一枪刺回大唐 第269章:结局与后记(一)

    ,一枪刺回大唐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阿史那博恒擦擦眼角,继续说道:“我挥槊大喝,他们就呆住了。再有德淳兄与飞猿兄弟大放烟火,哈哈哈。那些蛮族立即跪倒在地,视我们如神灵一般对待。”

    他说到这里,嵬飞猿接过话来说道:“那些蛮族纷纷献出皮毛,我们只说远征不便携带。他们倒还热诚,又赠送我们马匹,驮着这些皮毛回来。”

    二人说得活灵活现,众人听了,眼前似乎浮现出那时的情景来:头发蓬乱的那些蛮族,先是愕然地发现了大唐远征军。再就想要纠集起人众来去偷袭、抢掠这支远征军。

    可想而知,这些蛮族的打算落了空,只有俯首帖耳地顺从远征军的意志。

    众人说笑多时,好容易止住了喧哗。

    “嗯,这是诸位英武所致。”宋通称赞后,再询问道,“你们去到那里,与他们讲说得如何?”

    郑德淳摇摇头说道:“那些蛮族,别说来长安参与科考。他们自己,还是会唱一些蛮荒的歌曲,并没有什么学校,更不用提什么真正的师者。多是一些巫师,就算做了师者的身份。”

    点点头,宋通看着篝火没有回话。

    阿史那博恒见他脸色不悦,连忙说道:“将军,我们虽然不能久住在那里教他们念诗识字,倒也带回了他们几个酋长和一些幼童。这些人前去长安,学习后回去也可以传教的。”

    听到这话,宋通连连称是:“如此就好!否则,”

    阿史那博恒端着酒碗的手臂,停在了半空:否则,将军一生气就要阿史那立即回去教他们识字去吗?”

    宋通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拍着阿史那博恒的肩膀,他也举起酒碗。

    二人喝尽了碗中酒,宋通再笑着说道:“阿史那会几个汉字,敢说要去教别人?”

    大笑之后,阿史那博恒不以为然地说道:“足够了,或许先给他们做个启蒙。”

    众人听了都是大笑。

    阿史那博恒喝了一大口酒,再一边咬着肉食,一边问道:“只要先不回去寒地就好,还是这边吃用最好。”

    “嗯,寒地先不必回去。”宋通笑着说道,“那些酋长和幼童也被带来,我们就一起回长安。”

    “回长安?”阿史那博恒并不在意去哪里,郑德淳却觉得有些诧异,“我们这么多兵马,能够直接进入内境吗?”

    “当然不能。”宋通微笑着看看众人,再看着篝火说道,“朝廷敕令,命我等带火器营回去。”

    这话说出,众人都沉默下来。

    很明显,这是朝廷想要把火器营这样凶悍的部伍,直接收归在禁军之中。

    可众人相处很好,肯定不想就此分别的。

    嵬飞猿沉闷片刻,大声说道:“我们必要还在一起。”

    众人立即纷纷附和,只说不愿意分开。

    “怎么可能分开?”宋通哈哈大笑后说道,“火器营兵将不多,但足可以对大唐进行合适的改良。”

    众人听了,各自面面相觑。

    “诸位不必狐疑,宋某并非是反叛。既然蛮族都能得到教化,大唐作为万国核心,当然要起到表率作用。”宋通淡淡地说道。

    众人放下了心,重新现出笑容。

    阿史那博恒大声问道:“将军,我们现在如何做?”

    宋通随后说道:“快请那些酋长和那些聪慧的幼童来,我们一起欢饮!”

    欢谈聚饮之中,众人在阴山大营休整盘桓了十来天,就开始准备返回长安。

    找来百十头犍牛,宋通指导着匠人们,制造了一辆巨大的牛车。再于车架上搭好了高大、宽敞的毡帐,他站在车旁,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几十名车夫驱动这辆牛车,犍牛一起低头奋力。十几对木质车轮立即开始滚动起来,车上的毡帐微微晃动。

    “好雄阔!”阿史那博恒等人看着,不禁连声大赞道。

    郑德淳笑着说道:“这么大的牛车,能够走得了驿道吗?”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宋通微笑着说道。

    嵬飞猿看着这辆牛车问道:“将军是要如同草原可汗那样,坐着这辆牛车进京吗?”

    大笑之后,宋通说道:“并非。我自然要和诸位骑马并行。”

    “那么,要这牛车何用?”嵬飞猿继续问道。

    “我要接崔三娘子去到大漠一观!”宋通说着,骑上青骢兽。

    仰望南面的长安方向,他悠悠地说道:“大唐,我的逞豪梦想实现,这样美妙的结果,一定要让静怡亲眼见到。”

    ——全书完——

    后记:

    写到这里,对于借宋通这个人物,来展现大唐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军旅及诸族状况的愿望,基本达成。

    创造这个作品的构思,来源于一次在网上某知名论坛的浏览。一个网友的发帖,令作者感到很有趣,也有些疑惑,就开始了查证的过程。

    地理——这名网友提到:盛唐时期,大唐雄霸一方、并无外患,尤其是北地很安宁。

    显然,这是很模糊的概括。史书记载,北地从没有长时间安定,就连朔方郡境内,也是时有纠纷发生……

    赏格——再有,就是网友提到大唐战士的受赏。

    作为职业军人——前期、中期、后期,兵士们的待遇情况也大不同——大唐士兵有一定的钱物补助,这是肯定的。

    受伤、战死,或者战胜,也都有不同的慰问及酬劳方式。但要说是通过作战致富,这种情况的大面积出现,对于哪一支政府军来说,都不会是一件正常的事。这样的情况,按照大唐历史记载来说,乱局与晚唐的时候为多。


    比如,唐玄宗西逃入蜀地的路程中,就大量地散发绢帛,以安稳跟从兵士。

    以上是开元盛唐时期的地理状况一瞥,以及士兵待遇问题的简述。作品中已经涉及,再有很多论文,包括敦煌遗书可以佐证。现在,这些资料都很容易查到及购买,在此不多论述。

    另外一个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查阅敦煌遗书。其间,有“崔判官”的曲辞。这个崔判官的原型,正是唐代的一个略显神秘的人物:崔希逸。

    他本人文治武功都有,但却背负了不义的污名。他的三女崔三娘子或称崔十五娘子,命运按照现代人眼光来看的话,也比较凄凉——很小就削发为尼了。

    查找了很多资料后,作者就以崔希逸与吐蕃盟约而背叛,写了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底稿。很遗憾,因为不是网文习惯,几乎没有读者而全部删除了。

    这才有了与那个底稿基本相似的这部作品——有了夸张的成分,但除了某些书友莫名其妙的诟病以外,还是没有收到更多书友的关注,这对于作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为尴尬的事。

    青山依旧在。总还是要前行,即便如同负重的蜗牛。

    作品的主旨肯定不是写崔希逸及其相关人物,而是另有它意的。下面略作叙述。

    诸族——

    大唐与吐蕃,形成了令人惊讶的对峙状况。相互影响之下,吐蕃伴随大唐而兴,又奇异地伴随大唐之衰而散。

    吐蕃在当时,毫无疑问算是落后民族。它的宗教、文字、律法、军事,包括社会生活等等,都与大唐、突厥、天竺、回纥等,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居于高原,他们驰骋无边天地。甚至还攻掠到大唐腹地,有一次更是攻入了长安。

    也许是历史的冥冥中安排,吐蕃这个落后民族,并没有能够在汉人腹地多做停留。首先,这来自于生活的不适,以及文化的落后——他们占领了河西走廊后,也大面积推广蕃语。

    再有,汉人进攻高原,会遇到高原反应;蕃人骑着快马进入低地,也同样会发生不适,导致他们认为的疫病。

    总之,吐蕃人很蛮勇,但还是主要活动在高原地区。最终,吐蕃王朝因为佛苯之争、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奴隶等纠纷而消亡。

    大唐北地的突厥。

    突厥人时常越过黄河来抢掠,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的。因为这些纠合了草原诸族的野蛮人,都是骑着快马来往。

    大唐牧马的数量很巨大,作品中也已提及。但配发到军队中的马匹数量,在不同的部队中,仍只有十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除了牧草与饲料的原因,这与汉人传统上一直保持着对外族的守势有关。

    对于长途奔袭的对外作战,汉人也可以发挥骑兵的优势。但因为草原大漠的管理难度,大唐最终也还是采取了防守态势——沿着黄河北岸,修建了大量的军事工事:长墙、营砦、戍堡,并以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连接起来。

    大唐势力的退出,使得草原大漠诸族窥伺唐境的同时,更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纷争。

    侥幸活着逃出唐地的骨力裴罗,迅速地壮大了回纥部族,并最终一统北地。

    回纥部族与大唐的关系,总体看还是保持了较为亲近的状况,尤其是在回纥建国的初期——后改为回鹘。

    这个以粟特宗教为信仰——因为族众所住地域的不同,也有很多回纥人信奉佛教、道教,以西域的庭州一带为多——的族众,对大唐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从贸易到和亲,他们从没中断与大唐的联系。唐境的多次内乱与叛乱,均出现了唐人请援回鹘人的现象。

    这些事件里,回鹘人当然也不都是作为义勇的军队出现的,甚至也多有暴行。

    后来的回鹘,被黠戛斯人击败而分裂为多部,散入唐境后为甘州回鹘、高昌回鹘等。

    大唐的盛衰,还与一个族属有着密切的联系,那就是天生就是精明生意人的粟特人。

    安禄山、史思明,这是众所周知的粟特人血胤后代。

    粟特人从西域辗转迁入朔方的六胡州之后,并未能安稳下来。这与唐人的时政相关,也有他们与外境的其他诸族的联络有关。

    对于粟特人在大唐的事迹,也是良莠不齐。好的有粟特人为大唐牧马,坏的以安禄山、史思明为最。

    他们活动范围,除了万里贸易以外,在唐境有朔方一带,东北部的营州一带,河西走廊的敦煌、瓜州、甘州、肃州、凉州,关中一带,一直到腹地的扬州等地,巨额可见到他们热闹活动的身影。

    他们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为最,这毫无疑问地辅助了他们在大唐的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积极渗入。

    总之,粟特人在大唐当时社会中,甚至军事、政治中,无论好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或许是大家关注唐代历史时,容易忽略的一个地方。

    本部作品,其实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有关粟特人情况的陈述,但因为笔力有限,书友关注本作太少。

    为了不耽误书友们的宝贵阅读时间,以及自己不要把过多精力耗费在无人关注的字句之间,只能在这里截止。

    这里,也是对书友和作者自己,感到遗憾和抱歉之处。

    作者另有一部相关吐蕃、粟特人与汉人相争相亲的底稿,看看以后能否发布出来。

    至于玄宗时期的西域诸族,总体上保持了大面积安定,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后,一系列因为唐政漏误而导致的失败现象,才愈来愈明显地凸显出来。

    在本作品中,没有涉及太多。未来的一段时间,也不是作者关注的区域与对象。

    这是从政治、地理、军事,尤其是族属等问题,写作本作的出发点。

    另外,作品中也提及了有关阿布思的事迹。这是一个奇人、猛人、勇人无疑,他的后果按说也很凄惨。先是失意后遁入唐境,再被要求辅助哥舒翰剿灭吐蕃的据点,而造成了大量部族的消亡。再后来又被安禄山威逼,促使他叛唐北逃。

    但他没有粮食供应,就返来袭掠大唐边地。失利后,他再次北逃。但大唐却联合回纥人,将他一举击溃。

    真实的历史中,阿布思带着少量族属跋涉近万里逃到了西域。又被葛逻禄人出卖,被庭州将领俘获送到了长安,再被公开处死。其妻子被没于掖庭,后来甚至被要求为皇族献歌。

    一位公主出言,使得这个身世悲惨的女人得以释放,后来不知所终。

    出于对阿布思一定程度上的同情,作者更改了最早的作品底稿,给了他一定的光环,也算是对他曾经辅助大唐反击吐蕃的“回报”。

    哥舒翰,是另外一个有趣的历史人物。

    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这个基本汉化了的胡族人,先是享受了大唐的优渥生活,再于军中得到了重用。

    但可惜的是,他最后身体罹患疾病,再于潼关大战中失败而被部属裹挟着投降叛军——这个潼关之战,也是作者很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希望未来能够有合适作品对其进行描述——后来,他更是出于活命的渴望,写了很多招降老部下的劝降书而未果,最终被叛军杀死。

    作品中基于对他的同情,而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也算是给他一个完美的光环。

    另外,就是东北部的契丹人、奚人的问题。这里将会出现一个后世强大王国的身影,契丹人创建的辽。

    野蛮却又好佛,他们带着野性,来汲取汉人的宗教、文化、制度。细想起来,这里面的故事也蕴藏很多,极为丰富。以后有了合适创作灵感或者时间,再进行创作。

    本部作品肯定是为了尽可能符合书友阅读习惯而写,但这里面,也的确暗含着大唐当时许多真实的状况。比如胡汉之间的隔阂与交往、宫廷的险恶甚至残暴、贵人们的贪婪、百姓的无奈与挣扎等等。

    其它诸如宗教、天候、地理、文化、货币与经济、军事军阵军容军服军礼、科举制度、唐人好恶、唐人饮食、音乐歌舞、男女婚恋、唐代生活质量、疾病寿命等等诸方面,在后面再结合本部作品,略微作一家陈述。



第269章:结局与后记(一)  
相关:    终宋  不败战神  映月宫  九龙归一诀  签到百年,我已成为魔道巨擘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一枪刺回大唐第269章:结局与后记(一)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5s 2.3969MB

搜"一枪刺回大唐"
360搜"一枪刺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