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兄弟会 媒介变革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

    主题:媒介变革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及产业发展前景

    时间:3月29日

    地点:第二书房金中都公园馆

    主办: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

    嘉宾: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马季:中国作家网副主编、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联席会议负责人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数字信息室主任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

    庄庸:中国青年出版社新青年读物工作室主任

    刘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刘英:网络文学大学常务副校长、17k小说网创始人

    李岩:第二书房创始人、馆长

    主持:

    徐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3月29日,“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邵燕君、马季、陈定家、丁国旗、庄庸、刘涛、刘英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17k小说网站的网络文学专家和网络写手。

    聚焦“媒介变革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及产业前景”,总结网络文学的发展概况,探讨建立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分析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模式,并对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战略布局上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研讨。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欢迎各位专家莅临论坛,并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主旨。

    她说:“一方面网络文学蓬勃的发展现状,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这种文艺创作形式进行总结和梳理;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开发为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也促使我们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徐涟认为,最初的网络写作只是把传统文学搬到网络,零门槛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特别是难有机会发表文章的年轻人。但随着写作者对全新的互联网特性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文学的形式、节奏、风格、体裁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网络文学独有的特点。

    形式的变化必然影响风格的变化,网络文学3000字左右一个章节,短句子,长篇,语言文字简洁,故事起承转合,故事性大大盖过文字技巧,这些都与网络载体特别是移动终端的特点紧密相关。

    但从诞生之日起,网络文学也一直面对质疑与问题: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过度的商业化和工业化流程的类型化写作。此外,在当代文学评论的格局中,网络文学评论是一个薄弱环节,专业批评家和网络文学作者很难进行有效沟通。

    而随着一大批网络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开发为游戏,网络文学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的出现使得网络文学超出原有范畴而成为资本运营的新战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将网络文学的文化原生态聚合地,提升为文化产业链的孵化器。”徐涟说。

    为何网络文学“风景中国独好”

    2014年被众多学者称为网络文学元年。

    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认为,对网络文学而言,2014年是关键之年,这一年特别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资本行动,一是净网行动,这两个行动使中国的网络文学从某种化外之地,进入到文学场。

    这个场存在资本力量、政治力量,还有网络文学的原生自主力量和媒介的力量。但是,

    “媒介革命在全世界发生,为什么网络文学在中国独好?我的结论恰恰因为中国特殊的文化生态,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机遇。”

    对西方等其他国家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丰富的类型小说的传统,另外一方面存在成熟的基于丰富的感官感受的acg(动画animation漫画ic游戏game)文化,这就使得纯文字网络文学的重要性很难像中国这样凸显出来。

    中国作协全国网络文学联席会议负责人马季较早从事网络文学研究。他早先以传统文学期刊编辑的身份考察了网络文学崛起造成的影响。

    1999年前后,文学期刊的编辑们大多认为网络文学队伍中一方面卧虎藏龙,另外一方面乱七八糟。他坦承那时候“有口无心,还不愿意把身价放下来。

    影响大的期刊的编辑基本上都有非常顽固的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情结”,但90年代开始文学期刊呈现出颓势。“当代文学期刊的东西不断重复自我,一些所谓的名家没有动能,文字上没毛病,技术上没毛病,内容却苍白,他们已经脱离现实。”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网络文学的蒸蒸日上。马季认为,新中国成立发展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学的那个盘子大了一点,我们学了好多西方的东西。让现在的盘子更大,我们要有更大的想象力维持,否则就会萎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定家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文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个是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第二个就是数字化生存的转型,实际上就是网络转型,这两个转型带来的结果就是评论家白烨说的“三分天下”——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

    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认为,在网络的作用下,不但年青的一代,中国社会各群体正在重新细分,细分以后重组。互联网+时代,部落化、微社群和亚文化趋势在融合,一融合,就产生了强大的族群认同及文化建构。

    这不仅仅是一个寻找最佳商业模式的问题,对于文化来讲,则产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形态。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表现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网络文学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样式。

    每一种新文体、新的叙事方式意味着将产生新的一种话语权的争夺,尤其它涉及年轻人意识族群在互联网+时代不断迁徙,每一次迁徙意味着年轻人的重新组织。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涛认为,网络文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一段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相对单一化。

    从**十年代以来,思想多元化才慢慢地表现出来了,并在90年代末以后找到一个新的载体,就是网络,社会的多元化、复杂化在网络上日益充分地表现出来,甚至铺天盖地。

    网络文学的粉丝经济、泛文化娱乐性

    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包含着网络文学作品的启动、反馈、创作成型、消费、报偿及其相应的网络管理和可持续推进的一系列过程及其控制问题。

    对文学研究和批评界而言,目前存在的尴尬是,众多的批评家并不了解网络文学的生产状况。数年前,邵燕君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一个网络文学的研究兼创作小组,他们以粉丝和作者的双重身份投入了对网络文学的内部观察和体验。

    邵燕君认为,以前的文学生产机制是用一种行政力量,建立了从中国作协到地方作协的一整套作家培养、选拔机制,这使得村间地头爱写作的人都有渠道发表作品,都有可能成名成家,这一点对人口基数极大的国家是最重要的。

    “有这么一个机制,把上帝随意挥洒的文学种子再捞上来这个很重要。”她说,莫言、贾平凹都是这套机制选拔出来的,但是这套机制在市场化转型之后,出现了大问题,就是圈子化了。

    “我们的评价机制越来越象牙塔化,越来越跟普通人大众的标准隔离。”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得基层的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可以通过在较为公正的一套商业化和细致化的操作机制中,成为经济和名誉上的成功者。

    庄庸认为,网络文学从目前来讲有比较优势,它的粉丝经济、共享数据库、泛文化娱乐性,决定了网络文学现在比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更具有优势。

    当然,在网络文学之外也存在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其他社群经济,存在文化内容增值服务的问题。他举例说,从《魔戒》到《哈利波特》,它们实际上比网络文学本身更能体现社群逻辑,也就是意味,不管是在哪一个平台上产生的文艺一旦能够掌握到这种互联网+时代的微社群、亚文化这个逻辑,就同样甚至比网络文学更能制造现象级的作品。

    另外一点是,要看到网络文学也有短板,它的短板甚至是致命性的,比如目前网络文学也在进入一种恐慌,一种焦虑,在寻找蜕变和转型,已经走到不是改良而是比较革命性的地步,其中版权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别去争论“是不是主流文学”

    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一部分人的警惕和争论。刘英认为这是过度敏感。在他看来,网络文学在如今,更多的是类型文学、通俗文学,它也探讨人性,但基本不是政治宣教式的东西,而是非常有趣味的东西。

    中国社会科院研究员丁国旗认为,网络文学还是要坚守文学具有的精神,创作的规律。它只是文学著作的一种形式,就像水一样可以放在杯子里面,可以放在缸里面。

    纯文学就是我们的“纯净水”,它进行提纯以后,对身体没有危害。网络文学则像矿泉水,是天然的,包含有益物质,但也难以避免地包含着一些有危害的元素。

    因此他认为,要注重发挥网络文学批评的作用。“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是推动网络文学发展最好的扶持,所有的事物没有对手,没有批评,是很难发展的。没有批评,发展也许会很平稳,但是有了批评,才能健康。”

    针对网络文学批评,邵燕君主张持一种“学者粉丝”的立场,就像目前西方研究者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我确定我的立场,但并不表现在所谓感情上的客观超然。

    邵燕君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维护网络文学的原生的生产机制、部落文化,总结网络文学现在已经取得的文学性和经典性成果,并且和伟大的文学传统去连通。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可以具有自己的新位置和新使命,那就是充当国家主流文艺发展的孵化器。现在网络文学、传统文学,不应去管谁是主流、谁不是主流的问题,而应该赶紧坐在一条船上,共同承担建构我国主流文艺的使命。

    增强网络文学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刘涛认为,网络文学对既有的文学格局提出了两方面的巨大挑战,第一就是对体制机制。目前文学的体制基本上是行政化的体制。

    这个制度现在被网络文学挑战得非常严重,不仅是平分秋色,甚至有要被压倒的感觉。另外,对文学观念也有一个挑战,我们目前的文学观念依然在上世纪80年代始的文学观念的笼罩之下。

    网络文学对以前那种相对单一的文学观念有非常大的突破,各种类型的文学都得以在网络文学中充分展现。

    邵燕君十分确信网络文学将发展成为主流文学。她认为,我们一直讨论什么是网络文学,但是在媒介革命深化之后,界定网络文学概念,也许已经不重要。

    现在没有人说纸质文学的概念,因为纸质是主流媒介,但是网络文学一旦成为主流媒介,我们就会关注纸质文学的概念。

    庄庸认为,网络发展前景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他针对网络文学的功能和网络文学在文化战略布局中的卡位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中必须把握几个重点,即主流新文艺重塑的重要性、国家文艺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党管文艺策略的重要性等。

    党出台文艺政治纲领就是在推动中国话语的构建、中国的理论体系的重新构造,进而参与整个世界原理论创造,提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这是十分核心的问题。在这种卡位中,网络文学有可能在吸引青年主体、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

    本次论坛讨论热烈,脑力激荡。什么是网络文学,如何界定?在文学的总体格局中,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使命是什么?网络文学的研究如何深入展开,网络文学批评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从产业角度来说,网络阅读业能否有更大收获?网络文学能否持续激发大众文化的创造活力,在文学性与商业性共存共生模式下,创作焕发新的能量?专家学者们交换观点,提出问题,并一致认为需要更进一步地不断研究深化。



媒介变革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  
相关:    网游之独步武侠  神级插班生  长生者仙  破天踪  劫天运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血酬兄弟会媒介变革下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4821s 3.7698MB

搜"血酬兄弟会"
360搜"血酬兄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