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小侠在变“势”的运用上,和拟练程式没什么区别,都是按部就班来的,但毕竟拟练程式重在“练”啊,拿来实战就太说不过去了。
单纯通过变招来实现变势,自然会出现断势,其实说萧小侠手法拙劣都是表扬他了,只因他甚至尚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何谈手法问题。
而何人初见已然达到“在意不在招”的层次,他的剑招未变,但意已经变了,进而内气的运转也随之而变,外在的招式不过是假象,所以才能达到以“还治”之势做伪装,实则暗布“囚笼”之势困敌。
后面的“囚笼重绽”也是如此,而更难得是的,何人初见还根据实际情况跳脱出固有的招式范畴,临敌起意,乘势使气,以“囚笼”作为铺垫,令“重绽”之势更盛。
“乘势使气”,本用来形容人品有问题,但在特定时代下,又被赋予了新的意思。
那时,何人初见已经施出志在必得的一击,而萧小侠仍在维持“愁城”之势,他不懂“在意不在招”的道理,遑论“乘势使气”。
萧小侠原有剑招套路不变,新“势”就无法产生,等同于以“一势”来对何人初见的“双势合一”,即便一对一他都逊于对方,何况仅以“愁城”来应对“囚笼重绽”呢。
这就是侠武世家超出寻常武者家庭的底蕴了,人家除了在学院里学的那些东西外,还有来自家族内的指导,就算萧小侠武龄与何人初见持平,哪怕“金蛇剑法”强于“何家剑法”,还是比不过人家。
会是一方面,用则是另一方面,到了至高境界就可以被称作“化腐朽为神奇”了。
然而,催“势”袭敌的何人初见分明感受到,一股新力又迎了上来,他本以为是萧小侠使诈,不守规则暗运内劲顽抗,但在两力彻底交于一处时,何人初见才惊觉那股新力竟由“势”而激发,绝非单纯的内劲。
倘若真只是一股内劲,后续必然乏力,同等级别的武者,以“力”对“势”必输无疑,因为“势”多了一道外循环,内、外之间本就是交互作用,相得益彰,使得武功心法不再仅限于武者体内运转,而是有了外在的延伸。
但那一股“势“究竟从何而来?!不止何人初见,连同宋老这个级别的人物都大惑不解。
先前,何人初见“在意不在招”的诀窍虽然萧小侠看不出来,但宋老就能轻易窥破,尽管何人初见力求不着痕迹,可仍迹可循,但是,萧小侠此番却是无迹可寻的。
除非,他丹田化形,以形成“势”进而外放,不然怎能不见端倪?以宋老的眼力,他确信萧小侠只是在维持原有的招式,所以,他想到了“化形”的层面。
不过,何人初见对自己的眼力可就没那么自信了,因而他认为是萧小侠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手法。
何人初见有点心慌了,只恨自己还是上了萧小侠的当,不禁觉得,萧小侠之所以主动提出对“势”,肯定是深谙此道!
然而,何人初见自觉驾驭“势”的程度已是很纯熟了,这才是他敢跟萧小侠比试的根本原因。尽管目前“势”的实战意义不大,但到了“化形级”就要转而控“形”,两者虽有不同,但“在意不在招”基本理念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现在以武功招式控“势”,就是在为控“形”打基础,特别是有底蕴的势力,更注重这方面的早期培养。而在何人初见看来,萧小侠控“势”造诣之高,已然不可想象,之前统统属于扮猪吃虎的行径。
“何家剑法”既然各种借鉴“金蛇剑法”,所以,何家人对“金蛇剑法”自然很熟悉,即便对外声称不屑去练,但没有哪个何家子弟不练的。
何人初见很清楚挡住自己这一击的是“金蛇剑法”中的“破晓”之势,“愁城破晓”自不输于“囚笼重绽”,况且萧小侠将“破晓”藏的更深、更妙,其“势”更盛、更奇。
萧小侠藏的当然更深,因为他借助松松的助力又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化形级”。任凭“以招成势”的手法再高绝,但和“化形”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连对比的资格都没有啊!
表面,萧小侠仍在维持着“囚笼”之势,实际上,内在的剑形已在另行“破晓”之势,什么叫双拳难敌四手,丹田成“形”比多了双手的作用还大,何人初见顿时失去了竞争力。
这还不算完!
离擂台近的观战这门突然隐隐听见了龙吟之声,当然,听得最清楚的本该是何人初见,但他因心中充满着不信,心理上选择性失听,反而将之忽略了。
对“势”不像短兵相接,安全性较高,因而专门的护持人员不免有些大意,感知到场中有异时,何人初见已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濒临死亡的恐惧。
何人初见失神的看着萧小侠,手虽举着剑,但动作停了,没有招式引导内气构建外循环,“势”自然也就消散了。而萧小侠那边的“势”虽脆弱不堪,却还是存在的。
何人初见输了!
输的莫名其妙。
即便连听到的人都不能确定刚刚究竟有没有龙吟声。
在此期间,寇龙符那镜片的一层白突然尽消,眸中露出精光,同时,也是一个苍老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好险啊!
松松,松松,萧小侠不断在心里呼唤,然而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又陷入沉睡了?萧小侠没有胜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