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铭点头应和,“伯高兄弟的确不是容易被臣服之辈,他善草书,性好酒,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名号,在我观其内在,另有性情慷慨,豁达大度真性情!就是我们关家大部分人,也没有几位真的厌了他,不然屡屡侵犯我父亲书房,怎会无人找他麻烦?就因为他是一位纯粹艺术家秉性,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引得人人敬仰。”
李之鼓掌赞同,“就该如此认为!此人此时书法之功力已经极为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笔法与豪放不羁性情,必将是未来开创狂草书风格之典范,对于此点,我深以为然!”
“咱们就不言他了,李先生,之前你那首《庚辰西域清明》我也有幸拜读,那时就觉你这人不同一般,只是我倚老卖老,借此机会有一句进言。那就是你书法上还有颇多漏洞,显是未曾有高人名家指点,法度严谨,笔力险峻虽已有初具,但相当缺乏个人风骨与字义理解,此时你年纪尚轻或许不显,但再无专门深研,怕是等你个性字体一经久固下来,再想改良可是极难了!”
李之躬身向关鲁公拱手致谢,“这也是我没有时间缘故,再加上书法上感知悟性太过低下,才导致此方面短缺!您老人家提醒的是,小子我一定会在此方面狠下苦功!”
临淮郡王此时给关鲁公手中递过一物,“这是正文一月前所写,您老再对比一下今日所书。”
那一页硬黄纸,正是李之之前所书《庚辰西域清明》,细观之下,关鲁公惊讶地起身直立:“你小子果然深藏不露,这一月前书法,在我看来较之稚儿涂鸦也强不过两分,但一月后你就有如此大幅度提升?是你自己临摹所致?无高人指点?”
“怎么,父亲看走眼了!”关铭突兀冒出来耿直一句,引得现场哄堂大笑。
“何止是走眼,为父是眼瞎了才是!”关鲁公也是呵呵生笑,“其实他今日所书里已有汉魏笔风,更有几丝书圣王羲之行书痕迹,虽具有中规中矩模仿笔意,但严重缺乏自成一家笔势。博采众长自然无错,也只是相对于寻常人等而言,但与你自身文字造诣结合起来,就显得有些浮漂而无根基。不过,你自身有你自成一路成长轨迹,原本我想为你介绍一位书法大家,但真若如此,反而会对你自行摸索多些羁绊!这样一分析,我不是眼瞎,又是什么?”
他摆手制止了李之的谦辞,“昔日书圣王羲之喜好养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道理。对照你之前所书,我忽然发现一点,你领悟书法来源出自于某种自然顺反、阴阳之理,是不是你对道家法术有所涉及?当然,有不便之处,不需回答!”
李之扬起大指赞道:“关鲁公果然一代名师,我体内已然生得一缕内家真气,这等真气就是得自于天地自然中精粹之气。实际上我对书法并无更多深研,之前所讲没有时间也是实情,但运笔之时,令自身体内真气灌注手掌与笔端,也的确能令其深浸笔意。只是我此时道家内修之术修为尚浅,还不能做到脱离所处环境态势,全身心融入真气那种道法自然规律当中!”
“这就是了!”关鲁公一拍大腿,“什么名师指点,也不如发乎由心的那种任其自然,故而至一天地之道,包括书圣王羲之!道以虚无为体,自然为性,自然而然,不可勉强。你若另投名师就是某种勉强枷锢!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这是上千年来无数书法大家心目中最理想书法境界,但从未有人达到其中一二!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既是为人治世之道,亦为书法最至高境界。李先生,今后不需任何人教化与你,你体内真气就是良师,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是你所专有书法进阶独有方式。我深信几十年后的某一日,你的书法修为会超过任何所谓大家!”
闻听者无不悚然动容,关鲁公一番话无疑超越了所有人认知,但无人能从其中找出他言语里有何不当之处。
只因一切书法极高深笔意里,都具有诸如飞鸟鶱腾之势,清流激湍为流觞曲水之势,隆冬枯树疏瘦之势等等,均蕴含有浓烈自然流转气息,那才是极尽用笔使锋之妙显现。
而书圣王羲之究其书法大成成因,与他信奉道教,崇尚与道合一有很大关系,而在书写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教文化潜移默化影响。
因此他是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方面的典型代表,已将修道与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才会令他作品产生具大艺术魅力。
但再是熟读道法,精晓其理,也无法与真正修行之人相提并论,李之既然通过修行而得到体内真气,更不是普通修行者能够比拟。
再往深处思量,这些人当然被李之无限发展可能深深震撼,这才是他们悚然动容原因之所在。
李之却是对这种推理看得相当淡然,“一切仅存在于理论当中,不为道法修行者,不知其所修之艰难,如登山涉水于天崭!我也认同关鲁公之论断,但寄托于道法修为难如登天。”
关鲁公展颜一笑,“理论就是思想,是关于事物知识理解与论述,而它与实践是统一平行状态,对于你而言就是自然现象演绎推理。换句话说,你的出发点远超常人,身具诸般所长也意味着你身上有莫大气运加身,道法修行与书法合而融一,或许不仅只你在摸索,但毫无疑问,你是最接近者!成功与否旁人帮衬不上,身体力行为你唯一选择,如何取舍,也只有你心中自有决断!”
旁人或许对他此言有颇多不理解,但在李之看来,这位老人思想之智睿,竟是洞彻自己心中所想。
夏婆婆等人此时却是端着饭菜过来,临淮郡王笑言:“即使我家女婿将来可成就半仙之体,在此之前也离不开五谷杂粮!我们还是尽快进餐,未时一到还要就座枯想半日时间!”
关鲁公笑应,“所谓监考也的确是难熬,大气不敢出,又不能与人作更深交流,而且这些人里又多位年高体弱之辈,与枯想冥想也无二异!李先生,哪一日还请你给老头子我诊断一下身子骨,我看临淮兄弟可是红光满面呀!”
一边给众人端送碗筷,李之一边回道:“那是自然,我也好有机会向您老讨教一番!况且我与采文兄脾性相投,虽他言谈偶尔会给人带来出其不意的难堪!”
关铭乐道:“愚兄就当你是在赞扬我的耿直了!这一点我随父亲,所有灵气都跑到我小妹身上了,疏于交际仅是借口,特意躲避才是实在话,我知道自己讲话很容易得罪人的!”
“我看你适合生存在明王府那等环境,新老明王我没资格评论,但相比明王府那些同辈们,我参与其间就像是言吐格外琐碎一般,包括效晟兄与方伦兄,多数时间都是在倾听,极少发表意见的,古板得很!”
“我与方伦兄有更多交流,你可不能怪罪他们,再是同辈人,再是思想开明,毕竟人家年岁摆在那里,比我都要大上十几岁,无形代沟还是存在的!”
耳听着两人间交流,关鲁公低声对临淮郡王讨论着:“我这痴儿一向少言寡语,居然与李先生有问有答,实在稀罕之极。”
临淮郡王窃笑,“我这女婿油嘴滑舌在行,一腔正气也把握娴熟,老少他都能谈到一块儿去,不然怎能踏上生意场。”
“我有意交采文多跟他交流交流,这孩子与自家娘子也疏于言语流通,难得有一人能教他心扉敞开了。”
“采文贤侄任黄门侍郎,近侍之臣,惯于传达诏令,严整面貌本就不可或缺;更因掌管机密文字,严管口舌乃是必修课程,却是正适合他这性子。但如今圣上圣体难愈,你可要提早为他谋条后路,这种位子,新君喜用新臣,提拔他个人嫡系乃是必然,与其临近被动,不如早下决断!”
“我早有考虑托请圣上为其谋一闲差,看来已不能再耽搁了。若是有空闲位子,我打算命其跟随李先生身边一段时间,或许可以改变一下他略显木讷本性!”
“尚书省缺户部尚书一名,正三品,也好趁机给他提上一提!虽说一下提升两级有些困难,但以你与圣上之间特殊关系,采文又是他身边近臣,或许可行!”
“咦,这主意不错!据我所知,圣上近两日也要与李先生做一次密谈,估计你我也在被邀请之列。不出意料,需要李先生给圣上体察一番身体,若有改善,趁那时机提出我看可行!”
二人间低语,李之与关铭也愈加热切,主要在于后者对李之产生巨大兴趣,这也可以理解,任何人遇到他这类几乎无所不能能力极强者,年轻人会心生崇拜,年长者一样给予另眼相待。
而李之有特别擅长与不同人士交流,再有之前侧面了解,他很懂得如何交流对方更偏好话题。
关铭这人在他看来,绝非表面上那般略显木讷,而是胸中另有沟壑,志向远大之辈,但因长期缺乏与人正常交流环境,不小心流露出在自家所经常使用生硬词汇,仅是原因之一,更多在于他耿直纯厚本性。
这种缺陷,只要将他引入相对活跃气氛中久了,稍作言语棱角打磨,就会有极明显改观,毕竟此人心思相当灵敏活泛。
关氏父子在朝廷中影响力很大,类似于那种他姓重臣里地位超然的另属一派,为各方竭力争取主要目标。
李之与几位王公所密议,将长安城打造为大唐经济中心,势必要尽力争取此类中间派人士认同,且不论彼此私人交往如何,仅从此点考虑,无疑与关铭提前交好相当关键。
就是在这种微妙错综关系理顺思考中,很快就要到午后未时,第三轮会考马上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