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子年(公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又是中平元年。我23岁了,年号的改变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好运,事实证明,任何换汤不换药的革新都是瞎折腾。
后世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简单的解释就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有,我觉得用这个词最能表达184年这个不平凡的一年。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真正的暴风骤雨来临。离家乡很远的黄巾起义马上要开始了,但是最终还是波及到了家乡,在没有最终卷入的前夜,我想还是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二月,“太平道”首领张角准备聚徒众起义,了解黄巾起义必须要先了解一下张角(?-184年)这个人,张角是钜鹿(治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精神及起义实施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他与两个兄弟张宝、张梁三人都信奉道教。因得到道士于吉(这个要后文书再介绍)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信徒们宣传。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说实在的,这个真的是教人向善的。张角在灵帝建宁(168-172)初传道。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太平道发展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教徒人数达到了几十万。而张角就以教主的身份来布道,布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给人治病来扩大影响。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把自己看成大众的先觉者。以推翻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太平社会为己任。他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个“渠帅”相当于后世的渠道销售一样,可见作为渠道销售的创始者,张角是渠道销售的始祖,而且很多事例和事实证明,渠道销售是一个快速全面的产品销售管道,能将产品迅速在各个地区铺开,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终于在今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张角的一生是传经布道的一生,如果没有起义,他有可能书写另一个辉煌的人生。
起义的过程是这样的:二月初,各方首领及他们信徒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一大方的渠帅****义首先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准备起义。由于人数众多,这个不是个小动静,****义还多次到京城洛阳约定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做任何事情,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作为污点证人,上书官府告发黄巾起义的事情,这一下子朝廷开始重视了,紧急捕捉****义,车裂在洛阳;灵帝下诏,命令三公和司隶校尉调查皇宫及朝廷官员、禁军将士和普通百姓中信奉张角“太平教”者,处死了一千余人。同时还下令让冀州的官员捉拿张角等人。张角等知道事已败露,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仓猝起义。起义时,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张角军皆头裹黄巾(黄天的象征),时人称之“黄巾军”。起义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为信徒,或送粮送衣,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灵帝这一下领教了太平道的厉害,先做了预防性布置:在3月戊申日以何进为大将军封他为慎侯,率左右羽林军以及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等五营将士,驻扎在都亭,整修军械,守卫京城洛阳。何大将军自此实际掌握了军权,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就地自防自卫。
我从中看到了机会,朝廷在这方面开了口子,要启用想为国家出力的人了。但是要真正政策实行到涿县还会有一段时间,那我就静静等待吧,俗语说得好:迟饭是好饭,不是疙瘩就是面。目前就是关注一下时局而已。
三月,灵帝在做了防御性布置后,召群臣开会商量镇压黄巾起义。北地太守皇甫嵩奏请解除党人之禁,出皇宫钱财作为讨伐黄巾军费。灵帝向中常侍吕强征询意见,吕强说,党人禁锢多年,积怨甚深,若不赦免,一旦党人与黄巾联合,必将危及朝廷。灵帝也担心这个事,暂时先下诏大赦党人,“党锢之祸”遂告结束。按我的看法,灵帝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暂时的过渡办法。已经被流放到边疆地区的党人及其家属都可以重返故乡,张角不在赦免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征调全国各地的精兵,派遣中郎将卢植征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征讨在颍川地区活动的黄巾军。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不放心党人。
当时,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宋典等都被封为侯爵,身份贵宠。等到封谞、徐奉为张角做内应的事情败露,灵帝斥责常侍们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将他们全都禁锢起来,有人都被诛杀。现在党人倒是在为国家出力,你们反与张角勾结,该不该处斩?”宦官们都叩头说:“这些都是王甫、侯览干的。”把罪责推给了死人身上。高,实在是高!诸位常侍都收敛退避,各自将他们在外担任州、郡官员的亲属及子弟召回。灵帝是不是借这个事件整肃宦官,不得而知。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宦官依然比党人可靠。
赵忠、夏恽等人因利益受损一同向灵帝诬告吕强,说:“吕强与党人一起议论朝廷,经常阅读《霍光传》,他的兄弟全都在官位上贪脏枉法。”灵帝听后,令中黄门带着兵器召吕强入宫。吕强得知灵帝召他的用意后,忿忿地说:“我死之后,必有大乱。大丈夫要为报国尽忠,怎能去面对狱吏呢!”便自杀了。这是在西汉飞将军李广不愿面对刀笔吏自杀后,宦官委曲不愿面对刀笔吏自杀的第一例。赵忠、夏恽等再次诬陷说:“吕强被召,还不知道要问他什么事,就在外自杀了,这说明他确实有罪。”灵帝下令逮捕吕强的亲属,将财产没收。侍中、河内人向栩向灵帝上书,抨击宦官。这还了得,抨击宦官就是在打皇帝的脸嘛,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灵帝的指使,张让便诬告向栩与张角同心,要做张角的内应。于是向栩被捕,送交黄门北寺监狱处死。郎中、中山人张钧上书说:“我认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百姓所以乐于归附张角,原因都在于十常侍多放任自己的父兄、子弟、亲戚及其投靠者充任州郡长官,搜刮财富,掠夺百姓。百姓有冤无处申诉,这才打算与朝廷对抗,聚集起来成为盗贼。应该斩杀十常侍,将他们的头悬挂在京城南郊,向百姓谢罪,并派使者向全国宣布此事。这样,可以不出动军队镇压,庞大的寇盗集团就会自行解散。”灵帝将张钧的奏章交诸常侍看,这些人全都吓得摘下帽子,除去鞋袜,下跪叩头,请求灵帝允许他们到洛阳专门审理皇帝亲自交办案件的诏狱去投案自首,并将家产献出,用以补助军费。灵帝下诏,令诸常侍全都穿戴起表示官位的衣帽鞋袜,继续担任原职。他对张钧上奏一事发怒说:“这真是个狂人!难道十常侍中就没有一个好人!”御史顺承灵帝的心意,诬奏张钧信奉黄巾道,遂将他逮捕入狱,拷打致死。真是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表忠心的。
从这几个事例看出,灵帝用其精湛的帝王之术在平衡目前出现乱局的朝政,在灵帝内心深处,宦官还是可靠的,小恶不尽,大恶不生。乱局的根源,灵帝还是没有去探究。这对于我以后的教育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先看看当时朝廷是怎么对待黄巾起义的:
皇甫嵩上谏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汉灵帝接纳提案,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
另一方面又发精兵镇压各地乱事: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隽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朱隽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隽军连军。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响应张角。汉军在首战并未得利,4月,朱隽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汉军人少,士气低落。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军并未因汉室的动作而有败退的迹象。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凉州三明”等将领相继谢世之后,面对国家****,朝廷的军队尚能战否?谁心里也没底。生于乱世,一切皆未可知呀,痛心中..
5月,朝廷见皇甫嵩被围,派曹操率军救援。不过援军未到时,皇甫嵩定下计策,在一个有大风的傍晚,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敌人,大呼进攻,城上举出火把响应,皇甫嵩以鼓助战,冲入敌阵,黄巾军大乱,四处奔走。又与曹操的援军遭遇,被皇甫嵩、朱隽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几万人,朝廷军大胜。皇甫嵩以功封都乡侯,曹操升迁济南相。
难怪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中以一将名成万骨枯来形容战争的残酷,有人因功升了官,有人因乱丧了命,听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国家祸乱至此,真是应该检讨了。
6月,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战斗,斩杀了张曼成。黄巾军便改以赵弘为帅,以十多万人占据宛城。而皇甫嵩与朱隽军继续进击汝南、陈国的黄巾,追击波才到阳翟,最后在西华大败彭脱,剩余军队想逃到宛城,孙坚登城先入,众人蚁附般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另一方面,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
战争的血腥不是我所能想象的,这在几年以后我亲临战场时才体会到,战乱才是社会的最不幸的灾难。
张角唯有撤到广宗,卢植建筑拦挡、挖掘壕沟,制造云梯,即将快要攻下城池。正当两军对垒之时,灵帝派黄门左丰视察军情,有人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左丰回去后向灵帝诬告卢植作战不力。灵帝大怒,用囚车征卢植回京。下诏再重新调整:皇甫嵩北上东郡;朱隽攻南阳的赵弘;董卓代替卢植。
没有大跌眼镜,只有更跌眼镜!
这一临阵换将的任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尤其是我的老师卢植,累累军功竟然在两军阵前被囚车运回京城,这是个什么样的朝廷?我真的无语了..
远在巴中的一个同样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变,领导人“五斗米师”张修攻打郡县,没有受到朝廷的顾及,我只是听到了这个消息,全国乱了,心里沉重得很。很多年后我却到了那个地方,这真是一种机缘呀。
6月至8月朱隽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共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没有战胜,京师有奏议征朱隽回京,幸好张温上表说情,灵帝才没有更换将领。朱隽急攻赵弘,赵弘被杀,由韩忠代替。朱隽兵少不敌,便扩大防围、建筑阵垒,堆砌土山观望城内。朱隽军鸣鼓攻打西南,黄巾军被引开,朱隽则亲率五千精兵掩杀东北,偷袭敌人后方,攻入城池,韩忠唯有退保内城。
黄巾军受挫,士气低迷,向汉军乞降。张超、徐璆和秦颉都认为可以接受,但朱隽认为如接受的话,会给百姓有利为贼,无利乞降的错误观念,不接受投降还急攻敌军,可是数战也不能攻克,朱隽登上土山观望黄巾军,明白黄巾军没有退路才尽力一战,所以未能攻克。朱隽便解开围军,韩忠果然出战,被朱隽大破,朱隽向北追击韩忠数十里,斩杀万多人,韩忠投降,秦颉一向与韩忠不和,便将他杀死。这举动反令黄巾军不安,又推孙夏为帅屯兵宛中城。朱隽再次急攻,11月癸巳日,孙夏败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又大破黄巾军,斩杀孙夏及万多人,黄巾军解散,平定宛城一带。185年春天,班师回京。
8月朝廷军队皇甫嵩到达东郡仓亭,生擒卜己,斩杀七千多人。董卓进攻张角不成功,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继续北上。但张角已经病死,10月在广宗便和张梁战斗,张梁军强盛,首战不能拿下。皇甫嵩闭营与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观察敌军举动,黄巾军战意稍为松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时分突袭敌阵,战至下午,成功大破敌军,斩杀张梁及三万多人,剩下到河堤时溺死的也有五万多人,焚烧车辎三万多辆,虏获人数众多。而张角则被破棺戮尸,运首级回京师。11月,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黄巾之乱平息。
一场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在张角病死之后就被平息了,张角兄弟死后再也没有能震动京师的起义活动了,失败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仓卒起义,各自为战,没有相应的统一指挥,没有行动的纲领,致使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摇摆不定,张角一死,就没有了主心骨。黄巾军组织不够严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没有明确的坚持。他们除了攻打官府外,还普遍攻打豪强、士家及各种有钱人家。导致四面树敌,社会秩序乱成了一锅粥。也没有建立统一战线,虽然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青州黄巾也一度发展到拥众百万但作战失利后,接受曹操的收编。曹操平定冀州时,张燕领导的黑山军也投降。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虽也持续了二十多年,但震动京师震动天下的就是184年这几个月,场面实在太可怕。
乱事平息,汉室威信被严重打击,灵帝没有痛定思痛,寻找破解社会矛盾的方法,没有改革发展生产,却继续享乐。各地还不断发生小形叛乱,产生许多分散的势力。这次黄巾起义中中央下放军权到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造成了地方拿住了枪杆子,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在黄巾之乱中凭枪杆子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为了三国分立种下远因。当然这是历史评价,那个时候我们当世的人是看不了那么远的。
借用一下历史评价这次起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震撼了东汉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也奠定了道教今后主要在社会下层传播、发展的历史格局。
虽然如此,乱事仍造就了大赦党人,令许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算是帝权对士权的一次让步,(在这一点上我的思想是很矛盾的,后世有句名言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好表示了我对朝廷的态度)。这一次起义成就了几个人:大将军何进,因特殊身份这次又破获****义谋反,保卫京师,封了慎侯,直接掌握了军权;凉州三明皇甫规的侄子时任左中郎将的皇甫嵩,上书解除党禁并大破黄巾战后封槐里侯,冀州牧,在后来还救了我老师卢植一命真是佩服皇甫嵩没有辱没先人,当之无愧的名将之后;出身贫寒时任右中郎将朱儁因军功封西乡侯,钱塘侯;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我的老师卢植6月份从前线军中被囚车运回京师判处了个无期徒刑,后经皇甫嵩营救官复原职。
本来灵帝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任其副手,率领北军五校(即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的将士,前往冀州平定黄巾军。这时邹靖是比六百石的北军中侯,监五营禁兵,权力还是不小的,卢植又是我的同乡兼老师,我的意愿是投奔老师门下,也好立个军功,没想到卢老师还没见着,就被囚车又押回去了。北军的将领换成了董卓。本想投靠中央军效力的我也感觉有志难申,这与我的设想相去甚远,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呀。
这一年也有几个人值得时人佩服:
皇甫嵩的护军司马傅燮,朱俊进攻黄巾军时,他的护军司马、北地人傅燮上书灵帝说:“我听说,天下的灾祸不是来源于外部,全是起因于内部。正因如此,虞舜先除去四凶,然后才任用十六位贤能之士铺佐自己治理天下。这说明,恶人不除,善人就不可能取得权力。如今张角在赵、魏之地起兵,黄巾军在六州作乱,这场大乱的根源是在宫廷之内,蔓延到四海。我受陛下的委任,奏命率军讨伐叛乱。从颍川开始,一直是战无不胜。黄巾军势力虽大,并不足以使陛下担忧。我所恐惧的是,如果治理洪水不从源头治起,下游势必泛滥得更加严重。陛下仁爱宽容,对许多不对的事情不忍处理,因此宦官们控制了朝政大权,忠臣不能得到重用。即使真将张角砍头处死,平息了黄巾叛乱,我的忧虑会更深。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邪恶小人与正人君子不能在朝廷共存,如同寒冰与炽炭不能放入一个容器一样。那些邪恶之辈明白,正直之士的成功,预示着他们行将灭亡,因此必然要花言巧语,共同弄虚作假。传播假消息的人多了,即使是曾参那样的孝子也难免遭受怀疑;市中明明没有老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有,人们就会相信。假如陛下不能详细辨察真伪,那么忠臣就会再次像秦国名将白起那样含冤而死了!陛下应该深思虞舜对四凶的处理,尽速诛杀那些善进谗言的佞臣,这样,善人就会愿意为朝廷尽力,叛乱自会平息。”宦官赵忠看到这份奏章,感到厌恶。傅燮征讨黄巾军立下很多战功,应得到封爵的赏赐,赵忠向灵帝讲傅燮的坏话。灵帝记得傅燮奏章所言,没有对傅燮加罪,但到底也没有封他。帝权的平衡再一次偏向了宦官。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傅燮,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人,后来他的儿子傅干对我做了一次比较中肯的评价,我更加敬佩,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真正的英雄所见略同。
傅燮,字幼起,后改字南容。据说改字还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的(傅燮羡慕南容读《诗经》:“白王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至于三次反复,要求自己言行谨慎,于是把“幼起”改为南容),这个人高个,相貌不错。年青时在洛阳求学,师从太尉刘宽。举孝廉后,听说举他为孝廉的郡将亡故,竟然弃官去服丧,完成了他对恩义的终始之分。
傅燮上书给汉灵帝,对黄巾之乱的根源做了论述,认为皇帝身边宠信的宦官也是祸乱源头,奏章让中常侍赵忠看到了,非常不满。战后虽然没论功行赏,灵帝对傅燮却印象深刻,也没有问罪,或许是灵帝也在思考,这是灵帝第一次枉开一面,没有追究责任的一次上书。我感觉是德行和军功在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由韩遂、边章领导的凉州叛乱军越发壮大,车骑将军皇甫嵩也没有打胜他们,被免职。已升任司徒的崔烈在朝廷会议上提出放弃凉州的建议,灵帝诏令百官在朝会上讨论。傅燮站出来厉声斥责:“应该将司徒砍头,天下才能安定!”尚书朗杨赞出来启奏,弹劾傅燮“在朝廷之上侮辱大臣”。灵帝问傅燮,傅燮说:“当年匈奴单于冒顿忤逆吕太后,上将军樊哙夸口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样忠君爱国,季布仍然说樊哙可斩。凉州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高祖(刘邦)与郦商平定陇右地区,世宗汉武帝(刘彻)开拓凉州,设立四郡,当时人都认为这样好比斩断匈奴人的右臂。现在凉州治理混乱,出现叛逆,天下为此骚动,陛下为此寝食难安。崔烈以宰臣地位,不能为国分忧,却要割弃一方万里疆土,我对此感到不解。让异族得到凉州,会发动更强大的攻势,这是最大的恶果!如果崔烈不知道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明知而为,那么他就是对陛下不忠!”灵帝认同傅燮的见解。
从那以后,朝廷百官都敬重傅燮的敢言,每当公卿职位有空缺时,大家都推举傅燮担任。实际上傅燮也就任不了,傅燮与宦官关系不好,就是说和灵帝的思路还差一截。傅燮为人正直,不会出钱买官,而灵帝又大张旗鼓地卖官。这个本身就是两个意思。中平三年(186年)三月,中常侍赵忠为车骑将军,灵帝诏令其负责评定讨伐黄巾军的有功之臣。执金吾甄举等人向赵忠说:“傅燮之前随皇甫嵩的出征东郡,有战功却未封侯,让天下人失望,如今将军您亲自评定讨伐黄巾军的功劳,应该赏赐傅燮,顺从众人的期望。”赵忠采纳,派弟弟城门校尉赵延去拜访傅燮,以示交好。赵延对傅燮说:“只要你以后少管中常侍的事,就算是万户侯也不难封。”傅燮严肃的拒绝:“我未封侯也不过是命运不济罢了,我绝不会私下求官的。”赵延悻悻而归,赵忠听了这话老大不高兴,但又觉得他声望高也不好去惹他,就把傅燮外调出京,做了凉州汉阳郡太守,等于是说,你傅燮不是说不能割让疆土吗?现在让你去守卫实现你的愿望吧。傅燮到任后体恤百姓,叛乱的羌人被他感动,前来汉阳郡归降,在城外广开屯田,列置四十多个营地。此时的凉州刺史耿鄙,却信任重用治中从事程球。程球为人奸诈贪婪,当时的士人都厌恶他。中平四年(187年),凉州刺史耿鄙征调六郡官兵,讨伐盘踞在金城郡的凉州叛军。傅燮知道耿鄙不得人心,出战必败,就竭力劝阻;耿鄙不听,果然行军到陇西郡狄道县时,军队发生哗变,程球、耿鄙先后被杀,军司马马腾率部投奔凉州叛军。王国率凉州叛军进攻汉阳郡冀县城(郡治),城中兵少粮尽,傅燮坚守不出。当时城外有北地郡的匈奴骑兵数千人,都知道傅燮为人正直,且为报恩,一同在城外叩头,请求傅燮出城投降,愿意保证傅燮平安返回家乡北地郡。
傅燮儿子傅干,十三岁,也在官舍之中。傅干知道父亲性格刚烈,仰慕古人高风亮节,恐怕不会接纳匈奴人的建议,劝说父亲:“皇帝昏庸,宦官当道,父亲都不能被朝廷所容。如今凉州已经被叛军所控制,我们无法抵挡,不如接纳匈奴人的建议,暂时先返乡后,再征募勇士,等有道的人出世,我们再来考虑拯救天下。”话还未说完,傅燮叹气道:“别成(傅干小字),你可知我今天必须死在这里吗?正所谓‘圣达节,次守节’,商纣这样残暴的君王,都有伯夷为他绝食而死,孔子都称赞伯夷是贤人。如今朝廷还没有商纣王那样残暴,我的品德能超过伯夷?乱世不能培养出浩然正气的人,我拿着朝廷的俸禄又怎么不替朝廷分忧?我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就一定要死在这里。你有聪明智慧,请努力加油。郡府的主薄杨会,是我的程婴。”说到这里,傅干哽咽不能再说,旁边的人都流泪哭泣。大家看看这一门忠烈,就知道为什么中华精神能够传承至今了。
王国派前任酒泉太守黄衍进城劝降,傅燮手按住宝剑斥责黄衍:“亏你还曾是朝廷命官,反而为逆贼做说客!”黄衍退出后,傅燮率仅有的士兵出城迎战,终于战死沙场。傅燮的死讯传到洛阳,灵帝十分哀痛怜惜,下诏追封傅燮谥号为“壮节侯”。
另一个人是豫州刺史太原人王允,他打败黄巾军,从收缴物品中查出宦官首领张让门下的宾客与黄巾军往来联系的书信,便将这些信件上报朝廷。灵帝知道后大发雷霆,斥责张让。张让叩头请罪,灵帝竟也不再追究。帝权再一次向宦官做了倾斜。难怪后世有人说“前方吃紧,伤师失地;后方紧吃,醉生梦死。”这不是后来才有的。
张让寻机诬告王允,遂将王允逮捕入狱。恰巧赶上大赦,王允得以恢复原职。在十天之内又以别的罪名被捕。杨赐不愿让王允再遭受拷打的痛苦和羞辱,派人对王允说:“因为你揭发了张让,所以会一月之内再次被捕。张让凶恶无比,阴险难测,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还要再受折辱。”王允属下那些年轻气盛的从事们,泪流满面,一同将毒药进奉给王允。王允厉声说道:“我身为一个臣子,得罪了君王,理应由司法机构正式处死,以公告天下,怎么能服毒自杀呢!”于是摔掉药杯,奋然起身,出门登上囚车。他被押解到廷尉以后,大将军何进与杨赐、袁隗一起上书营救,王允才得以免死,被判处减死一等之罪。
这一年是多事之秋,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黄巾之战刚停,十月冬,北地郡(今宁夏吴西南)先零羌乘朝廷忙于镇压黄巾军之机,起兵反汉。先零羌与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等地起事百姓共立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攻杀汉护羌校尉冷徵。北宫伯玉等又劫持在西北素著盛名的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人边章、韩遂,使其专任军政,后遂以其为帅。边章等攻烧州郡,杀金城太守陈懿。又闹到了朝廷必须要管的地步了。
这是纷乱的一年,纷乱到让当时我们都看不清前路的方向,甚至在纷乱中迷失自己,23岁的大好年华,始终无用武之地,这个时代我已经有了另外的看法。我只能这样说。
后世作品中有我开导关羽张飞的一番谈话,不管我历史上有没有说这话,已经无从考证,因为史书并没有记载,从后人说法来看,和我当时的心境比较近似,或者说疑似我的说法,我比较赞同后人的揣测和春秋笔法。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再过把瘾:
“目下正值乱世,乱世则必出英雄,像你二位这样的英雄,何必非要受制屈身于他人,岂不闻时世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现今黄巾造反,天下响应,朝廷诏令各州郡自募乡勇守备,是因力不能己,兵匮将乏,侧有宦党掣肘之故,然而如此一来必将造成地方豪强割据之势,黄巾平定之日,必为群雄崛起之时,那时域中竟为谁人天下,还尚未竟可知也。”
乱世,乱世,谁的天下?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