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羡执掌国柄之荣。
却不知这份荣幸是起早摸黑换来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至少有三百日,张居正必须早起,在辰时初赶到西苑内阁值房,随时听候圣上传唤,朝局、国事,往往就在一君一臣一言一听中先意承旨了。
现在的张居正是,以前的严嵩也是。
多少奏疏,多少谏言,斥责内阁首辅大臣,用得最多的是八个字:“阻断言路,否隔君臣!”
因张居正当朝,阖府上下早起晚睡,便成了相府的规矩。
春日子时,正是府院里养的几条大黑狗狂吠的时刻。
听着四处的犬吠声,身着相雕蟒袍的张居正,从客厅中走了出来,吩咐道:“开中门,快迎客!”
相府奴仆立刻前去照办,但吕芳已然在院门中出现了,面色沉凝似水。
张居正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将所有的侍从人等都打发了出去,大厅堂的四方桌边主位上坐着张居正,客座上坐着吕芳。
吕芳其实已用过晚饭了,但张居正刚从内阁理完政务,不吃点夜宵,晚上空着肚子可睡不着,也就陪着坐了下来。
相府厨房十二个时辰都有厨子当值,无论正席珍馐,还是随意小吃皆叱咄可办。
转眼间桌上又摆好了精致的四荤四素冷热菜肴,三屉重叠的小蒸笼正冒着热气,从第一屉上可以看见形状花色各不同的六个小笼包。
白的是精面、黑的是细荞、黄的是糯黍,细粮粗粮,荤馅素馅,杂食珍摄,可见养生之道。
两人面前各一双象牙箸,一个元朝官窑的蓝釉酒杯,一个南宋官窑的青釉碟子。
尽管预感不好,但张居正还是招呼吕芳先吃东西,拿起笼屉里的小笼包,不管是荤是素都直接往嘴里塞。
吕芳浅尝辄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张居正略感不好意思,道:“当上内阁首辅大臣后,食量越来越大了,多有怠慢,吕公公莫怪。”
吕芳摇摇头,道:“国事繁忙,若食少事烦,那才不是长久之道,阁老这般,足见心胸,哪会有怪罪的道理。”
张居正与其他内阁阁老,朝中重臣不同,素来与内廷宦官亲近。
嘉靖四十年以前,张居正只是徐阶门生,在内阁中居末席,就与司礼监秉笔太监黄锦交好。
在张居正成为当朝首辅后,也主动与吕芳交好。
首辅前后,没有前恭后倨之举,没有鄙夷不耻宦官,吕芳、黄锦父子对张居正的观感是很不错的。
有忙的话,也愿意搭把手,就和当年对待严嵩那样,有什么就说什么。
但有些事,正因为交情不错,反而更难开口了。
张居正为吕芳斟了杯酒,敬声道:“近来朝中发生了不少事情,全赖吕公公帮衬,多谢了。”
说到这里,张居正一饮而尽。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
张居正主管的六部衙门,目前只有吏部,掌管天下官员升贬谪迁,人事之权为第一权,按理说也就够了。
但到底是为官年少,在朝根基浅薄,张居正门生旧友,并没有合适担任吏部尚书之位的,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择一位老成持重的朝臣来暂管。
而杨博,便是张居正的选择。
晋党党魁。
德才兼备。
张居正甚至给出了杨博许诺,日后杨博愿意入阁拜相,也能助其一臂之力。
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在朝是骑墙派代表的杨博,在新年来临后,突然选择了站队。
而且,站队的不是他这位内阁首辅大臣,竟是“死对头”的内阁次辅大臣高拱。
吏部隐隐超出了张居正的控制,在高拱明里暗里的手段下,张居正这段时间过得非常难受。
张居正之前安插到关键位置的门生故吏,也被排挤出去,被高拱、杨博给安插了人。
权力的攻防,我增你就减,你增我就减。
张居正的权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要不是胡宗宪、李春芳、陈以勤对高拱进行了“提醒”,朝廷局势已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变化也不会太久了,正月十六,也就是明日,陈以勤便会再次离开京城,去完成未尽的“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
张居正原来还盼望着陈以勤快点走,可人真要走了,才知道珍惜。
胡宗宪是严嵩旧党,始终没有追逐权力,且一心想要完成军政分离国策,非常不愿意掺和到内阁斗争中。
而李春芳,“甘草阁老”之名,响彻朝野,那就是个老狐狸,哪怕能帮忙,也不会伸手帮忙。
再这样下去,张居正就要成第二个夏言了,身为首揆,却被阁臣架空。
圣上之前闭关,批红权落在司礼监手上,在内阁政务堂旁轮流值班批红的吕芳、黄锦父子,否了不少高拱、杨博的人升迁调动,变相帮了张居正的大忙。
吕芳没有喝这杯酒,也没有受相爷的谢,再次摇摇头道:“我之所为,为国做事,为君父分忧,没有杂念杂想,当不得阁老敬酒。
圣上清修出关,司礼监自此只有呈奏之权,再无批红之权,凡有国事,全由圣上裁决,现在没有帮阁老什么,以后怕是也帮不了阁老什么。”
俨然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
张居正再深沉,此时已是失惊:“吕公公这话我万难领会。倘是张某有何过错,圣上有何旨意,吕公公请宣旨就是。”
说着,就离开了座席,撩起袍子便要跪下去。
“没有旨意。”
吕芳跟了圣驾几十年,这时又年轻了十多岁,敏捷远胜常人,一步绕过桌子,在张居正还未跪下前就将他搀住了,“咱家这就明说了,阁老,看看这个吧。”
吕芳搀了张居正一把,把张居正送到了椅子上,自己走回椅子前却不坐下,从衣袖中取出了来自草原锦衣卫的密奏,递给了张居正。
信启。
张居正由惊转愣,怔怔地看着内容,迟迟无法回神。
良久,张居正突感腹中难受,刚才吃下的东西,在这一刻全都翻了出来。
朝廷、军方,势力、影响力全丢,这内阁首辅大臣,恐怕当到头了。
是日夜。
相府挂孝。
金陵。
臬司衙门大牢。
开化知县余凯这时的脸白了,汗涔涔下:“部堂大人”
所有的人都忘了。
海瑞是卸任了南直隶总督之位,但手里还握着天子剑,惩奸除恶,仍有先斩后奏之权。
当海瑞拎着天子剑降临大狱时,整个南直隶,谁也挡不住海瑞想做的事。
海瑞望向充当书办的徐渭,说道:“我不问了,把口供拿过来,让他画押。”
一番审问下来。
这开化知县大包大揽,将治下煤矿爆炸的错,矿民暴乱的错,全归到了自身上。
海瑞连争辩,或者逼问都没有,更没有用刑。
毕竟对面曾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尽管被革职查办,不能以职务相称,对面中过进士,而海瑞只是举人出身,也不能以年谊相称,海瑞对其连称呼都欠奉。
见到徐渭起身,完全没有想到海瑞不按常理出牌的余凯,顿时有些急了,道:“我还有话说”
在被押解进南京前。余凯,还有那个德兴县知县孙文都做好了顽强抵抗,绝不攀咬他人的准备。
但怎么也没有想到,海瑞的审问会如此简单,好似例常审问,根本没在口供中给他表达“忠”“勇”的机会。
仿佛海瑞此来,就是给他定罪而来的。
海瑞只望着他。
余凯自我辩解道:“煤矿爆炸,和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这一句不必记录,画押吧。”
前面那句话是海瑞对徐渭说的,后一句话是海瑞对余凯说的。
徐渭把口供拿了过来,将笔向余凯一递。
余凯却不敢接了。
海瑞的眼中终于露出了杀气:“《大明律》第五款第二条,罪犯不在口供画押者,立杖四十!”
余凯连忙接过了笔,在口供上画押,手却使不上劲,哆哆嗦嗦问道:“部堂大人,若以此口供定罪,我该当如何?”
“开化、德兴两县矿难、两县民乱之事,早为圣上所知,这口供,也会递送京城,交给圣上裁决。
以汝口供,诸罪尽在汝身,为官数十年,贪赃枉法有你,矿难发生,虽不是伱点燃的火,但让衙役赶矿民下矿,致使数百矿民之死,有矿业司,也有你,矿难发生,矿主拒不付抚恤,你不加以劝导,反而收受贿赂,抓捕良民,故意激化民情,引发暴乱,这也有你。
无数冤案,会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特遣钦差前去开化查察,有一桩,便是一罪,有十桩,便是十罪,百桩百罪,千桩千罪。
数百矿民之命,皆因汝而起,其业其孽,皆系汝之身。
常言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一条矿民之命,就足以杀你一次,几百次,就能杀你几百次。
官逼民反,上愧君恩,下愧百姓,为大明朝律法所不容,汝已然罄竹难书。
贪赃过百万,就是圣律族诛,加之数百条生民之命,加之山河社稷动荡。
待口供上禀圣上,汝之九族,已有取死之道。”海瑞漠然道。
嘉靖四十年以前,大明律为第一律法,嘉靖四十年及今,圣上大律已在大明律法之上。
若以大明律,如余凯之流,不过斩首示众,抄家,男眷发配流放,女眷打入教坊司。
而以圣上大律,余凯当受千刀万剐凌迟之刑,而其九族,有一个算一个,谁也别想跑。
几百条矿民之命,会与之一一对应,令矿民及家属瞑目。
既然想担罪,那就担好了。
九族同赴黄泉,同去地下相聚。
狼毫笔登时落地。
这和矿业司太监、知府大人说的不一样啊。
矿民暴乱发生。
余凯就知道死罪难免,本以为怎么死都是死,独自顶罪,如果能造福妻儿老小,这罪认就认了。
可如此认罪,以后人世间就没有妻儿老小了,还造福个屁啊。
“部堂大人,我还有话说”
余凯下意识地就要翻供,但海瑞却不想再这般磨豆子了,天快亮了,赵贞吉快到了。
妻子生产后,进入了短暂昏厥,海瑞为此多耽搁了几个时辰,必须快些得到真正的供词。
海瑞对外面的王用汲喊道:“有这些口供就够了,来人,押下去!”
王用汲领着两名锦衣卫就走进了牢房,不顾余凯的挣扎,强行将人押了下去。
海瑞又道:“这里不必再设座了,把椅子撤了。”
属于革员坐而受审的待遇消失。
德兴县知县孙文如树杈似的杵在那里,望着坐回大案前的海瑞,和坐在大案侧端坐着记录的徐渭,心里的气顿时冒了出来:“部堂大人,同案受审,为何余凯有座,你凭什么让我站着受审?”
“适才我对余凯的审问,你在隔壁是听到的,汝等作恶多端,恶贯满盈,九族都将要难保,还在乎极刑死前的座位?”海瑞冷笑道。
孙文强装的镇定被彻底击破,双脚无力,瘫坐在了地上。
“余凯的口供,你是听了的,你可以原封不动照着回复,本官可以保证,汝之二人,同身死,九族灭!”
说到这里,海瑞从胸腔发出的声音如黄钟大吕,在整个牢房里嗡嗡作响,“现在,我问,你答。”
“你是奉谁的命令去赶矿民下矿?”
“矿业司…还有知府衙门。”
“说清楚,哪个知府衙门?”
“衢州府衙门。”
“是府衙公文,还是知府书信?”
“”
“回话!”
“知府口头命令!”
孙文那张脸比死人还难看,恍恍惚惚,战战兢兢。
海瑞望向徐渭,道:“记录在案!”
徐渭立刻记了。
“矿难发生,你得了多少好处?”
“没有好处。”
“没有好处你会抓上告矿民?”
“我得了命令。”
“谁的命令?”
“矿业司太监刘炜,衢州府知府杨俊民,那铜矿,有两人的份子,刘炜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陈洪的义子,杨俊民是吏部尚书杨博的长子,一道命令下来,我怎敢不听?”
窃国肥私。
国之硕鼠。
“记录。”
徐渭一直在记录。
开化、德兴两县矿难之谜缓缓解开。
一问,一答。
不知不觉间,天已经亮了。
敲门声响了,海瑞的目光一闪,慢慢望向那条门。
刚让孙文画押的徐渭,立马转过头望向海瑞,海瑞似乎早已料到,道:“开门吧。”
门启。
新南直隶总督赵贞吉走了进来,望着房间里的情形,立时脸色大变,迟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ubiqu.com。笔神阁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