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 第638章:洪武大典

    “洪武大典?”

    朱元章有些诧异的开口问道。

    在刚才聊完关于神话体系编纂的事情后,他突然听到大孙要以自己的年号为名,编纂一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为一束,母厌浩繁。

    编纂完成后的典籍,便叫作洪武大典。

    朱英点头道:“孙儿想要拿出一万万贯宝钞经费用作于此事。”

    “不仅仅是大明国内的学术知识,包括海外各国,也都纳入其中,孙儿将会传令此番下西洋的官员中,让他们也进行收集和辩证。”

    这是永乐大典来的灵感,但朱英可不想仅仅只是按照永乐大典的方式。

    这次要修建的洪武大典,并不会有完成的日子,而是会一直的编纂,不断的更新,累积全世界的知识纳入其中,打造出一本世界概念的百科全书来。

    朱元章拍了拍大孙的肩膀,心里中很有感叹。

    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大孙为自己所做之事,命名洪武大典,是为他的名声。

    “这是个好事,倒也不必安排在咱的头上,咱的名声是怎样的,咱自己心里知晓,也无所谓了。”

    “有时候太顾忌这些,反倒是让自己束手束脚的,不若是放在大孙你的身上。”

    朱元章很清楚,编纂大典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且还要把海外的知识都纳入进来。

    单单是大明国内,知识就已经如烟浩瀚,更别说海外了。

    其中翻译就是个很繁琐的问题。

    只是听着大孙的想法,就知道这本大典编纂出来之后,就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要来类比的话,已然是相当于泰山封禅了。

    当然,这个泰山封禅对比的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而不是宋真宗把泰山封禅拉低逼格后。

    且就本身的意义来说,大典更具有实际作用。

    在文化的传承之中,于信息并不发达的现在,很多典籍在出版之后的数量并不多的,有些甚至只有手抄的股本,并非是什么书都会大量的拓印。

    包括大明如今,因为经历元末乱世的缘故,导致大量的书籍损坏,遗失,许多珍贵的知识传承就此断绝,或是在断绝中。

    其中主要是经、史、子、集中,一些曾经博学大家的注释。

    而天文、地志、阴阳、医、卜这些,更是孤本传承,最是容易遗失。

    全部收录起来之后,首先就是这些知识更加容易传播了,甚至于可以分类之后大量拓印,让学习其中知识少走很多弯路。

    文化知识,才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只有强大的文明,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寿命。

    定下为洪武大典,则洪武之名必然传响千古,乃至于后世万代。

    这份荣誉,朱元章更希望留给大孙。

    朱英语气坚定的说道:“爷爷不必这样,此书孙儿有生之年,会一直的编纂下去,则便就相当于孙儿的名讳也会记载到历史之中。”

    “这本就是现在洪武年间编纂的大典,自然是以洪武为名更为合适不过。”

    “此事爷爷就不要跟孙儿争了。”

    朱元章没得办法,只能是听从大孙的安排。

    这件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就进行了宣布,并且要刊登上邸报传告天下。

    在洪武大典这件事上,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编修人员。

    翰林院可算是有事情做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总编是解缙。

    现在的解缙已经是跟随朱允炆一起去到了占城。

    解缙去占城,是黄子澄劝说去的,本身现在还有些好大喜功的解缙,自然想要更加放开的施展心中抱负。

    有了前面倭国的见证,解缙自然也想如同夏原吉那样。

    虽说去了还有黄子澄压在头上,但定然也是顶尖的官员。

    朱英其实也可以把解缙给召回来,跟历史上编纂永乐大典那样,不过仔细的想了想,还是觉得没啥必要。

    因为按照朱英的想法,对于这次的洪武大典要更加的精细。

    总编的事情,朱英是打算交给刘三吾。

    就现在的文人来说,不管是资历还是名头,包括是自身的文学涵养,刘三吾可谓是无出其右。

    即便是现在的刘三吾年纪已经是很大了,可是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浑浊之感,头脑也很是清醒。

    且到了这个年纪,大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唯一执着的就只有学问二字。

    想来他会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放入其中。

    接到任命的刘三吾,整个人可谓是感激涕零。

    奉天殿上,当朱元章说让他来总编此事时,刘三吾整个人都在颤抖。

    这般大的年纪,真担心就会这么抖出问题来。

    刘三吾行五体投地大礼,语气坚定且激动,发出如同誓言的声音:“洪武大典之事,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时候的刘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荣。

    他一辈子钻研在学问之内,从元朝到如今的明朝,历经几乎一个世纪。

    所有的文官,都对刘三吾投去羡慕的眼光。

    同时也大概意识到,当这洪武大典编纂完成之后,以刘三吾现在的年纪,大约就是刘三吾去世之时了。

    就这样来说,对于刘三吾可谓是真正释放了生命中所有光芒。

    确定刘三吾为总编后,剩下的就是各科主编了。

    永乐大典没有这个分类主编的搞法,但是朱英要搞出来。

    经、史、子、集倒是好找,毕竟是属于官学体系,人选基本都在翰林院里。

    麻烦就是百家之言了。

    其中医道这块,朱英还是让周王朱橚来干。

    毕竟现在的医学堂发展得很是不错,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军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行军医学知识的建立,让许多战场上负伤的将士得以保存下性命来。

    医道这块目前人员和体系比较完善,只需要整理汇集。

    但是像天文,地志,阴阳,玄学这些,就麻烦许多,现在也只能是多多召集民间能人异士。

    还好现在的钦天监发展不错,玄学就由刘日新负责。


    神话体系也是在洪武大典里面,现在姚广孝还在从草原到京师的路上,等他回来再行负责。

    这一块朱英要亲自参与其中。

    前世的小说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小说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着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之罪,按照情节责罚,涉及到皇家名誉,十年劳役起步。

    未来的江湖,注定是要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了。

    这些事情放在国家的层面上,倒是显得有些小了,注定是影响不到朱英这里来。

    哪怕是武功再高,在数十支火绳枪下,也没有任何可蹦跶的地方。

    三月后,已然是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

    这天是朱元章的诞辰,亦是李景隆下西洋的日子。

    历朝皇帝对于自己的诞辰都是相当重视的,即便是朱元章也是如此。

    在朱英还没有进宫前,那个时候的朝廷官员们一年只有三天休息,除开正旦,冬至外,就是朱元章的诞辰了。

    这次下西洋的意义重大,所以朱元章特别定在了自己的生日这天。

    实际上说是官员放假,但陛下诞辰谁还敢不来祝寿?

    哪怕是病卧在床,那也得是要从床上爬起来才行。

    宫廷大宴百官,李景隆因为担任下西洋统帅的关系,有幸是坐在了朱元章这一桌。

    其实朱元章这一桌没几个人。

    基本上就是朱元章,朱英,还有郭宁妃,叶月清几人。

    像是朱元章其他的贵妃,包括像是朱英的侧妃,都是不能坐在主桌上的。

    今天则就加了刘三吾,李景隆,还有朱橚,以及朱权。

    其实在下西洋的人选中,朱英也是考虑过宁王朱权的,只是因为姚广孝要回京师的关系,所以朱英决定让宁王朱权前往高丽。

    高丽那边也是相当重要,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去镇守,而思来想去,宁王朱权是最为适合的。

    本身宁王现在还没有海外封藩,这两年一直是在大明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现在时机上也是差不多了。

    朱英觉着还是让其到高丽比较好。

    次子朱文高现在才堪堪出生呢,总不能等个十几年。

    高丽虽说不大,但也不算小,容纳两三个藩王问题也不大,现在主要是先把高丽整合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下来,而教化的工作相当重要。

    即便是次子朱文高长大了,地盘上有个藩国问题也不大,也好是相互牵制一下,不至于乱搞,或是说能互相帮助,这个就没得定性了,只能是看缘分。

    “景隆啊,你是咱一直看着长大的,这次下西洋的重任交由于你,咱这心里也放心。”

    “此番前去数年光阴,多是辛苦,但也能开阔眼界。”

    “来,且共同举杯,咱祝你此行,当一帆风顺。”

    朱元章笑哈哈的端着杯子说道。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双手端杯:“谢陛下吉言,臣亦祝陛下万寿无疆。”

    随着李景隆举杯,后边的文武百官皆是起身恭敬喊道:“臣等祝陛下万寿无疆。”



第638章:洪武大典  
相关: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大明皇长孙!  三兴季汉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我写的自传不可能是悲剧  高达SEED之最后的归宿  四合院:从卡车司机开始  苍白徽记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大明皇长孙第638章:洪武大典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5s 2.406MB

搜"大明皇长孙"
360搜"大明皇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