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朝世祖光武复立汉之国祚,有感于前朝外戚专权之弊,虽设三公之位,权悉归于尚书。又于内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戚,甚光美。
明、章二帝遵光武遗训,内修仁政,外布恩义,西域称藩于汉,史称明章之治。
及和帝继位,以其年幼,窦太后专权,重用窦氏子弟,常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和帝恼之。
是时也,朝堂之上,多为窦氏党羽。皇宫内外,禁军皆由窦氏领之。帝欲见内外大臣而不得。更有窦宪之属欲学王莽,取和帝而代之。
帝恐,乃密读《外戚传》,学文帝诛薄昭、武帝诛窦婴、昭帝诛上官桀、宣帝诛霍禹之事。
时帝困于内宫,近前皆为宦官,乃用中常侍郑众,以其外联朝臣。又以辅政之名,召窦宪入京,一举而灭之,汉之国祚乃安。及论功行赏,中常侍郑众功劳第一,帝任其为大长秋。国家大事,常与之论。
外朝大臣或年老体衰,或寿短命微,帝乃置黄门侍郎、大黄门、小黄门等,令其传诏书、阅文书,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和帝一朝,选官用贤,宽缓为政,爱民为本,四海归心。遂有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国,乌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单于,收辽东为渤海郡之事,史称“永元之隆”。
然和帝早崩,皇子早夭,唯少子康健,皇后乃立其为帝,是为殇帝。内外大臣以殇帝之名,尊皇后为太后,是为邓太后。时殇帝继位,不满一岁,在位亦不过八月。
殇帝崩,邓太后立章帝皇孙、清河王之子刘祜为帝,是为安帝。殇、安两朝,邓太后临朝称制达十六年,安帝年长,邓太后亦不愿还政,朝中多有非议。
时,车骑将军邓骘、剿乡侯郑众、尚方令蔡伦,皆为外戚宦官之属,朝臣欲行政变,杀三子而废太后,迎立和帝长子、平原君刘胜为帝,事泄,太后命人平之。
郎中杜根上奏,以安帝年长,请邓太后还政于安帝,太后令人棒杀之,弃尸荒野!越骑校尉邓康延请其退居深宫,太后不听,邓康乃称病不朝,太后免其官,除其族籍。朝臣非议缘由,不止于此!
然邓太后在位时,外平西羌之乱,内安十年水旱,虽有专权之嫌,然其知人善用,严于律己,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岂无“兴灭国,继绝世”之功乎?
及邓太后崩,安帝掌权,宫人有恼恨邓太后者,乃诬告邓悝、邓弘、邓闾谋立新君,安帝喜之,处死邓氏一族者甚众。车骑将军邓骘无罪,亦为郡县长官所害。群臣不平,安帝不过责郡县长官之罪,厚葬邓骘。
安帝宠信宦官,以江京为都乡侯,以李闰为雍乡侯。乳母王圣及其女伯荣更获殊荣,出入宫廷无可阻者,郡守、王侯之流见其车亦叩首行礼!跋扈以至于此!是为宦官专权!
安帝崩,太后阎姬用事,以其鸩杀皇子刘保生母李氏之故,恐其掌权,乃立章帝孙、北乡侯刘懿为帝,是为少帝。以其兄长阎显为车骑将军,阎景为卫尉,阎晏为执金吾,阎耀为城门校尉。洛阳军士,盖由阎家执掌。外戚专权,以此为盛!
少帝在位八月,崩。太后令阎显闭宫门,秘不发丧,谋立他人。宦官孙程等拥立安帝皇子刘保为帝,是为顺帝,旋杀阎显等,幽禁阎太后。帝以诸侯王之礼下葬刘懿,以拥立之功,封宦官孙程以下十九人皆为侯,时顺帝年幼,外无良援,宦官由此大权独揽。
顺帝性弱,年长以后,以皇后之父梁商为大将军,秉持国政,以期制衡宦官。然梁商与宦官孙程之流勾结,弄权专横,民间怨声载道,顺帝反而为外戚、宦官所制。
梁商死,其子梁冀继任大将军执政,诛杀宦官,大权独揽。三年后,顺帝崩,梁太后立冲帝。
冲帝继位时,年方两岁,于是梁太后临朝听政,其兄梁冀掌握实权。一年以后,冲帝崩。又立质帝,梁氏权势更盛。质帝曾于众人前,手指梁冀,称之为“跋扈将军”,梁冀隐忍不发,月余,鸩杀质帝。
及质帝崩,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召集群臣谋立新君。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成、大鸿胪杜乔惧梁氏势大难以节制,以清河王年长、“明德著称”,且血缘与质帝最近(为质帝兄),应立为嗣。梁冀属意蠡吾侯刘翼之子刘志(年方十五),然无缘由反对,乃罢朝。
后,梁冀以中常侍曹腾为内援,逼迫群臣策立刘志为帝。群臣之中,唯有太尉李固宁死不从,余者皆迫于梁冀淫威,从之。梁太后乃罢李固,处以死罪,以诸侯王青盖车,迎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是为桓帝。梁冀以其妹为皇后,以期富贵永久!
如此,太后、皇后皆为梁冀之妹,桓帝常恐步质帝后尘,唯唯诺诺,不敢违背梁冀丝毫。
时梁冀专权跋扈,帝许其“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官员升迁必须先见其谢恩,否则,动辄贬官废为庶人以至于有杀身之祸。
太尉杜乔与李固齐名,多有弹劾梁冀不法之事,梁冀恨之,命人罗织罪名,免其官,治其死罪。朝臣愈加恐惧。外戚专权之盛,无有逾梁氏者!
及梁太后崩,梁皇后卒,桓帝借更衣之机,与中常侍唐衡密谋,欲除梁氏一族。
八月丁丑,桓帝以单超、左倌、徐璜为内援,以光禄勋袁盱为外援,以尚书令尹勋谨守宫门,以黄门具瑗、司隶校尉张彪将兵包围梁府,一举诛灭梁氏。梁冀及其妻孙寿当日自杀,梁、孙家族全部弃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牵连而死的数十人,故吏宾客被罢免的有三百多人,朝官几乎一空,百姓莫不称庆。
然儿,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扫除外戚专权后,宦官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人因谋诛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大权从此又落入宦官手中。他们挟持桓帝,滥行淫威,使得“中外服从,上下屏气”,乃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桓帝心忧宦官专权,借侯览之流,分“五侯”的权力,打击“五侯”。然侯览之流也是宦官出身,桓帝所做的努力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权宜之计。同时,桓帝还开卖官鬻爵的先河,汉朝吏治由此急转而下。专权的宦官开始安插亲信到朝堂之上和地方,为自己谋利!
朝中有志之士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联合起来发起“清议”。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舆论上对宦官集团进行猛烈抨击。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南阳太守王畅因反对宦官专政,与宦官为敌,深受士大夫敬重。
宦官们也团结起来,利用侍奉桓帝的便宜,向桓帝进谗言,诬告李膺等人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乃下诏搜捕李膺等两百余人,欲治其罪,后在窦武上表恳求下,下令将非议时政的“党人”终身禁锢,不得做官。史称党锢之祸。
桓帝驾崩后,因无子嗣,窦武与窦太后迎立解渎亭侯刘宏为帝,是为灵帝。窦武以太后父亲的身份,荣升为大将军,与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同录尚书事。窦氏子弟,多为显贵。窦氏由此掌权。
窦武自从辅政后,便常有翦除宦官之意,陈蕃也素有此心,两人合谋,意欲除去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
五月日食,窦武以此为由,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并先下手先诛杀中常侍管霸、苏康,其后,又欲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
八月,侍中刘瑜劝窦武立即动手,窦武乃罢黄门令魏彪,将长乐尚书郑飒下狱,陈蕃献言立杀郑飒,窦武不从。郑飒认罪,牵涉曹节、王甫等人。窦武打算将其一并上奏收捕。
事不密,曹节、王甫为求自保,挟持灵帝,矫诏杀窦武在宫中的亲信,释放郑飒等人。再挟持窦太后,矫诏令人持节搜捕窦武。窦武不奉诏,驰入军营,射杀使者,举兵数千,声称黄门宦官反叛,攻打皇宫。
曹节、王甫矫诏,令少府周靖行(暂代)车骑将军,与刚刚返京不明情况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窦武。次日,两军对阵于阙下,王甫一方的军士越来越多,窦武一方的士卒散光。窦武被围,自杀,族灭。陈蕃亦是族灭!窦太后也被软禁于云台。宦官由此再次专权!
建宁二年,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由此全部被平定。此后,虽有蛮族、妖道为祸边塞,但为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灵帝因此自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光和二年,中常侍王甫身死,十常侍受灵帝宠信,开始乱政。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泄,皆下狱处死。
光和三年,灵帝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被拜为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二哥何苗亦被拜为侍中。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整个东汉王朝,除去光武、明、章三帝限制外戚、宦官权力,称得上政通人和,其余和、殇、安、少、顺、冲、质、桓、灵九帝皆依重外戚或者宦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也由此掀开东汉历史上最为昏暗的一段岁月。
如今正是灵帝在位,最初有窦氏外戚用事,虽有诛杀宦官之良机,却迟疑不决,终究为宦官所害。如今,曹节、王甫虽死,但张让、赵忠之流更受灵帝宠信,灵帝曾言“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宠信可见一斑。
对于宦官乱政,安插亲信或为州牧或为郡守鱼肉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忠心于大汉王朝的臣子虽然知道民间疾苦,知道大汉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但奈何灵帝不理政事,言路阻塞。
这一年是光和六年,大汉内有十常侍把持朝政、太平道大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外有对西羌连绵数十年的战事,山雨欲来风满楼。
有人希冀何进可以在掌权后诛杀十常侍,拨乱反正,有人则是认为大汉王朝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而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说起。
一个来自千载以后的灵魂附身在一个弃子身上,将会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掀起多大的风浪!敬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