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台前幕后]
第61节(60)
60
土改中还参加了另一项建国初期的社会活动——宣传推广《新婚姻法》。
说,这项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可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
应该说《新婚姻法》适合于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即便是这样,可主要受益者——青年人依然抵制它。并且经常使用身体暴力。
一个血腥的融事件就发生在她工作的社区,至今仍让她记忆犹新。
一天, 一些村民发现一具尸体漂浮在池塘里。
死者双臂被绑定在身后,身体已经开始腐烂,面目全非已无法辨认。
显然,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溺水事件。
死者生前遭人殴打,尔后才被抛入水中。
很快这件事被当成了鬼怪故事在村民中流传开来。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恐慌。
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决定插手此事。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她得知村里有一对夫妇不和的情况。女的管男的叫“癞子头”,《新婚姻法》频布后,她曾主动要求离婚。
男方不同意。
于是,女方便伙同他人(情夫)将丈夫绑了起来,活活打死。然后将尸体扔在了山中偏远的池塘里。
为了转移村民的注意力,于是她便捏造了一个鬼故事。
掌握到了这些第一手材料之后,和她的工作队决定单刀直入直接与疑犯面对面地交锋。
当工作队将她的情人带到她面前时,她的精神防线便被彻底摧毁了。
她坦白交待了作案动机及其细节。
她和她的丈夫都是贫穷的工人阶级的成员,插足的第三者也是劳动人民出身。
三人都非常年轻。
她有二个小孩,其中一个还在襁褓之中,尚未断奶。
她的丈夫过去曾经是一名军人,解放后复员回家的。失去了他的军饷,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加艰辛。
现在她年纪轻轻地就成了杀人犯,很快地便受到了公审。
回忆说:
“诉讼期间,她的行为就像是一个孩子,如果她没有做错事的话。”
她和她的情人,都被判处了死刑。
我想,要是现在就好了。
要是现在,他俩就不用死了。
现在没人律,只要“坦白从宽、反戈一击。”就行。就像王立军反咬薄熙来一口,自己也就解脱了。
还是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朴实,懂礼懂法。
接着说道,这个悲剧故事很快便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在全国推广。
杀人是表象,根子却在旧的婚姻制度上。
在旧的婚姻制度的束缚下,一旦夫妻双方有了矛盾,没地方讲理,他(她)们只能选择自杀或谋杀。
事后,找到那个区的区长,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一定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的生活和疾苦。
区长很紧张,一瘸一拐地向她承认错误:
“我没有宣传好《新婚姻法》,尤其是对妇女同志关心不够。”
至于公众舆论,当地几乎所有的人都想让这对奸夫淫妇死!人们用舆论来阻止青年夫妇离婚。
尤其是老人,他们最不愿意接受《新婚姻法》中保障夫妻双方离婚自由这一条款。
后来,省政府出面“酌情”免除了这个女人及她的情夫的死刑。改判为:“强制劳动!”就在当地劳动改造。
“总而言之,”
接着说道: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是啊,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自然,上级让谁死,谁才能死。反之亦然。
还给我讲了另一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寡妇和她的几个孩子。
工作中曾与她有过接触。
不想她突然患上了疟疾和急性肺炎。
当想去“拜访”她时,遭到了自己的助手和警卫的极力阻扰。
他们担心她会被传染。
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坚持要去!
当她走进寡妇居住的茅屋时,发现躺在床上的女人已两眼无光,呼吸几乎已无法察觉。
屋子里死一般的寂静。
唯一的声音是院子里的孩子们的哭泣声。
给了她一些西药,并亲自喂她服下。
在的悉心照料下,寡妇的身体渐渐地康复了起来。
同样,在的帮助教育下,她的政治觉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便成了一名“积极分子”。
她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的真实身份。她只知道是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接着说,在农村即使颁布了婚姻法许多地方依然是我行我素,仍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彩礼和嫁妆也水涨船高,张口就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新娘的负担也不轻松。光铺盖和新衣裳就得吸干父母亲多少年的积蓄。
豪华的婚礼和婚宴更是社会主义社会无法容忍的奢侈和浪费!
再说,土改中女性和男性分得土地虽说是同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土改政策能够被贯彻执行。
妇女的权益每每都得不到保障。
她们得到的也每每只是一些较小的或劣质的土地。
更可悲的是,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竟然会逆来顺受、毫无怨言。
尽管政府坚持的原则是“男女同工同酬”,可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总是要打折扣的。
一般来说,在农村男人垄断了农具,并且拒绝女人使用。在许多地方,女人是不允许下地犁田的。
同工同酬,在农村执行起来要比城市困难得多。
再一次强调:
“理想和现实之间不能混淆!女性在中国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