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赵匡胤在众将的簇拥下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泡*书*吧()泡-书_吧_首-发赵匡胤多次征战契丹,皆是无功而返。到了后来,怒极攻心,连年战事又消耗了原本健壮的身体。
终于,他病倒了!
大病之下,赵匡胤将一切军政人事都交给了赵匡义,委托他的亲弟弟帮他处理朝政。当然,赵匡胤还将自己的心腹谋臣赵普给搬了出来,让他辅佐赵匡义主持上下事宜。
赵普,乃是赵匡胤手下的第一谋臣。作为赵匡胤最信任的臣子,没有之一了,自从陈桥兵变为太祖成功铺路之后,赵普开始名声鹊起。最令他闻名天下的是太祖一统江山之后,提及治国之策,他手持《论语》对着太祖等一干人说道:“臣以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太祖将信将疑之下令他辅政,未曾想他竟然真的将天下管理的井井有条,太祖的许多文治武功,计谋策略都出自此人手中。由此,赵普被视为儒林学子,人界儒家当今领袖。
话说太祖病倒,弟弟赵匡义白天处理朝政,晚上去万岁殿探望兄长,兄恭弟谦,一段佳话自此而成。
癸丑日傍晚,天上下着大雪,赵匡义还在御房批阅奏章。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赶来传旨,说是奉了皇帝赵匡胤的旨意召他去万岁殿。赵匡义连忙赶去,只见赵匡胤在床上气喘急促,朝着他一时讲不出话来,只是睁大眼望着门外,不知是什么意思。
赵匡义命令在床边侍候的太监退出。太监们在门外远处站着,只听见殿内似乎是太祖在和赵匡义说什么话,声音隐约,时断时续,难以听清。过了一会儿,又见殿内烛光摇曳着映在墙上,时明时暗,象是赵匡义在躲闪着什么。接着有斧子戳地的声响,继而是太祖激动的声音:“你好好去做!”
这时,赵匡义跑到门口传呼太监即速去请皇后,皇子前来。皇后、皇子赶来之时,太祖已经死去。太祖只是年过半百,刚及五十,建立北宋江山不过一十七载,他一场大病竟然驾崩,实在太过可疑,至此引发了天下揣测。
当时许多人认为赵匡义谋杀了自己的亲兄长宋太祖赵匡胤,而赵匡胤也因奸人所害,所以才会立下一诡异的遗诏,将皇位传弟不传子,让赵匡义成为了法理上北宋的第二任帝皇。
原本赵匡胤的意外身陨以及赵匡义的意外继位会引来了天下的又一次纷乱,说不定才刚刚安定几年的大宋赵氏江山将会分裂,重新迎来割据的年代。可是一个人改变了这场局面的动乱,矫正了他的轨迹,令他重回正轨。
这个人便是——赵普!
赵普乃是赵匡胤第一心腹谋臣,自从大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之后,他身为宰相,大权在握,又是世人眼中儒家领袖,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举足轻重,成了最终的决定力量。出乎意料之外,赵普没有质疑赵匡胤死前那“烛影斧声”的疑案,仿若毫无所知,心甘情愿的奉赵匡义为主,他当众对赵匡义表明心迹说道:“臣平生所知,诚不出《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于是,赵匡义在赵普的扶持力撑终于登上皇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这一继位,在他和赵普的努力之下,倒也没有在人界引起何等滔天大祸,只是令得日后宋朝皇位之争更加剧烈。北宋除赵匡胤外,其他皇帝为赵匡义(宋太宗)的后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为赵匡胤之后代。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这样一来,两脉同族族人为了皇位之争,不知暗中流了多少血。
可是,人界无事,佛门可就惨了。
费尽千辛万苦,谋划了这么久,原以为又能够借着大宋的建立而再次传播佛学,确立起佛教在人族信仰之中的霸主地位,让佛教更上一层。然而赵匡胤这一了,人死债清,昔日赵匡胤许下平分天下的诺言也随之烟消云散,佛门霸业转眼成空。
天下,多美诱惑啊,当年赵匡胤是为了胜利夺取才会许下这个前所未有的许诺。可是赵匡义不是傻子,他可不愿意别人跟他分享天下,尤其是佛门前几年经过赵匡胤之手成了天下大教,百姓心中最为狂热的信仰,如今便是心腹大患,赵匡义视若威胁,绝不会为自己的兄长的错误买单。佛门要找,也该去找死去的赵匡胤算账。
至于佛门强来,赵匡义也不怕。当他踏上这一条路时,早已有所准备。
不错,是赵匡义杀死了他的亲兄长宋太祖赵匡胤,而他的背后也有势力力撑,来头绝不比佛门弱上丝毫,故而赵匡义并不惧怕佛门的威胁。而他现在所要做的,便是与赵普合作,引进另一股势力来搅乱局势,浑水摸鱼。
大宋都城,开封!
宰相府!夜了!
“老师,弟子已经亲上瀛洲,请求儒门出世,奈何他们自打蓬莱避世之后再也不敢轻易涉劫,故而推辞了弟子的请求。”密室之内,大宋宰相赵普不坐主位,而是在下座恭敬的对着上方主位的一道人讲道。这道人,不错,正是下凡前来处理人族和佛门一事的人教玄都大法师。
“儒门而今形势如何?”玄都并不意外结果,淡淡的询问着赵普。
“亚圣坐镇儒门,看似平安无事,实则内中并不安稳。儒门以济世为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他们的目标,孟子将一干大儒约束于瀛洲岛内已久,岛上不少人蠢蠢欲动了!”赵普回想了一下,将瀛洲岛的现状简明扼要的讲来。
“亚圣,终究不是他们的儒门圣人孔子,关键时刻威望不足,如何能够服众,又如何能够安抚那班心高志远的大儒们呢?”玄都指明了关键,又有些兴奋的讲道:“幸好孔子不在,否则我人教又如何能够得逞呢,哈哈哈!”
大笑数声之后,玄都对着赵普说道:“徒儿,你虽不是正式的儒门之人,但读圣贤书,行儒门之路,被世人视为方今儒林领袖,你要好好利用这一层身份,为我人教建功立业啊!他日,我人教若是成了大业,你便是我教第一功臣。”
玄都这话期许多多,只是听到赵普的心中却是沉甸甸的,冷汗直流。他赵普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怎么能够做到玄都的希望呢?莫不是要粉身碎骨才能达成?
“放心,只是让你将儒门领进大宋朝廷,让他们占据宋庭,安定大宋江山,同时为佛门竖立一个可以打击和敌对的靶子罢了。”玄都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透露了一点出来,然后又说道:“老师传下无为之道,虽然在大汉初期得到鉴证,可惜如今人心多变,无为之道再也无法适应人界,所以我们需要借儒门之手来治理天下,而我人教躲在后面,靠着人皇的力量占据人族百姓的信仰,同时避免与佛门的直接对抗。一举两得,百利无害啊!”
“老师大才,弟子不及!”赵普心中涌现了一股无以言语的敬佩之情。这等谋划,翻云覆雨之间便将当今两大势力给算计进去,实在可怕。赵普得意的总结道:“那佛门竹篮打水一场空,那儒门不知人皇在我手,到最后也不过是白忙一场,白做嫁衣。到那时,天下便由我人教说了算。”
“所以,你要多花费功夫,将儒门给引诱出来。不只是为我人教做一面盾牌,更是分裂眼下群龙无首的儒门呀!还有,记住多笼络大宋皇族,让皇族世世代代皆为我人教子弟,赵匡义那边也要多多的走动。”玄都再次嘱咐,而后便逐渐消逝在座位之上,不见踪迹。
“弟子遵命!恭送老师!”赵普拘礼,良久之后走出密室,开始了对儒门的再一次拉拢。
而此时,儒门内部也有了一丝异样的情绪,尤其是赵普亲上瀛洲岛被拒之后更是酝酿出了一种奇怪的氛围。
瀛洲岛!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鸟语花香的竹林之内,两大儒正朗朗背诵儒门经典文章,只是这声音越来越小,到了最后竟有些心灰意冷,垂头丧气的感觉。
“兄弟,你说我们拜入儒门多年,也算是博古通今,可至今百无一用,在这岛内苦耗岁月,何时才能治国平天下,践行孔圣当年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呢?”两大儒之一说道:“赵普登岛,求我儒门出山,可惜亚圣竟然拒绝了。如今虽是身处大劫之中,可若是能够造福百姓,以身殉天下又有何足惜?”
开口说话的大儒乃是儒门的程颐,与其兄程颢师从儒门之内名声颇响的周敦颐,学问自成一系,在偌大的儒门之中也闯出了不小的名气。而今风华正茂,正是热血沸腾,青春好动的年纪,自然是耐不住瀛洲岛上的寂寞,更忍不住要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冲动。
程颢,也就是大哥沉默了半响,终于讲道:“兄弟,那赵普前些日子还悄悄来信与我,相约我俩与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同离岛,入宋庭辅佐君王,你意下如何?”
“哈哈!”程颐笑道:“果然是好时机啊!不如我们便依了。”
程颢为难的讲道:“若是我们如此走了,岂不是背离儒门,到时岂不有损名节?毁了自身人格?”
“我们为天下苍生计,出世辅佐君王,又有何错,与名节人格何关?”程颐大声讲道,言语中有些桀骜不驯:“儒门发展至今,已经是有些腐朽了,不只在学问经义上落后当代,在思想上也渐渐败亡。昔日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定三纲五常,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今日那人界儒子赵普,自学成才,竟也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等身为儒门正统学子,更要挑起重担,不仅要治理天下,更要重塑儒学,再现儒门辉煌啊!”
程颐针砭时弊,认为儒门学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大儒们的思想也慢慢落后了,竟然提出了重塑儒学这一个远大的理想。他这话要是传出去,不知有多少人要将他当成疯子?又不知道会引起何等天大的风波?
一教学说,容古通今,创立不易,历经检验,岂能说改就改?更何况这等浩大磅礴的工程岂是他一人能够改造得来的,他这想法在外人看来真的无疑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可是程颢不这么想,他身为兄长,平时表现得比弟弟更加恭谦,但内心深处更加狂热,程颐的话已经触发到了他的内心深处。治理天下,重塑儒学如同魔咒一样吸引了他,他万分确定这就是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程颢激情万分的连连说道:“好!好!好!如此才不负我等青春年华!”
两兄弟达成一致,又纷纷出动,在瀛洲岛上大肆劝说,说动了不少心高气傲的年轻学子。
于是,瀛洲岛上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主,大批儒门子弟不顾孟子的禁令,纷纷离岛入世,去到大宋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这样一来,儒门终于是被拖下水去,进入这纷乱的人世,而儒门也开始分裂成新旧两代,守成或是立新,成了他们最大的区别。
程颢、程颐入世之后,改造儒学,将自己的思想给传了下去。到了后来,他们的学生朱熹继承并发扬了他俩的学说,将之改造,发扬光大,取代了旧有的儒家学说,名曰“理学”。
理学诞生,符合人族的发展,迅速在人族之中传遍,让儒门在人族以及朝廷之中站稳了脚步,与佛门能够长久对抗下去。而理学这一成就,被不少过往的大儒视为离经叛道,使得瀛洲岛上的儒门和人界的儒门断了联系,从此儒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