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

    丁佑本颇有些烦躁的躺在一张竹躺椅上,他的头顶有着一座用竹木和茅草搭建起来的凉棚,为他遮蔽着苏门答腊岛热烈的阳光。一笔阁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说出身于湖州的他,极不喜欢闷热而潮湿的夏季,却不料苏门答腊岛这边却天天是夏天,这实在是太让人痛苦了。

    不过唯一能够令他感到安慰的是,每日午后暴雨下过,天气就会凉爽一些,不会像现在一样,动一动都会流汗。其实在旁人看来,丁佑本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过舒坦了。就在他的身边,还跪着两名土著少女伺候他,一人拿着一把大扇子给他扇风,另一人则熟练的用旋开红毛丹的外壳,将洁白多汁的果肉送入他的嘴边,这简直就是神仙似的日子啊。

    但是在丁佑本看来,这些黑黝黝的土著少女哪里及的上家中容貌俏丽的家生奴婢。只可惜他此前在家门口同一个过路商人起了口角,一时不合将对方殴成重伤,接下来又遇到了朝廷追查太湖匪盗案,对方就将他告上了官府。

    原本家中已经将此事打点妥当,也安抚住了那名被殴伤的外地商人。可是听说魏忠贤魏公公亲自过来追查太湖匪盗案之后,他父亲生怕他再被官府抓了进去,就将他送来了南洋。

    丁佑本最先落脚的便是渤泥国,此时的渤泥国首都文莱市已经成为了华人在南洋最大的一处聚集城市。这里位于马六甲及大明之间的航道上,前往东南亚各处也很方便,渤泥国人对待华人也极为友善,且此地拥有着极好的停泊港口,因此便成为了华人南下所选择的第一站,许多第一次出海的华人都在这里打听好所需的消息,方才继续坐船前往目的地。

    丁佑本之所以会来苏门答腊,也正是在文莱听说了苏门答腊现在最为暴利的石油产业,才向相熟的叔父借了一大笔款子,跑来苏门答腊岛向当地土人首领租借了土地,聘请了钻井队来碰一碰自己的运气的。

    自从英国商人在苏门答腊岛发现石油之后,石油产业就开始在这座岛屿上悄悄的诞生了。不过英国人在岛上采集石油的手段是极为落后的,他们要么雇佣当地土人在油苗处直接取油,要么便是在油苗附近挖掘浅井取油。日产原油不过一两百桶罢了,再去掉其他杂质,能够提炼出来的灯用煤油还不到半数。

    可是随着内务府在延长县采用自贡盐井的顿钻掘井方式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后,该油井深度为81米,日产原油1-1.5吨。内务府很快就招募了不少自贡盐工及陕西流民成立了专业的打井队伍,并将他们派到了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地区进行勘探钻井的工作。

    亚齐苏丹国被颠覆之后,中国完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于是便对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勘探。在苏门答腊岛上,四海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中国及英国的自由商人,足足组建了十多家石油公司。

    1634年6月12日,英国 人在庞卡兰-勃兰丹村打出了第一口具有工业价值的油井。当年年10月,中国人便在苏腊巴亚地区打出了第二、第三口油井。而在1636年初,中国商人又在婆罗洲库德成功打出了一口自喷井,不过这里的原油密度较大,煤油成分较少。

    但即便是如此,苏门答腊岛加上婆罗洲,到了1636年六月也打出了44口油井,日产原油4000桶,达到了年产20万吨原油的规模。而这些原油一年提炼出的煤油,估计可以达到10万吨上下,这可比杀鲸取油快捷多了。

    按照小户人家的照明消耗量,大约一年可以用掉12斤煤油。也就是说10万吨煤油足以给一千六、七百万户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和传统的蜡烛、茶油、桐油等照明燃料相比,煤油的性价比最高还不伤眼,自然也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了。

    但是,想要让大明百姓都享受到这种夜间光明的便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比起延长地区一年几百吨原油的产量,想要为大明百姓提供足够的照明煤油,也只能在海外寻找油田了。光是一个大明百姓对煤油的需求,就足以消耗完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每年的煤油产量,更别提大明以外各国百姓的市场需求有多么大了。

    而除了居民照明之外,还有着城市照明的需求,比如在上海、苏州、南京、北京这些城市设置在街上的煤油路灯,每座城市就没有少于3000盏的。这些煤油路灯将这些城市点缀成了黑夜中的光明之城,不仅削减了当地的罪案,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这些城市之外的人口相比,这些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时间足足延长了近半。


    人类对于光明的渴求,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市场需求。看着这些向自己涌来的金钱却不能放进口袋里,原因仅仅是他们提供不了更多的煤油,这让中国和英国的煤油商人们极为懊恼,他们发了疯似的四处寻找尚未发现的油田。

    为了更好的弄清楚石油的形成原因,两国的商人都对地质勘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试图能够找到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黑色金子寻找出来。

    这些煤油商人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大明皇家科学院及各大学的极力支持,毕竟煤油产业的直接受益者,正是中国的工厂主。不管是煤油灯的制作,还是煤油灯上使用的玻璃、钢铁、铜片还是灯芯,这些无一不是出自中国。

    天津、上海制造出产的精美煤油灯,也正渐渐成为生丝、棉布、瓷器、茶叶之外最为畅销的工业。甚至连英国人也费尽心思的采购了几盏用于灯塔照明的专用煤油灯,这种依赖于光学原理磨制出来的反射镜片,比传统灯塔用灯要照射的更远,也更为明亮。然而英国人却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原理,可就在五、六年前,天津的第一座灯塔,还是英国人帮助修建的。

    身处于中国之内的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许对身边发生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那些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外国人来说,某些中国城市正在以每个月为单位,发生着改头换面一般的变化。而即便是正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欧洲人,也是以年或是十年为单位改变的。至于那些大明周边的亚洲国家,则是几十年都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大明眼下发生的激烈变化,让外国人极为震惊和惊讶,但是也许只有寥寥无几的人能看得出来,这种激烈变化的根源,是建立在不断放大的社会个人需求上的。追逐于财富,追逐于个人享受,正渐渐同追逐权力的旧观念相提并论。

    丁佑本显然没有想的这么多,他只知道打一口30米深的井要支付给钻井队800大明元,之后继续往下打,就要按照深度及地下的岩层另外支付报酬。苏门答腊岛上最深的一口油井大约花去了2000元,但大多数井在花去1200-1500元之间就出油了。

    许多人打一口井花去1500元还不见油,一般都会放弃旧井,另外寻找地点重打。因此钻井寻找石油,其实和赌博差不多。要知道,在苏门答腊雇佣土人,每天也不过就5分钱,丁佑本雇佣了30名土人,还请了15名雇佣兵,外加厨娘和身边这两个伺候自己的土人少女,一日花费也就12.5元,废弃一口井就等于白扔了1000多元,这实在是个大数目了。

    当然如果能够打出油来,那就是等于挖到一座金山。一桶原油市价是2.5元,只要5桶就能抵消到每日的花费,再5桶又抵消掉了给土地主人的租金和其他花费,剩下的便是净利润了。

    据丁佑本打听到的消息,苏门答腊岛最少的一口井,每日产油也达到了6、70桶,而最多的一口井则日产原油达到了800桶之多,这和流淌黄金的水井没什么区别了。

    石油带来的财富不仅仅吸引着丁佑本这样的江南士绅子弟,同样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国内士绅、商人和被驱赶出国的宗室权贵们。在皇帝动不动就打压大地主和宗室豪强的国内政策,和放任国人在海外自由追逐财富且保驾护航的国外政策对比下,大多数宗室权贵及沿海豪强都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海外。

    丁佑本在这方面的嗅觉倒是很好,看着苏门答腊岛上的同胞越来越多,他也知道自己这种可以随意租借土地打油井的快乐时光快结束了。那些来头更大的权贵和宗室们,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势可以整片整片的圈下土地慢慢打,本地的地主到时连个屁都不敢放。

    比如那位被皇帝赶出国的前英国公世子,虽然丢了国公的继承权,但是在海外也依然不敢有人跑去得罪他。这位英国公世子在婆罗洲发现了金子后,就霸占了好几片有金矿的土地,一下子就发了财。他就任马六甲总督后,更是瞄上了苏门答腊岛北部山区的金矿,硬生生的要亚齐苏丹拿一个金矿出来,亚齐苏丹也只能乖乖的双手奉上。

    所以,如果他不能早一天打出油来,在四海贸易公司的炼油厂登记上,他还真担心自己会被从这片土地上赶出去。

    就在丁佑本有些发愁,这两天再不出油,就换一个地方打新井时,陪他出海的家丁已经从西北面的湖边绕了过来,一边向他挥手一边拼命喊道:“出油了,出油了,少爷…”

    丁佑本刚开始还有些迷糊,等到听明白对方喊的话语后,便兴奋的跳了起来,对着身后的管家吩咐道:“去叫人把滑竿抬过来,我要亲自去看看…”



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  
相关:  火热的年代    降生记  王婿  九死丹神诀  此情惟你独钟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挽明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47s 2.3362MB

搜"挽明"
360搜"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