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生如过客兄提供的汉代军队已经存在一些编号使用情况,让我对后面怎么对军队使用番号有了更好的理解了。
生如过客:“汉代已经有了军队编号的使用。汉简记载:“阳朔元年十一月甲辰朔戊午,第廿卅候长赦之敢言之,谨移钱出入薄一编敢言之。”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队编号的使用。所以说,三将军大可使用军队编号,然后逐步化编号为番号,这也是绝对符合当时情况的。反而,用天干地支恐怕不妥。”
另外,我看见了湘军统领兄的书评,呵呵,不禁感慨传统的力量真是坚韧,哈哈,说笑了,不过显然我的军制还是不能让大家满意。
好吧,我就作出点让步,按照《周礼》,旅长以后改称“旅帅”,师长改称“师帅”,军长改称“军将军”,如果还有更大的,就叫“元帅”,哈哈。之前的章节就不改了,从这一章开始。
再另外,湘军统领兄说我的“中郎将”之类不能和“旅长”等一起称呼,我倒是不改这点了,我本意就是逐渐把“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之类的称呼变成军衔制的等级,军衔自然是可以同时和军职共称的。所以,我这样并称,正是准备逐渐推行军衔制,即使不符合汉代人的习惯,也是我已经决定要一意孤行的,不可能非要听从汉代人的说法。这一部分属于凭空而“立”,军衔制要确立于汉代所没有的空白之上。
至于湘军统领兄说这样是改制,是改朝换代,我本来就是在改制嘛,不改制我费这股子劲干什么?不改制的话,这本书都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之所以有架空历史,不改制就成了单纯的历史军事小说,不成其为“架空”历史,既然要假设历史,不妨多加进一点个人的想法,我个人是这么考虑的。参众两院等等都是在改制,而且改动的远远超过军制部分,不改制,中国古代就不会出现变数,就只会沿着既有的历史轨迹前进。
汉武帝不也改制了,虽然他是皇帝,我只是一个州牧,但是我不过是改变一些军队具体的编制结构,而这种超过千人的编制结构,汉代本身并没有定规,我又何来改制一说?哪有对本来不存在或者本来就没有硬性规定的东西进行改制的?顶多不过说我在汉代已有的常规军制基础上,对他没有定规的部分加以完善和定规,汉代已经有了定规的东西,比如部、曲、屯、什、伍,我虽然也作了变动,但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加以改变。并且,我已经是尽量借用汉代和古代的各种名称、制度了,如果还要更多的借用,还不如不改,完全照搬算了。
至于湘军统领兄所说汉代军队没有编号,上面生如过客兄也已经考证,汉代的确已经用了“第廿卅候”这种说法,姑且不论汉代这种用法具体是什么情况发生的,但是起码说明“第一”、“第二”这种说法,是可以得到汉代人的理解的,是否支持,我就不予考虑了。如果事事都要去的汉代人的支持,尤其不过是取个编号这种小事都要这样,那更大的事情岂不是完全不能做了?符合汉代人的习惯,只是具体的切入点,并不是目的,更不能阻碍我们在小说中不断的添加进更多的不符合汉代人习惯的东西,要改变他们,而不能被他们所改变,何况只是小说呢?所以,只要汉代人能够理解这些名词称谓的意义,我就可以拿来直接使用了,不知湘军统领兄可否支持我的这种想法?
最后,再次感谢湘军统领等读者对我的支持,读者大大们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和参考,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我因为我的具体考虑而不能全部接收,但是,我敢绝对保证,大大们的每一条意见,我都认真拜读,认真思考了的,绝对不会辜负大家的一片苦心。谢谢大家。
这段时间被各位读者的热情感动的没法学习,只好再写一章小小的回报一下各位大大,不过我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了,不然功课可就麻烦了。
**************************************************************************
邴原恍然大悟,我再详加解说,正因为我要夺取兖州,所以绝对不能让袁绍有机会南下,所以我更必须要资助公孙瓒,让公孙瓒把袁绍打痛,牢牢的把袁绍的所有注意力和精力都牵制在幽州方向。但是公孙瓒的能力根本做不到这些,因此我必须要派出一个能够强力约束公孙瓒的人,这个人非卢植不可。卢植的任务,就是给公孙瓒出谋划策,尽量是公孙瓒给与袁绍猛烈打击,至少要牵制袁绍到我完全平定兖州。
兖州刘岱虽然一般,但是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曹操都不是什么好对付的人,尤其是曹操,肯定也是把自己的战略方向放在兖州,因此出兵兖州绝对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情,肯定是一场持久战。
而且刘岱目前和公孙瓒、袁绍都保持着同盟关系,袁绍让妻子家小住在刘岱处,而前期公孙瓚也派遣了从事范方领骑兵数千帮助刘岱作战。因此,我现在还不能贸然攻击刘岱,不但名义不顺,恐怕还会对以后兖州的安定不利。反正用不了多久,刘岱就会投向袁绍一方,这段时间我正好用来做充足的准备,目前青州军虽然在平定黄巾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战锻炼,但是青州的军政还没有转换到长期支撑全面战争的水平。
并且,冀州方向,正如陶邱洪所言,可以依为青州屏障的清河、渤海都在冀州,我要想放心的东向攻击兖州,必须要先把清河、渤海拿下,青州才能有出兵他向的可能。所以无论是从近期还是长期来看,我都必须不遗余力的支援公孙瓒。
至于为什么要派遣青州最精锐的全部骑兵师,我也是有我的考虑的。当晚,我把卢植、张飞、王郭杨等人叫到府中,细细商量援助公孙瓒的事情。首先,冀州一片平原,河流山脉不多,正适合骑兵大兵团、大范围的作战,因此青州骑兵到了冀州以后,要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多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奔袭作战,而要坚决避免两军对阵硬拼。尤其是我对公孙瓒的能力不放心的情况下,更是不能把这支青州的精锐放在公孙瓒眼皮底下,任凭他挥霍,而是要自己掌握自己行动的主动权。
所以,青州骑兵师必须要借鉴后来成吉思汗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一人2马或多马,随军带上羊群,四处流动,进行大范围的、上千里的迂回包抄。其实我觉得霍去病的战法也是一样的,而且霍去病基本上是一人一马,补给是随战随补,不设后勤。这种大迂回作战,不以击溃敌人为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毫无防备的或小股敌人包围,以求歼灭,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也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
大迂回战略的实施体现了速度与距离的对立统一,蒙古军队清一色的轻骑兵,创造了农业时代的“闪击战”。13世纪,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而蒙古军队却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轻骑兵具有突击力稍弱、但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重骑兵防护性能好,但机动性差,只适合阵前对抗。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恰如“二战”中机械化部队,以大迂回战略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以迂为直,避实击虚,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被围之敌孤立无援,只能束手待毙,因此大迂回常能造成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解除敌人武装。
在战术上,骑兵大兵团并不以宽正面密集队形冲击敌人,而是采用分散纵队,迂回包围,专门攻击敌两翼,分进合击,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对敌坚固城堡采取变化多样的攻破战术,不给跑敌喘息机会,猛打猛追。
蒙古的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作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更大胆地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因为完全做到了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期以为蒙古军队总数有50万以上,其实蒙古军队不过15到20万而已。
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肉质柔软,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的保存。
当然,青州骑兵不可能像蒙古骑兵那样习惯于马背上的长期生活,对粮食补给的要求也不可能像蒙古骑兵那样简陋,但是蒙古基本的作战原则,必须遵循。毕竟冀州不是整个欧亚大陆那么广袤无垠,青州骑兵也不需要像蒙古骑兵那样频繁不断的奔袭上万里,耗时数月之久。所以青州骑兵可以借鉴蒙古骑兵的基本战略战术,但主要还是按照霍去病的战法,不设后勤,自带干粮,随战缴获补充,注重夜袭。平时主动避开敌人主力,不求决战,只求有效的对敌进行小规模但不间断的歼灭战,消耗其有生力量。并在敌人被弄得昏头转向,被来回调动的以后,突然长驱直进数百里,趁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夜袭其营地。
具体的战术、后勤等要求,可以由杨维军等在实战中总结,尤其是对于张飞将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这种远离后方,在敌人境内长驱跋涉的作战,对将领的要求并不简单,作为统帅,必须随时小心谨慎,时刻用心,及时了解敌人的虚实、动向,否则很容易就会陷入敌军的陷阱、包围之中,而援军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此,我对张飞和杨维军的要求就是强调机动,强调出其不意,强调夜袭。只攻击目标明确的敌军,每次攻击之前都要派人准备好退路,而且不允许恋战,攻击必须迅猛而短促,一击则走,毫无停留。而且攻击的路线、时间和目标要精心设计,必须严守随意性的要求,不能有规律可循,要让敌人无法事先对我军的攻击目标做出任何预测。攻击对象不一定是军事要地,富庶之所,攻击点不能追求杀敌人数,也不能追求缴获战果,论功行赏时仅仅考虑攻击成功的次数、突然性和自己的损失率,而完全不予考虑实际的成果,并且人马若有损失必加严惩。
卢植先是有些惊愕,继而随着我们的解说深入,尤其是霍去病的战例,卢植不由得开始认真思考。我还是不太放心,又任命杨维军为师护军,并且给予军事否决权和前方人事处决权。毕竟比起卢植等人,杨维军对蒙古的战略战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要了解多一些,别的不说,起码可以制止张飞等人贪战、恋战之举。
一切安排妥当,八月,骑兵师开始进行相关训练,太史慈师派出舟船准备送骑兵师及后续大军渡河。青州我以太史慈师、高顺所部步、骑、弓三旅、以及近卫师一旅留守,并且留下都护邴原统帅留守各师旅坐镇青州,同时要做好随时出兵兖州的准备。其余各野战师旅以及简雍、郭显彬所领后勤、器械二旅兵士,全部北上。郑玄、管宁总摄青州政务。
清河国治所,在甘陵县,而甘陵守军并不弱,袁绍在这里放了1万,以及界桥放了5千人马,由审配镇守清河。我知道审配擅长守城,以后来袁氏连败之后的孤穷之势,内外断绝,还能坚守鄴城,曹操亲自围攻从二月到八月都不能攻下,最后还是他的侄子审荣投降,打开城门,曹操才得以进城。我自忖优势比曹操差多了,于是并不打算用大军强行攻城。
九月,骑兵师、教导师、第一师和后勤旅、器械旅先行一步,渡过黄河,到达平原,简雍留在平原负责后勤事务。青州平原国紧接冀州的清河国,清河国的鄃县距平原城不到四十里,教导师、第一师先将其拿下,然后故意偃旗息鼓、骤军潜行,北上攻击渤海郡东光、重合二县,兵逼渤海郡治南皮方向。
卢植、张飞、杨维军率骑兵师则借着教导师、第一师攻击鄃县的掩护,直接插入清河境内,并深入其后方,为新训练的大迂回战术练兵,随军只带数日干粮,抄掠清河诸县,吸引审配分兵阻截。
我希望以上的这些行动,能给袁绍造成一种我前期佯动,继而用轻骑骚扰来拖住清河,实际是想用主力攻击渤海的假象。
然后我才自领大军出军甘陵。到时候也只将甘陵城围住,挫败审配的主动出城攻击而已,然后派人打探袁绍的援军,准备围城打援。高顺教导师这时候就回军乐陵、鬲国,戒备渤海方向的动静,保护大军未来的侧翼,第一师一方面阻截渤海援助清河,另一方面准备回军和大军汇合攻打甘陵,而骑兵师要负责阻截、偷袭袁绍纵深后续的援军,对甘陵形成分割孤立的态势。
郭显彬建议简单地试制一些火yao,到时候实在不行的话,可以用来破城。反正硫磺、木炭、硝石都不是什么难搞到的东西,我们又知道最佳配比。我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意郭显彬折腾去,郭显彬就带着他部下的工匠开始去准备。
过了几天,前方卢植等率领的骑兵师方面传来捷报,趁着青州军尚未深入,冀州各县还没有准备完全关城,卢植等日夜奔驰3百里,置各城于不顾,越过清河国,首先偷袭魏郡清渊县得手。并在清渊县大肆收刮财物,狂造声势,吸引周围袁绍军。
在清渊休整了两天,探知周围袁军已经向清渊汇集,卢植等作出全军携带大量缴获辎重向兖州东郡方向返回青州的举动,然后以多路小股骑兵继续公开行动,显示大军已经向东撤往兖州方向,主力则悄悄转道北上,日伏夜奔,取道界桥(就是历史上公孙瓒被曲义大败的那个界桥,又称巨桥,可见当时是个很巨大的桥,^-^!!!)渡过清河,再次偷袭清河以北的广宗县城得手,击溃广宗、界桥守军5千余人,然后迅速撤离,引起冀州震动。
我于是正式出兵,带领大军进入清河,一边派遣各部攻击各县,一边对甘陵作出合围之势。不料就在合围尚未完成的时候,就传来消息,冀州诸城因为袁绍刚刚得到冀州不久,而且手段不正,因此在公孙瓒起兵后,很多城池叛绍从瓚。袁绍害怕,想和公孙瓒讲和,就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公孙瓚从弟公孙范,任命他为渤海太守,而公孙范一到渤海就反叛袁绍,领勃海兵响应公孙瓚。所以此刻渤海郡已经在公孙瓒名下了。于是青州和公孙瓒连成一片。
自此,清河以东,只有甘陵孤悬于外,审配不能独支,袁绍只好出兵接应审配撤回清河以西,重兵防守界桥。清河各县要么投降,要么撤退,青州出乎意料以很轻松的代价占领了清河以东的全部清河国领土。
不过一月之间,冀州北部和幽州接壤的常山、中山、河间、渤海全部投向公孙瓒,袁绍尚未和公孙瓒交兵,就不得不把北方防线撤退到滹沱河以南,东方防线撤退到清河以西。公孙瓚形势一时大好,于是自行任命其将帅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兗州刺史、单经为并州刺史,又全部改设郡县守令。
我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有些好笑,我之前还在想,现在我占了青州,不知道田楷还能不能混个刺史当当,没想到公孙瓒居然又弄出个并州刺史来。不过想想历史上,后来天子曾经遣使者段训增加刘虞封邑,督幽、并、青、冀、兖、豫六州事;拜公孙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军事,这么看来,他现在弄出个并州刺史倒也不算没谱的事。
冀州方面告一段落,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是骑兵师在实战中检验了一些我们的设想,蒙古军队带牛羊一起行军,在我们看来是不行的了。蒙古人纵横整个欧亚大陆,因此有充足的时间和地方来放置羊群,我们就不行了。如果带上牛羊行军,速度就会大大拖慢了,在冀州这样东西南北不过骑兵半月路程的区域,敌军完全可以有时间追击寻访,所以我们的骑兵节奏应该在3天之内,3天就必须达到完全摆脱上次作战区域,并且还要在其他方向完成第二次攻击,以再度迷惑吸引敌军。
所以在冀州骑兵大迂回作战主要依靠的只能是随身携带的干粮,掠获为辅,如果一次就出动万骑,那几乎不可能依靠掠获满足,1万人的补给需要量太大了,只有攻击相对比较富裕以及敌方屯粮的场所才有可能获得全军补给。因此,要么两人一马,只出动5千人,这样可以随身携带较多粮草,加上沿途掠获,持续作战时间可以达到半月;要么全军一人一马出动,就必须兵分几路,而且每路人数不能超过2千,否则势必有大量的时间和作战不得不用在沿途不断收集足够的粮食上,但是这样的话,又必然导致作战过于频繁,会很清晰地留下一条行动轨迹,而且每路人数过少,也不利于作战。因此,要想实现我的构想,就只能以3千到5千人的规模,每人配备2-3匹马,直接携带足够的粮草,算上往返,作战时间半月左右。
我派使者知会公孙瓒,以卢植领军前去协助,于是正式遣骑兵师前往公孙瓒处。然后以张辽为清河相,领第二师镇守,并将太史慈的水军师部移到平原,近卫军一旅临时归太史慈节制、驻军高唐,作为张辽的后援,兼防备曹操的东郡。
大军暂时还不能回军,毕竟表面上还要继续和公孙瓒联手对付袁绍,不过我还是将高顺教导师撤回临淄,准备以泰山贼寇侵扰为名,小规模的进行讨伐,为今后进军兖州作准备。
郭显彬的火yao也没派上用场,调配起来说实话倒是真得很容易,只要按照硝石75、硫磺10、木炭15的比例混合就行了,他兴趣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天天在那幻想制造出威力巨大的火器。不过初步试验结果非常悲惨,他造的火箭根本就不能飞,造的枪也不能用来发射,只能用来自杀和自残,因为几乎全部都是原地爆炸。以我的估计,最佳配方的黑火yao有点太猛了,以至于郭显彬所找到的容器都不可能禁受得住火yao燃烧产生的瞬间高压。
古代之所以火yao硝石的含量低,是有历史和实用的原因的。在保持硝石比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硫磺的比率降低木炭的比率,可以少量减缓火yao燃烧速度;而如果加大硫磺比率,降低硝石比率,则可以大大减缓火yao燃烧速度,相应的,也就使火yao在相对密闭环境中燃烧所产生的初始压力大大降低,这样,以古代的材料,才有可能把火yao用作实战。
近代之所以采用颗粒式火yao,并不是它比粉末式火yao更猛烈,而恰恰是为了减缓火yao的爆炸性,颗粒性火yao的燃烧,首先发生在火yao颗粒表面,然后火yao燃烧产生的气体渗入颗粒内部,使颗粒破碎,燃烧进一步进入颗粒内部,这样,火yao初始的燃烧就只会产生相对较低的压力,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就使得子弹在整个枪管内的运动过程中都可以得到不间断的、相对均匀的火yao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从而提高子弹出膛的初速。而粉末式火yao,则在一瞬间燃烧完毕,压力在一开始就猛烈上升到最大,不但在相同实用条件下对枪管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子弹缺乏持续加速,子弹的出膛初速也就大大降低了。
所谓的最佳配方,不能离开实用的目的和限制来泛泛而谈。今天主要考虑的子弹初速度的问题当然不会是中国古代材料水平下要首先考虑的,所以在中国古代看来今天的这个配方比例自然也就不是最佳配方。他们要考虑的是当时的实战问题,如果燃烧过于猛烈,当时的枪管类材料根本就不可能承受,而且古代也并不是主要用作枪炮发射药而使用做发火yao的目的较多,因此必须要降低火yao燃烧速度。所以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中国火yao的配方也从硫磺对硝石的比例1:1(唐代)逐渐变成1:2、1:3(宋代蒺藜火毯、火炮炮弹),直到明朝戚继光时代形成接近今天的比率(鸟铳,*75.8,硫10.6,炭13.6),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只有符合当时实用目的和限制条件的比率,才是当时的最佳比率。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最佳比率,不是单纯指火yao威力的最佳,而是针对当时的使用目的而言,这从宋代针对炸弹、飞行推进、燃烧毒烟三类火器不同的配方比例,就可以看出来。毕竟,中国历代官方、民间都试验了大量的配对比率,应用了大量的火器,不可能偏偏从唐代直到明代几百年来就死活都没有试验过今天这个比率吧?这可能吗?
也就是说恰恰是今天看来的缺点,在当时反而是符合并提供了实用的可能性。设想一下,如果最早发明的是雷汞这样一种猛烈爆发不能调整燃烧速度,所以基本只能做撞击底火用,不可能用作发射药的东西,而不是应用适应性极强的黑火yao,我估计反而会因为没有实战价值而不能很好的发展甚至会被人忘却,毕竟战争才是科技实际上最强大、最急迫的推动力,而不是开矿山之类的经济活动。
郭显彬听了我半天大道理,虽然嘴上还是不服气,但是也不得不迫于现实状况,降低硝石比率,提高硫磺比率,终于使这个时空第一支不是用来自杀和自虐的管状火器和火yao推进飞行器诞生。当然,在炸弹类火器上,郭显彬总算是找到了心理平衡,还是坚持了我们原来那个时空的真理。
不过即使是有了第一步,离实用还是差的远,连火yao制造都还有很多问题,虽然郭显彬全部都是用的非金属类物品进行研磨和混合,但是还是不时地发生着火和爆炸事故,因为我们都不是专学物理、化学出身的,所以对这个问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大略猜到可能是静电导致的,但是为什么会产生静电的累积就不明白了。(其实是因为硫磺很容易产生静电,不能单独研磨,和其他成分混合研磨时候应该加一点石墨进去,而且不能用升华硫,汉代日用木炭烧制的温度不够,低温木炭也很容易积累静电,引发起火。)因为一开始把问题想得太简单,虽然自以为很谨慎了,还是造成了比较多的伤人事故,唯一万幸的是没有出现伤人致死的,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致残、烧伤还是时有发生。我不得不禁止郭显彬使用大剂量,只能以极小剂量慢慢试验。总之,郭显彬的部下在一段时间内是谈郭色变,以至于民间以讹传讹,说他有“烧烤活人”的恶好,以至于用来吓唬小孩,实在是有点令人感到恐怖。郭显彬知道后,大叹道,古代科学家的科研环境亟待改善。
接下来几个月,双方倒是安静,公孙瓒除了忙着安排各级官员,还有刘虞反对对袁绍用兵的事,公孙瓒的后勤粮草都靠刘虞提供,为了稳定他,又不得不回去安抚劝说。袁绍也在忙着稳定、撤换各地官员,以防守为主。青州倒是乐得如此,我借着公孙瓒回幽州的空当,把大军撤回青州。趁着这段时间,我还要好好抓一抓青州警备师,也就是我的预备役的训练。
也没清闲多久,十月,公孙瓒来使,约定十一月一起对袁绍发动攻势,我口头答应下来,然后通知张辽到时候出兵配合一下,毕竟还有一个骑兵师也在帮公孙瓒么。
我要全力准备对刘岱兖州的进军。不过对外发兵,我打算到时候还是先不摆明是针对刘岱,袁绍为了搅乱我的后方,任命了一批泰山郡内的义军、流寇和土匪为中郎将等,多次侵扰北海等地。我虽然派了高顺前去剿灭,但是之前一直不好深入泰山郡过多。现在我就先以讨伐泰山各地土匪为名,先快速拿下泰山郡,越过泰山险地,然后再宣布刘岱背盟,予以讨伐。
我召集将军府诸人及除张辽所部以外的所有副旅长以上将领仔细商量,郭显彬天天对火yao着了迷,只派了他的副旅长参加,我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最后,在我的坚持之下,大家大致接受了采用速战速决的方式。因为我实在是对曹操放心不下,如果曹操趁此全力加入到兖州战局之中,就有太多的变数,我不知道陶邱洪等人能否和曹操对抗,我估计我是不行的。要想让曹操来不及和刘岱合军,就只有快速攻下昌邑,破坏刘岱对兖州的控制能力,然后还必须尽快在很短时间内拿下济阴郡,尽可能的消灭刘岱的军事实力,最多只能给刘岱留下一个陈留。这样曹操和刘岱的联系就会很窄了,曹操即使有意兖州,也不可能放弃东郡,袁绍也不能同意曹操放弃东郡,否则袁绍的冀州侧翼和腹心邺城就全部暴露在青州面前了。如果曹操执意西行和刘岱合军,那他和袁绍的关系必然大恶。现在的曹操还很弱小,兵力不到万人,一旦没有了袁绍的支撑,我就是放弃青兖二州,再狂征十万人入伍,用人海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曹操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过我估计曹操应该不会冒这个风险。那么,我就可以在兖州形成曹操在北,刘岱在西,不能很好配合的局面。到时候,我大可任由刘岱在陈留一带残喘,转头全心对付曹操,虽然曹操有袁绍作后盾,可进可退,我对他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他终归暂时是寄人篱下,势力还未膨胀,应该一段时间内对我的兖州也同样构成不了威胁,我就有时间好好的稳定兖州局势了。
但是昌邑离临淄有一千多里,军队正常行军一日不过40里,也就是说按照常规打法,在一路完全没有大的挫折的情况下,也要一个月后才能兵临城下。即使我顺利的骗过了刘岱,使得在我通过了泰山郡之后刘岱还是没有做出反应,我离昌邑都还有4、5百里的路程。
因此这次作战,必须打破常规,主力部队要轻装简行,尽量隐蔽行踪,在青州其他部队大张旗鼓的掩护下,迅速通过泰山郡,等留在泰山郡的军队控制住全郡主要城市,我宣布讨伐刘岱之时,主力部队至少应该已经进入任城国境内,离昌邑不过几天路程,才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一举击溃刘岱。
但是还有三个问题无法解决,第一,就是大规模的军队行动如何才能隐蔽,不引起刘岱的注意;第二,军队快速行军,那粮草如何及时供应的上;第三,士兵能否承受这样的强行军和连续作战。座下诸将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三个问题都没有把握。
为了实行这个计划,我命令全军开拔到北海,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全军以个人成绩进行大比武,内容只有一项就是反复在高密和夷安两县之间强行军,对全军士兵的体能进行测试和分类,并且设置奖金鼓励。最后,以连续一星期都每日80里(现代34公里,每天按12小时行军计算,平均每小时3公里行军)以上者为一梯队,以下每10里一个档次,直到每日行军50里为止,一共挑选出2万5千人,其中担任先头部队的2千。
这些人至少需要保障20天的粮食,这也是个大问题,极为棘手。我开始大规模的向民间借牛,十月份牛反正也比较闲置。对外宣称是要对付袁绍,清河离青州太远,运输不便。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无法解决,第一,驾车的人又是一笔大数目,第二,牛车太多就根本不可能保持隐蔽性了,因此必须限制,但是一限制,粮食又不够运了。
我正在为这个问题烦恼,王志军、郭显彬又跑来找我,我一看郭显彬得意洋洋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有很么好事情发生。我问道:“今天怎么这么高兴?是不是找到火yao起火的原因了?”
郭显彬马上又变得愁容满面:“哪儿呀,要是知道是什么原因就好了,火yao只要能够开始大规模生产,我保证青州可以以五万人纵横天下。”
我轻轻一笑,又在吹牛了:“那你怎么那么高兴?”
王志军笑着说:“这个机械学硕士还真不是吹的,郭显彬忙着折腾他的火yao,今天才听说你正在为粮食运输犯愁,不过他已经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了。”
我大喜,急忙追问,郭显彬给我仔细解释一遍,我才知道原来他看到这个时代都是些两轮马车,就一直在琢磨搞四轮马车,四轮马车相对两轮马车来说,运输量更大,以前一辆两轮马车用一头牛就可以拉动所能承载的粮食,但是四轮马车的载货量可以达到两、三头牛才能拉动的程度。这样运输用的牛虽然不能减少,但是所使用的车辆以及赶车的人可以至少减少一半。
我真是狂喜了,连连大叫:“我这就让人把所有的车都加上一个轮子!”
郭显彬大笑:“你这人真是没有一点常识!两轮马车加上一对轮子就能叫四轮马车了?你先把你自己的车多架两个轮子看看还能不能用了。”
我大奇:“这里面还有什么讲究吗?”
郭显彬解释说:“两个轮子可以很轻松的转向,四个轮子还能转吗?不就只能前进后退了!所以,四轮马车必须要有前轮转向装置。而且轮子多了,虽然理论上载货量大了,但是现有的轮子能够支撑你这次战争所必需的载重吗?路上一颠,轮子就散架了,还必须要额外制造加固的轮子,载重上去了,光靠轮子恐怕还是不行,还必须设计车轮防颠系统,减少颠簸对轮子的瞬间冲击。这样算下来,虽然所有的技术我这里都是现成的了,但是车辆本身必须重新设计、重新制造,不可能用现有马车改装。并且,我打算直接制造六轮马车,我估算过了,2千人20天不过8万斤粮(汉代的斤),一辆六轮马车载重量完全可以超过5千斤,不过考虑到路况,还是5千斤为上限,前头部队2千人只需要20辆车、80头牛就可以了。你可以部队间隔出发,每队半个旅2千人左右,这样车队的规模绝对不会太过招摇,甚至可以和军队分开走,只需要和军队约好每3日的汇合地点,这样车队可以完全以贩粮商队的形式20辆车、5百护卫一队公开走大路,这样就可以保证行进速度,沿途还可以做点买卖为掩护。2万5千人的先遣部队,再加上后续的大部队所需各种物资,总共准备2千辆六轮载重马车足够了,我的重型器械旅现有人员和技术水平,再算上你临时调拨的一些人手,最多也只需要半个月时间就能完成。”
我这才明白过来,敢情任何一个发明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啊。不过半月时间我还可以等,这段时间继续让士兵练习跑步好了。
接下来,我新调拨近卫师一个旅去帮郭显彬制造新的四轮马车,其他人员继续在高密和夷安两县之间练习全装行军。青州的老百姓看着新鲜,哪有军队天天只练习走路的?还编了顺口溜:“青州练兵——走着瞧!”让我哭笑不得。
十一月中,我筹划已久的进攻兖州的事情,终于有了借口。派往兖州的细作送来情报,犹豫不决数月的刘岱听了程昱的建议,决定和袁绍同盟,同时驱逐公孙瓒的从事范方及其部队。范方部队已在退往青州的路上。我大喜,立刻给公孙瓒写信,以刘岱背盟对青州造成威胁为借口,告诉他青州将主动进攻刘岱,剪除袁绍最大的一个盟友,本月将要开始的对袁绍的作战,则会派张辽和张飞所部2万5千人在卢植的协调下参加。至于公孙瓒如何回信,我就不管了,交给卢植他们去解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