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定国赶到校阅场的时候,警卫旅团长高恩率领所部兵马早已经列队完毕,赵范也带着军械所的兵丁运送两大车隧发枪来到校阅场。
打量着整整齐齐放在长箱子里面的隧发枪,李定国连续拿起两支放在手上把玩,由于这个时代所用**威力有限,这个时代火枪约有七尺(古代一尺约22厘米),也就是相当于现代154,比当时很多人都还要高。(古代人矮)
这隧发枪采用燧石取火方式,除了燧石取火结构之外,其他的与一般鸟銃差不多,柏木打造的枪托包在枪管上,枪管前面则可迅速的按上一把銃刺,这是阿国特别要求安装的。
打开火门盖,向后一推击锤回到发射位置,扣动扳机后,在弹簧作用下击锤重重的落在火门边的燧石上溅起火花,点燃药室的引火药从而达到发射的目的。
通过简单操作,李定国了解到隧发枪与鸟銃一样,火门盖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保险装置,合上火门盖就完全隔离药室与外面的引火道,达到保护效果。
李定国连续扣动数次,分明感到有的时候溅起的火花非常少,有的时候火花非常大,大概与弹簧不稳定有关系。
但旁边的赵范则一个劲解释,即便是燧石取火,两片燧石相碰之后火光也不可能一样大,何况通过机械碰撞点火?
将弹簧取下来仔细观看了一番,发现弹簧大小,粗细不同,思考片刻这或者是手工工艺太过粗糙所致。
装上火药连续打了二十余响,有五响为空响,燧石相碰迸发的火星未能点燃药室里面的引火药,不过重新推起击锤后再次扣动扳机,枪管里面的火药便可轻易发射出去。
当然,相对火绳枪隧发枪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如不需要携带大量火绳,发射之前不需要先点燃火绳,装填火药时不用担心碰到点燃的火绳,可以说操作起来大为精简,发射速度约为1分钟(比过去火绳枪提高5成左右),射击精度,射击距离都有大幅度提高。
考虑到这个时代工艺的局限性,李定国对这隧发枪还是比较满意的,计划让军械所在打造隧发枪的同时,对现有鸟銃(一种火绳枪)进行改造,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但旁边的冯双礼则不以为然,打了十多枪居然有2,3枪是空枪,练练摇头道:“王爷,正如燧石取火那样不稳定,通过这种撞击式燧石取火方式还是不如鸟銃,大家想想,只要点燃火绳,只要火绳不熄灭就不用担心是否可以点燃引火药啊。
而这燧石取火,大家也练了半天,扣动十多次,有2,3成点燃不了啊。”
李定国微微一笑,在自己印象中隧发枪相比火绳枪可以说是一个代差啊,本来以为这隧发枪的制造、使用必然会带来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想不到竟然惹得冯双礼公开质疑。
呵呵笑了笑,看着周围众人道:“大家说说,需不需要对现有鸟銃进行改造呢?”
大家都看出李定国不耐,怎么可能让李定国难堪,费劲脑筋,总结这鸟銃虽然比撞击式隧发枪稳定,但隧发枪不但发射速度快5成,射击精度更高,射击距离更远,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刮风下雨,引火药被风吹走,引火药被雨水打湿。
而广东气候潮湿,经常刮风下雨的,如果使用隧发枪,火枪兵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可以照常作战。
或者为了加深大家印象,刘远生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大明四路大军讨伐老奴**哈赤的时候,名将马杜率领大军赶到萨尔浒山上,见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
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
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
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
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鸟铳,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
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
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
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
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若当时明军不使用鸟銃而使用今天所看到的隧发枪,可能给大家一个完全不同的战争结果。
见大家统一意识之后,李定国大赏军械所有关人员,有的更是赐予七品,八品官职,以示奖励。
建立保密制度,在军械所,在军中相继建立相应的保密条例,以防止隧发枪,红衣大炮等信息外泄。
决定将高恩的第二团编练为隧发枪火器团,该团所有战斗人员全部装备新造的或改造的隧发枪,以作为关键力量使用。
逐步改造其他各旅团所使用火绳枪,以提升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