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
此时的孙可望已经一无所有。出来时带了十几万人,回去只剩下一百余人。
当刘文秀追到贵阳,留守贵阳的冯双礼也背叛了他,用落水狗来形容孙可望再形象不过。
他不明白,同李定国斗了一辈子,最终还是败了。
他恨李定国、刘文秀,他恨白文选、冯双礼。
我一定要复仇,即使把灵魂卖给魔鬼。
交易。
孙可望带着仅剩的一百余人跑到了湖南,找到了洪承畴。
洪承畴知道,机会来了。
孙可望带去的一百人根本上没什么用,包括孙可望本人实在找不出什么优点。但洪承畴还是热情接待了他。
原因是孙可望带去了一样洪承畴日思夜想的东西。
——情报。
洪承畴迟迟不用兵的原因除了知道孙李内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永历的情报。
包括永历的内部情况,军队数量,当然还包括“对付猛人李定国的一百条方法”(玩笑)。总之,洪承畴想知道的,都有。
出兵!
1657年(顺治十四年、永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廷正式下令对西南用兵。
吴三桂与李国翰为第一路,由陕西南下四川,进攻贵州。
赵布泰下湖南,由经略洪承畴拨兵,取道广西,北攻贵州,为第二路。
这个赵布泰来头很大,这里介绍一下。
他还有一个名字,卓布泰。赵布泰有一个兄弟,叫鳌拜,他们都是后金五大臣费英东的侄儿。
罗托与济席哈统兵前往湖南,会合洪承畴节制的汉兵一同由湖南进攻贵州,为第三路。
还没完。
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正月初九,清廷又命多尼(多铎儿子)率领八旗军南下,多尼带领的全是清廷的本部人马,为增援部队,同时也是主力。
九月多尼由湖南进入贵州,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吴三桂、洪承畴、赵布泰纷纷赶来参加。
具体部署如下:洪承畴与罗托留守贵州,中路由多尼率领,由贵阳进攻安顺、关岭、普安入滇;北路由吴三桂率领,攻毕节、七星关入滇;南路由赵布泰率领,并派济席哈增援,攻安龙,由黄草坝入滇。
如此豪华的阵容,就为这最终一战,当然这个机会是孙可望给的。
十四日清军开始了对云南的大举进攻,南明军节节败退。
很多人问,刘文秀呢?李定国呢?
答:刘文秀死了,李定国走错了一步棋。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到孙可望刚降清那会儿。
孙可望降清后,刘文秀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贵阳,随后收复了贵州全省。
刘文秀占领贵州后,打算把永历接到贵阳,稳定局势,以便进一步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积极的方案。
但是,一个人却拒绝了这个方案,不是别人,就是李定国。
原因是李定国知道永历很窝囊,贵州刚刚拿下,属于前线,把永历接到贵州,只会节制自己,倒不如把他留在昆明,安心地过日子。
这是一个消极的方案。
事实证明,积极的总是对的。
李定国一生基本上没犯什么错误,可以说这一次是他唯一犯的一个错误,走错了一步棋,满盘皆输。
他把刘文秀从贵阳接了回来,并撤掉了刘文秀在贵州布防的军队。
对于李定国这种行为,我始终想不通,但后来我想通了。
李定国自出山以来,所向披靡,两蹶名王,交水大败孙可望,人好,品德好,猛人,几乎没什么缺点。
我发现,想不通的原因就在于我对李定国的看法。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完美的人,没有一点缺点。
但我也忽略了一点,这也是个普通人。
只要是个普通人,就一定会有缺点,一定会犯错,李定国也不例外。
李定国撤回刘文秀,虽然不符合李定国一向老道的军事作风,但却符合李定国的心理。
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自然成为了永历朝廷说一不二的人物,这是在李定国自己看来。
蜀王刘文秀其实同李定国差不多,收复四川大片失地,交水之战也有他的份。
李定国只是威望比刘文秀高而已。
或许刘文秀没有同李定国争权的优势,但李定国不这么认为。
李定国一辈子都活在马背上,说南明完全是靠李定国一人撑起一片天也不足为过。
而此时出现了一个人,在你付出了一辈子的事业上指指点点,你怎么想?
刘文秀是出于好心,以大局着想,但李定国想以他的方式来做,他不希望别人指手画脚。
在李定国看来,复明几乎是不可能,即使把今天中五百万的运气给李定国,估计也复不了。
但是李定国没有向孙可望一样,他谨遵张献忠的教诲,坚持抗清,奉献一生。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抗清事业,并成为了主角,刘文秀的看法很有可取性,但李定国不用,还偏偏跟刘文秀对着干。
我们只有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
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关系很微妙,前期接触很少,基本上就是见面打个招呼,有空聚个餐就没了,要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基本上都不联系。
这里说的重要的事要放在今天,就是借钱。放在那时,就是打仗。
后来李定国入滇,和刘文秀同朝为官,二人开始深交,直到交水大败孙可望,开始互相敬重对方。
虽说是敬重,但李定国永远是主人,刘文秀是客人,李定国自己这么看,永历也这么看。
再后来,孙可望降清,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关系就像二战时期的苏联与美国。
冷战。
刘文秀私自部署贵州兵力,私自做决定邀永历入黔。
或许李定国也觉得部署兵力很对,但刘文秀做就不对了,这件事应该由他自己来做。
在李定国看来,刘文秀是多此一举,是对自己军事才能的一种藐视。
当然李定国可能没想这么多。
李定国不像孙可望,他不贪权,也不缺权,但他就是一个为战而生的军人,他只想在战场上过完自己的一生,以自己的方式。
刘文秀的介入让李定国很烦,说好听点就是独断独行,不喜欢刘文秀插手,难听点就是害怕刘文秀超过自己的地位。
不管是难听的还是好听的,我觉得李定国都想过。
一个原因,因为李定国是一个普通人,这些历史人物就因为普通而显得真实,可爱。
李定国将刘文秀从贵阳召回了云南,并撤掉了刘文秀在贵州部署的兵力,这就是后来清军长驱直入的原因。
刘文秀被李定国撤回后,整日不得好眼色,计策没人取,说话没人听。
就这样,李定国与刘文秀出现了心结,刘文秀将军事交给了手下,整日闭门不出,在郁闷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刘文秀病卒于昆明。
张献忠的四个干儿子,艾能奇死得早,刘文秀病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还在坚持!
刘文秀死前,向永历提出了最后两条建议。对,最后两条。
一:恳求永历西出巴蜀,联合夔东十三家坚持抗清。
二:请求诛杀奸臣马吉翔。
不过刘文秀的这两条建议永历都没有听从。
后来清军拿下了贵州,兵锋直指云南,永历并没有入四川,而是向西搬到了大理,最后逃入缅甸。
对于马吉翔这个人,前面已经介绍了不少了,臭名远扬。
孙可望掌权时,马吉翔依附孙可望,李定国掌权时,马吉翔依附李定国,并无时无刻跟着李定国屁股后面,当孙子,拍马屁,什么都做了,就为了混下去。
久而久之,李定国便放下了对马吉翔的看法,他觉得,这是一个听话的人,后来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听话的人葬送了他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