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广告1【明天10-11点】
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正式批准,将新冠疫苗推荐范围扩大到5-11岁年龄段,并允许尽快接种。墨子阁 m.mozige.com
根据cdc、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首个用于儿童接种的是辉瑞/拜恩泰科联合研发的rna新冠疫苗。该疫苗于日获得fda在这一年龄段的“紧急使用授权”。
获批当日,美国康涅狄格州儿童医疗中心就在社交媒体“脸书”,直播6名5-11岁者接种疫苗的全过程。医院发言人称,根据cdc指导意见,5-11岁者共需接种2针辉瑞/拜恩泰科的rna新冠疫苗,期间间隔3周。每针剂量为10μ,是12岁及以上者接种剂量的1/3。
为降低儿童接种的恐惧和不适,该款疫苗将采用儿童专用注射器,针头更小、更细。
当地时间11月2日,美国康涅狄格州儿童医疗中心在社交媒体“脸书”,直播6名5-11岁者接种疫苗的全过程。/facbook
据路透社消息,全球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批准12岁以下者接种新冠疫苗。8月、10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巴林分别宣布,在儿童中开打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两国批准的接种年龄分别为岁。
古巴的初始接种年龄为全球最小。9月3日起,该国2-18岁者开始接种古巴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主权02”和“主权ps”。
10月中旬至今,中国多地开启3-11岁人群接种,需接种2剂次,每剂间隔3周。所用疫苗的剂量和剂型都与12岁及以上者相同。
父母替子女决定是否接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n)报道,11月8日当周,美国将全面铺开5-11岁者的接种工作。学校将成为主要的疫苗接种点。父母将替子女决定是否接种。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鼓励孩子们接种疫苗。”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告诉n,“相比我这样的老年人或有潜在疾病者,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率、病死率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能豁免。因为德尔塔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儿童感染数正在快速增加。”
美国儿科学会(aap)数据显示,在日那一周,5-11岁者新增感染数占全美新增总数的1/4。至10月中旬,美国至少有23万名5-11岁儿童染疫住院,约1/3者需重症监护。在18岁以下者中,cdc共记录745例死亡病例。
“这一比例让人吃惊。”aap形容。
aap现任主席李·萨维奥·比尔斯在《纽约时报》刊文称,与2020年相比,如今儿童更易受新冠病毒伤害。除去变异株因素,病毒广泛传播,成年人接种率远低于预期,疫苗保护力下降,多地取消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等,都对儿童感染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全美仅58的成年人完全接种疫苗,这一比例低于智利等数十国。美国《周刊报道》称,各州接种率存在极大差异,如怀俄明州等接种率不足50。这使得儿童广泛接种成为“免疫屏障”的重要一环。
新冠病毒还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活动、心理健康和教育。“有的孩子已经是二年级学龄。但因为疫情,他们从没在教室里上过一节课。”美国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说。
儿童接种安全吗?
对于父母们最关注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李·萨维奥·比尔斯称“可以放心”,当一款疫苗被批准用于儿童接种时,说明其已经过临床研究证实有效,且副作用极少。
fda声明称,纳入4638名儿童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塔变异株流行环境中,5-11岁者接种辉瑞/拜恩泰科rna新冠疫苗两剂后,预防感染的有效率为907。接种第二剂疫苗的1个月后,儿童体内中和抗体平均滴度(966)。这与16-25岁年龄段接种30μ者的免疫反应(5)相当。
在前述临床研究中,疫苗组共有3100人,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接种后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是接种部位红、肿、痛。第二剂接种后,红、肿、痛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75、313和875。
此外,接种后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疲劳、头痛、寒颤、呕吐、腹泻、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等。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部分儿童体温可达389c-40c。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孩子们发烧要少得多,发生率为65。在16-25岁年龄段,发热率为172。5-11岁组全身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要少于16-25岁组。”参与研究者告诉媒体。
针对父母们最担心的rna疫苗相关心肌炎,fda称更像是一过性免疫应答,绝大多数在一周内完全恢复。同时,这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十几岁男孩和第二剂接种后。
为与成人剂型区分,辉瑞/拜恩泰科联合研发rna新冠疫苗5-11岁剂型采用新包装,顶盖为橙色。/ap
“数据或不足以说服父母为孩子接种。”n援引凯撒家庭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表示,截至10月底,在有5-11岁儿童的家庭中,有1/3父母明确表示“会观望”,还有约1/4的人“不会让孩子接种”。
“7月至今,父母们对儿童接种疫苗的态度几乎没变过。”凯撒家庭基金会声明称,这也可能是因为广大父母没有看到完整研究报告。
也有父母提出,不接种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未得到解答。比如“我的孩子5岁,但个子很小/我的孩子12岁,但个头非常大,也是按照10μ的儿童剂量打吗?”
美国雪城大学福克学院流行病学家兼公共卫生助理教授布列塔尼·克穆什表示,从研究设计看,接种剂量取决于年龄而非体重。“不同于药物,疫苗的剂量策略更多取决于免疫系统的成熟度,而非体重。”
李·萨维奥·比尔斯称,如果父母们难以定夺是否要接种,就想想孩子坐车时是否要系安全带、骑车时要不要戴安全头盔。疫苗接种与之类似。“接种疫苗的收益远远大于不接种的风险,这是我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关键考量。”
但李·萨维奥·比尔斯也强调,美国成年人更应该负起责任,去接种疫苗。
专家委员会在就前述疫苗“紧急使用授权”投票时,出现17票赞成、1票弃权。在该次会上,有成员表示“更倾向于那些感染风险较高的儿童接种疫苗。比如有其他疾病史、感染后更易住院者。”
cdc数据显示,近70染疫住院的5-11岁儿童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包括哮喘、肥胖症。超过2/3住院青少年是非裔或西班牙裔。这或说明疾病影响存在种族差异。
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传染病学家兼儿科医生雅各布·阿尔曼赞同给患唐氏综合征等基础病的儿童接种疫苗。他认为目前关于儿童接种疫苗的数据仍较少,疫苗相关心肌炎等罕见不良反应,需要在更大人群中才能表现出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先声明,儿童和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后,病情相比成年人来说较轻微。相比起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医护人员,非高危群组儿童并非接种疫苗的首要人群。who呼吁,各国政府要小心检视本国接种计划群体的先后次序。
目前,阿斯利康、强生、莫德纳等新冠疫苗研发制造商,也在积极推进儿童剂型研发和上市。莫德纳公司表示,接种其研发的rna新冠疫苗2剂、共50μ(成人剂量的一半),可在6-11岁儿童身上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且受试者耐受性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莫德纳公司计划近期将研究资料提交欧美监管机构审批。
辉瑞/拜恩泰科称,对6个月至5岁以下儿童的接种研究结果,或于2021年第四季度揭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约,辅助生殖需求飙升。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辅助生殖的目标也从妊娠率发展为追求子代的安全性。
在2021年上海市医学会生殖医学专科分会学术年会暨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黄荷凤院士带来了“art(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安全性”的主题报告。
从国际辅助生殖技术监督委员会(-2017的数据来看,全球art治疗周期数逐年增加,我国的art治疗周期数也呈上升趋势,2017年通过art出生的后代已达20万。
这种情况下,art的目标从追求妊娠率发展为子代安全性。2021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协会(shr)年会上,“art子代安全性随访”就是开场重头戏。
对art子代安全性的研究,涉及心血管疾病、神经发育疾病、癌症发生风险以及高出生体重和长期结局之间的关系。
▎art受孕与青少年心血管疾病
国际上“art受孕的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数量虽不多,但是现有已发表的研究发现相较于自然妊娠后代,art子代心血管代谢发生了紊乱。
不过上述研究并不能完全说明art技术出生后代的心血管健康问题,而且研究是以儿童期为主,青少年研究较少。
黄荷凤院士结合自身研究团队的数据总结道
art子代青少年时期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基本正常,与自然妊娠后代一致;art子代脂肪组织分布劣于自然妊娠后代,内脏和腹膜前脂肪组织较厚。更多的结论还需要后续长期的随访才能确定,对art后代成年时期的研究势在必行。
▎art受孕与儿童神经发育疾病
与自然受孕(sc)出生的后代相比,art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发病风险增加和相似的研究均有报道,没有明确的定论。
黄荷凤院士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子代平均智商比非ohss子代低66,推测该下降可能与孕早期雌激素水平暴露有关;
包含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在内的nartas队列研究,通过比较辅助生殖和自然怀孕的子代发现与自然受孕(sc)儿童相比,art儿童学习和运动功能障碍风险轻度升高,但绝对风险很小,其他神经障碍的可能性和自然受孕儿童相似,且art的类型与发生神经障碍的可能性无关。
不过这个研究虽然规模很大,但是也存在局限性,比如随访儿童的年龄较小、缺乏父母躯体疾病、母亲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
art受孕与儿童神经发育疾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art受孕与子代癌症风险
发布的两项研究表明,art子代白血病和交感神经系统肿瘤风险增加,art子代胚胎性肿瘤(肝母细胞瘤)风险增加,引发学术界讨论。
不过根据荷兰的两项研究显示,art受孕儿童的癌症风险并没有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不过,要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观察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人群。
▎高出生体重与人类长期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
冻存胚胎移植会导致高出生体重和大于胎龄儿()。
通过搜索月及以前发表的文章显示,高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癌症存在以下关系
高出生体重可能与乳腺癌发病的一定增加有关;
高出生体重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轻微增加有关;
高出生体重可能与白血病的中度增加有关;
高出生体重和/或可能与维尔姆斯瘤的中度增加有关。
要注意的是,这些结果均是中等证据质量。
另外,高出生体重和/或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轻微增加有关,证据质量中等。
高出生体重和与儿童时期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神经系统肿瘤)、乳腺癌和糖尿病的风险升高有关,这些影响的程度在个人层面上似乎不大,但是在人口层面上可能起作用。
《最终诊断》来源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