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答案有很多种,现在这些答案就正在甲丁的脑海里翻腾着。甲丁刚刚被注射了麻醉剂,大量的,足以让他安乐死的麻醉剂。在药劲儿即将上来,意识即将失去的那一刻,他做了关于生命是什么的哲学思考。不过,还没等到思考结果出来,他就已经永远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当然说永远也许是不对的,只有等到他将来无法复活过来的时候才能这样说。
2161年5月1日,西京。国家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的病床上。甲丁就这么直挺挺的躺着,围绕在他身边的医师们正在忙碌着。他们不是在挽救病人,因为病人就是他们亲手用麻醉剂杀死的,根本没有挽救的希望了。再说要说挽救,又何必自找麻烦的杀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都已经被你们杀死了还忙乎什么,难道还要解剖尸体,摘取器官不成啊?
只见房间里布满了各种非专业人士叫不出名字的仪器,闪着光的,出着图的,嘎吱嘎吱打印纸条儿的,咕噜咕噜冒泡的,反正阵势挺大的。甲丁的身体上**了各种管子,贴了各种探针和触点,医师们将他的血液用某种液体换掉,然后,把肠道和膀胱里的废物清理干净,又将他全身毛发用脱毛剂脱掉后,把他的裸体放进一个药罐子里浸泡,过了一小时后又捞出来,放在一个带闪光的机械仓内照射了一会儿,最后把他装进了充满液氮的圆桶里。做完这一切以后,一个医师看了看圆桶上面的显示屏,对周围的人说:“大家辛苦了,劳动节还要加班,研究对象死亡的很成功,大家可以回去休息了。祝你们节日愉快。”大家听了这番话似乎也为成功死亡了一个人很高兴的样子,兴高采烈的走出了手术室。然后护士们过来把装着甲丁的圆筒推了出去,推进本楼层的电梯里,直接上到楼顶。
楼顶上的直升机平台上,一架直升机正在待命。当飞机上的乘务人员将甲丁的圆桶接收进机舱以后,机长开启了通话器:“南极南极,我是收割者,我是收割者,货物已收到货物已收到,十分钟后到达西京d3机场,听到请回话,听到请回话。”
“收割者,收割者,很好,很好,请立即起飞立即起飞。”
“收割者明白,收割者明白”。
机长结束通话,然后一拉操纵杆,飞机在旋翼快速的旋转下稳稳的飞向天空。
d3机场是军事机场,那里有收割者口中的南极,那是一架大力神军用运输机,他在接收甲丁的圆桶后直接飞往南极。
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南极新城科考城有一个冷库,就在南极的冰盖底下凿冰而建,而甲丁的遗体将在进一步加充液氮后放置在那里。放置时间是等以后医学界能够攻克他的基因型脑死亡症,研究人员启动复活程序时为止。但是复活成功与否要看到时候的复活技术是否能够达到百分百的成功率。因为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已经进行了两百多年的人体冷冻复活实验,但都只是在冷冻上下功夫并没有进行一次人体复活。不过这并不是说复活就没有把握。因为冷冻人体是复活的关键。如果真正的实现人体细胞不被低温损伤,那么复活技术就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了。另外一方面,虽然没有进行人体的复活活动,但在小白鼠和猴子身上的复活实验却是一直在进行着。成功率已经比较高了,然而成功的一般都是被冷冻动物其身体细胞没有受损的幸运儿。所以说,冷冻才是关键。西京国家生命科学研究院这次就是专门用甲丁的身体来实验新的人体细胞保护酶的冷冻效果。从冷冻结果看,冷冻很成功,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甲丁的细胞现在是零损伤。那么接下来就要看长期冷冻之后他身体细胞的情况了。希望他是幸运的,可以在科技的力量下复活过来。
甲星是一名人工智能研究的专家,此刻他正坐在广宁市南方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超级计算机的终端前,他正在和他的父亲甲丁聊天。甲丁不是死了吗?怎么还可以聊天啊,见鬼了吗?世界上是当然是没有鬼的,甲丁也的的确确是死了,但现在甲星面前的电脑显示屏里又的确是甲丁的影像,声音也栩栩如生。其实这是甲星的研究成果:人工脑。为了建立甲丁的人工脑,早在十年前,甲星就开始用记录仪记录他父亲的行为方式,语言习惯,脑波,最后提取了甲丁的所有意识。可以说完整复制了他父亲的大脑意识。然后把这些东西输入超级计算机中他设计好的人工脑模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电脑终端可以展现他父亲的影像,并同他进行简单的对话。不过,这项技术现在并不成熟,人工脑只是能简单的回应人的问话,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人们管理一些家用电器,没有成熟的自主思维,比如他可能会用喂奶器给你的孩子喂奶,也知道何时给你的孩子喂奶喂多长时间,但他不会想孩子为什么吃完奶之后还会不停的哭,不知道孩子可能是今天肚子着凉了吃了奶不舒服。反正不会深入思考问题就对了。他只会做程序让他做的事情,不会做需要自我判断的事情。他也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只是基于数据库里存储的表情模式,不会很细腻的分辨你感情的真假,比如佯怒,假哭。但甲星觉得已经很不错了,至少现在的电脑里可以有那么一点儿“人气”。可以慰籍一下失去父亲的悲痛心灵。
甲星的家乡是一个在这个国家数不上线的小县城。从6岁起,甲星是由他父亲独自一人一手养大的,他的母亲在那一年跟他父亲离婚后再嫁到很远的前海市。一个超级大城市。离婚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他父亲贫穷的职业。他父亲从事的职业是作家,各位不要一听作家就觉得我讲话矛盾,作家怎么会因贫穷失去老婆呢?其实作家分很多种,也分很多等级的。像名作家,国家级作协的肯定收入还是很让人羡慕的。可在一个不入线的小县城里的作家的收入绝对称不上富有。甲丁也是作协的成员,不过是不在编不拿工资的县作协的成员。因为从小喜文弄墨,在一些小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在县里为数不多的文学爱好者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也因此被作协吸收为成员。他没有写出可以为他带来名气和财富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他的收入就只能是为县里乡里的网站写写通讯,或介绍一些上面的有些名气但又称不上名作家的作家来县里办个讲座,搞个补习班之类的从中收点组织费,甚至也会干给某些县里的企业家树碑立传,写写传记收点儿润笔费的事儿。收入既不稳定也不丰厚,所以导致他31岁才找到老婆,38岁好不容易找到的老婆又跟别人跑了。七年之痒痒到他把自己抓伤,没办法,他只好一个人一边带孩子一边继续坚持他的人生理想。写作,痛并快乐着写下去。小人物的命运大多如此,不是不想改变是无力改变,有时也源于自身的执拗而不愿改变。
好在甲星挺争气,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不错,最后考取了国家科技大学。毕业后,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身为单身家庭出来的孩子,他非常爱他的父亲。在他父亲的晚年其实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好,他把自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父亲的人体器官移植费用。用这种方法来让自己的父亲多陪伴自己几年。不过人的寿命终究是有限的,在甲丁112岁的时候,他的大脑到了极限,器官移植的技术还没有突破大脑,甲星知道父亲还是要走了。正巧在这个时候,他听说西京国家生命科学研究学院正在进行一项人体冷冻复活的研究,需要志愿者。他征得父亲的同意后替他父亲得到了一个名额。其实社会上有很多人也在把遗体冷冻以备将来科技发达了再续生命。不过由于需求量太大,手术的价格已经涨到几千万了,一般家庭根本无法承受,而这次实验的冷冻机会不要自己花一分钱。如果没有自己在研究院的同学,还真有的点儿不容易呢。到什么时候都是有关系好办事儿啊,后门是常开的。
另外,为了防止万一复活不成功,他又把自己父亲的意识做成了人工脑。等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了可以变成类人的电子脑,比较具有人性化,可以陪伴在自己左右,而父亲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下去吧。
生命是什么?当人类有了智慧,有了哲学思维开始,可能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吧。甲星在父亲的衣冠冢之前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爸爸,希望你能早点儿回来,我等着你,爸爸。”他自言自语的说着。风吹动他风衣的下摆,身后是一排排静静挺立的墓碑,树枝摇动似乎是死去的亡灵在轻轻地回应这生者的期盼。
生命是什么?聪明的读者们,你们能回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