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九零年,春节后的第五天,离立春还有四天。大地铺着厚厚的雪,空气中还残留着春节的鞭炮火药味,人们还沉寂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穿红戴绿,走亲访友,享受着虽然已经过去却还依然浓烈的年味。
城郊结合部的一个低矮青砖瓦房里,一名产妇正在床上努力地挣扎着。接生婆有条不紊,熟练地指挥着女人。瓦房外,一人高院墙里,一个男人正在来来回回地转悠,焦急地等待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从房里传出,紧接着又传来女人的哭声。焦急的男人听见哭声,惊慌地推门而进。接生婆正在给刚出生的婴儿清洗,床上的产妇正抓着毛巾,捂着脸哭。
“男孩?女孩?”男人急切地问。床上的产妇听见男人这样问,哭的声音更大了。
“是个千金。”接生婆对男人说。“男人一声没吭,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椅子上。椅子有点不堪重负,歪了两下,吱呀了两声,差点就散架。
接生婆见一个哭,一个愁眉苦脸,生气地说了一句:“别嫌弃丫头,丫头也得有命担。很多人一辈子连生养丫头的命都没有。”
产妇心里不舒服,说:“尹婆婆,这都四个丫头了。俺是个没儿子的命啊。”
接生婆摇了摇头,她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了。她又嘱咐一番男人和女人,看孩子没什么异样,就收拾东西走了。对于已经养过三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尹婆婆知道他们能够照顾好大人和孩子。
男人送走尹婆婆,一个人回到屋子里。婴儿在哭,产妇还在抽泣,男人吧嗒吧嗒地抽着闷烟。
“你别那个熊样,生闺女是俺的错嘛。你快去看看孩子,都哭成什么样了。”产妇带着哭腔,狠狠地对陷在椅子里的男人说。
“别吵吵,烦死了。又是丫头,你不是说这次是儿子嘛。”男人狠狠地吸了一口烟,扔掉差点烧到手指的烟头,在烟头上使劲踩了一脚。冲着门外呸了两口,嘴里好像有落下的烟丝,还伴着一丝苦水。
“俺怎么知道,俺又不是大夫。你娘也说是男孩,又不是俺一个人说的。”产妇显然很伤心,说完又哭了起来。
男人去看了看孩子,被子里的小人红红的,紧闭着眼睛,几根稀疏的头发贴在头顶。这就是他李家的第四个女儿,李木匠在心里告诉自己。
他此时更害怕的是如何面对回家拿东西还没回来的老娘。他不敢想象老娘知道又生了个丫头会是什么反应。
男人名叫李明智,是个木匠,产妇叫王桂花,是李明智的老婆。两人一九八一年结婚。八年来,生活没什么起色,孩子却生了一堆。大女儿是婚后第二年出生的,那时候两口子很高兴,终于做了爹娘了。李木匠本想着一个女儿,再生一个儿子,有儿有女多好啊。可是没有想到,第二胎又生了个女儿。李木匠有些愁了,但最发愁,最不高兴的还是李木匠的老娘,王桂花的婆婆——李杨氏。李明智有四个姐姐,他是李家香火的唯一继任人,他一定要生个儿子,否则对不住李家的列祖列宗。
有了两个孩子,按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要结扎的。李木匠和王桂花只能抛家舍业,出门边打工边生孩子。两个女儿只能跟着奶奶生活,家里的房子也在查抄计划生育的过程中被推到了。更苦的是,李木匠的老娘还被关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饿了三天,还挨了几顿打。但经历过逃荒,跑反,战乱的李老太太就像坚强的刘胡兰,打死也不说儿子和儿媳在什么地方。最后还是同姓本家东拼西凑借了钱,交了罚款,才把老太太保出来。
在这种东躲西藏的日子里,一家人期待第三胎能够是个男孩。可是天不遂人愿,第三个女儿出生的时候,全家几乎崩溃。三胎是超生,等待他们的不仅有罚款,还有更为严重的生活问题。两口子没办法,就把三女儿放在王桂花的娘家二姑那里寄养,所以老三就成了那个年代最出名的一个词“小黑孩”。这个词是用来定义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却没有钱交罚款而无法上户口,需要秘密养育起来的孩子。
三女儿出生后,李木匠也一度不想再生了,可是一看到老娘的眼神,他还是下定决心再生一把。
家没了,李木匠和王桂花只能在外流浪,同时盼望第四个孩子的到来。王桂花怀孕的时候,无论从饮食还是肚子的形状,还有婆婆的眼力,都说是男孩,可是生出来还是丫头。可见,规律之事,世人往往无法左右。
李木匠看着床上哭泣的老婆,还有那个刚出生就讨人嫌的四女儿,又看着家徒四壁的家,甚至这么冷的天,都没钱买炭生火取暖。他下定决心,说:“别哭了。咱不生了,好好过日子吧。”他走到床前,握着老婆冰凉的手。
“真不生了?”王桂花看着自己的男人,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生了。”李木匠下定决心。
当活生生的四丫头摆在眼前的时候,李家从上到下都绝望了。生得起,养不起了。
开春以后,李木匠就把砖瓦房好好收拾了一番,把大女儿李佳婷,二女儿李佳丽接到了身边。他希望生活好些的时候,再把三女儿李佳慧从老婆的娘家二姑那里接过来。一家人在一起,是死是活都认了。好在他有个木匠的好手艺,养活一家人还是可以的。
那年,北方的农村依然贫穷,坊间讨论最热烈的是计划生育,万元户,还有当年最火热的小品《超生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