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妙胜之策,不在强暴。曹操法令即行,士卒精练,岂比公孙瓒坐受困者不同。今弃万安之策,而兴无义之兵,窃为明公惧之!”
袁绍点点头,这个时候,审配出列说道:“非也。”
“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抚河朔之强盛,以伐曹贼,易如反掌,何必区区迁延日月?不取,后难图也。”
沮授刚要说话,司马懿同样出列说道:“非也。昔武王伐纣,名曰不义。况且军士精练,将帅奋勇,若不及时早定大业,虑之失也!天与不取,反招其祸,此越之所霸,吴之所亡。监军之计,计在持牢,而非见时知其应变也。”
逢纪点点头,说道:“剿灭曹贼,上合天心,下顺人意。明公详之。”
见得司马懿出列,沮授反驳道:“仲达何其不明也,我军如今占据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曹贼见我不动必然心慌,曹贼无粮,久后必然自乱。”
司马懿却是笑道:“沮公,曹孟德攻伐徐州之时也是无粮,曹孟德是如何做的?”
沮授一时无言,曹操在徐州屠杀民众制作肉脯以当军粮,可是,沮授的话在此被打断。
“沮公啊!”司马懿语重心长的说道:“曹孟德已经联合江东,江东想来粮草充足,想等曹孟德无粮而败,那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沮授不知道说什么了,他看见袁绍眼睛发亮了,沮授这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袁绍年纪大了。
现在的袁绍年近五十,这个时候三十岁就可以自称老夫,五十岁就是知天命的年龄了,沮授可以等,但是袁绍等不下去了啊。
知道无法挽回的沮授只得拱手说道:“仲达所言甚是,我赞同。”
看见沮授也赞同,袁绍大手一挥,自从袁曹开战以来就没有过大动作的袁绍本军长驱直入。
自从颜良前往青州后,白马的李典就一直加固城池,李典知道白马以后一定会再次爆发大战。
说起这个李典,也是曹营之中难得的大将,能够接替关羽作为白马主将,可见曹操对他的重视。
李典,字曼城,山阳郡钜野县人,少时好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
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集合了好几千食客。
初平中,带领众人跟随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军,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术,征讨徐州。
当初乘着曹操攻打徐州之时,留守兖州的张邈、陈宫等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各县百姓。
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劝其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把李乾杀害。
曹操派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攻打薛兰、李封。
薛兰、李封被打败,李典因为跟随平定兖州的各县有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李整死后,李典改任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曹操觉得李典是个可造之材,让他试着管理百姓,于是将李典升迁为离狐太守。
自从曹操北上抵抗袁绍以来,李典就负责押送粮草,而李典押送的粮草从来没有出事过。
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曹军之中被称为长者。
现在袁绍大军从黎阳南下攻打白马,正好验明了李典的判断,而李典也是派人前往曹操主营求援。
同时,李典也是加紧加固城防,在李典看来,白马数万兵马足以抵挡袁绍半个月。
等到袁绍到了白马之后,望着的是无数陷阱、屏障、壕沟,城墙之上也是弓箭林立。
袁绍不禁问道:“白马守将是谁?能够将城池加固到这种模样,也是一名难得的人才啊!”
司马懿上前说道:“白马守将名叫李典,曹操手下一名不起眼的将军罢了。”
袁绍也是感叹道:“曹孟德手下这么多大将之才,真不愧是我袁本初最大的对手。”
白马城墙之上,李典望着城下的兵马,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哼哼,任你袁绍兵多将广,我自岿然不动,你能奈我何?”
的确,如李典想的一样,袁绍如今犯了愁,攻下白马没有问题,但是耗费的时间太长。
要知道,关中的韩遂已经率领兵马前来支援了,如果拖延日久的话,韩遂援军到达,曹操在兵力上捉襟见肘的情况就能大大的缓解。
袁绍大营中,所有人都在皱眉深思,强攻肯定不可取,这样的话,不禁耗费时日,还浪费兵力。
不能强攻,那就只有两个办法了,第一个,派兵围住白马,然后大军南下。
第二个,那就是智取了,那要怎么样智取呢?
示弱以敌?李典只要智力正常就不会相信。
那么,能有什么办法呢?司马懿、法正、杨阜、沮授等冥思苦想,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关键是敌我差距太大,李典明显要死守白马。
最终,逢纪说道:“白马不过一个渡口罢了,反正已经过了黄河,不如我等直接南下,派遣兵马埋伏在后,这样,无论李典来不来,对于我等都没有威胁。”
逢纪这番话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袁绍很不开心,因为,数十万大军连一个小小的白马都拿不下来,这让袁绍情何以堪?
最终,袁绍还是采纳了法正的建议。
法正说道:“如今我军粮草屯于牧野,白马延津都有敌军占领的话,我军粮草就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啊。”
袁绍点头,法正接着说道:“逢纪大人的计策固然妙,但是李典此人既然龟缩白马,那就不会轻易出城,这样的话,伏兵又有何用?”
逢纪惭愧的说道:“此乃纪的失误,没有考虑清楚。”
“不。”法正猛然提高音量。
“逢纪大人这个失误非常好,李典知道我军失误,又看见我军运粮部队,李典又会如何选择呢?”
“妙计啊!”司马懿感叹道。“孝直次计甚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