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刘赟为帝,实际上郭威已经没有回缓的余地了。
想要维持国家稳定,只有刘承祐或者刘承勋兄弟不死。但是阴错阳差,刘承祐死了,刘承勋也保不住。弱君强臣的局面无法维持,也就无法保障自己这一系人马的安全,开封事变血淋淋的现实摆在这个地方。
所以郭威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自己当皇帝。
可是如果这样,国家肯定会分裂。其他地方不敢说,淮北和河东肯定割裂,因为刘承祐的准备不是没有起到作用。刘崇和刘赟心里就没有算计?恐怕还是有的。
“老太师,如果是郭公必反的局面。淮北位于靠近南唐,河东靠近辽国。徐州,如果不是李弘冀在海州,也许还有一丝机会。但是现在是生机全无。刘赟如果还有那份心,必定不会借用南唐的势力,借与不借都没有一丝机会。刘崇倒是可以投靠辽国以苟延残喘,但也仅是拖延时日而已。”
高继冲看了地图一眼,就推到了一边,显得心情烦躁。
冯道问:“小王爷,不谈郭公。小王爷真的没有逐鹿中原之心?”
冯道的问题再次让在座的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高继冲的身上。
“我想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我想要的是治理,而不是统治。当然在我手中的,我不会再放出去,因为如果有人破坏我的治理,我会毫不犹豫地反击。我现在不要登州,是因为我还做不到。但是我在打底子,底子打好了,一切顺理成章。我不怕战争,可是战争要打的值。”
冯道笑道:“也就是说王爷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要比郭公要长。”
高继冲楞了一下道:“可以这么说。”
见众人松了一口气,高继冲道:“你们暂时也别想什么逐鹿中原。人有多大的力气,就挑多重的担子,现在渤海大量的财力物力都用在海军。商船以及捕捞船上面。我们已经在管理整个渤海,以及大半个东海。海洋也是国土,而且是前人没有拥有国的国土。我会在未来的两三年拿下高丽。这是短期的目标。”
冯道笑道:“我老了,也就这几年。可是我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一切还得看你们这些小辈。可是我可以为你们争取一年到两年时间。我会去徐州,但是不会那么快返回京师。郭公与汉室已经势同水火,两三个月必然会篡位。我难道还拖不过这两三个月。徐州虽然说没有什么机会,可是郭公在顾忌李弘冀的情况下。必定不会轻易攻打。我想郭公即使要打,也要先取淮南。所以一两年的时间,我想也会有,只要刘赟不死,也许时间会更加长一些。只是我想问王爷,如果淮北与郭公为敌,您会支持谁?”
“郭公,我父亲与郭将军关系密切。但是我登州都不要,只要刘赟不找我麻烦,我莱州都不会去。但是黄县很显然周训不会管。”
冯道笑了:“那我就明白了。事了。我也不回来了。我会去京师。不过还请在太后镇为我留一间房子。我儿子冯吉虽然说没有什么本事,但是好在能弹几手琵琶,能取一个乐呵。太后镇也有我几个不成器的孙子辈,总要有人照顾。”
高继冲连忙道:“老太师请放心。”
冯道看着高继冲叹了口气:“你还小,什么品性,也还难说。可是你的心太软,以后见到的事情多了,要把这个脾气改一改。你不是我,你是一个王爷。我可以随波逐流,不会淹死。而你会。我说这些希望你能明白。”
“我明白,我会改的。不该,我师父师娘,吴先生他们不会饶了我。”高继冲点头。
众人都笑了。
冯道一笑。这就是高继冲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但是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这几个老人也许全心辅佐,没有什么异心。可是年轻一些的中生代呢?高继冲终究年纪太小了,现在不扩张,也有好处。一旦真的扩张太快。中生代的权利过大,又没有约束。真会分崩离析。
可是没有雄心,一些投奔他的人,也会慢慢散去。
打外战,不打内战也好,因为总有外族的压力,这些人就没有时间去争权夺利。
所以高继冲看似无心之举,其实恰恰是此时最好的策略。
冯道不在多言,这也是他到了渤海后说话最多的时候。平时他是不说话,只观察。
吴夏代高继冲上表,婉拒了领登州的旨意。说高继冲出兵登州,是为了平息纷乱的局势。现在内乱已定,所辖部队已经撤回了海上,继续清扫海盗,守卫海疆的安全。因此请准许建设登州、芝罘、清泉夼和不夜城四个港口。港口由渤海郡出钱粮修建,是渤海郡海军的出入港口,归属渤海郡海军东海舰队管辖。同时也是与登州的通商口岸。上表同时也提了一下,渤海王资助筹建蒙学的情况,不过只有几句。在大量表述港口的文字下,极不起眼。表中推举周训继续担任登州刺史。
乐逸和徐子武转到东海舰队担任低级武官,这件事高继冲没有提,这两个人本身也不是多么重要的官员。引不起多大的主意,周训自然会上表说明。
冯道一过黄县,泰宁军就接过了护送的任务。冯道也直接把吕岩安排的人给打发了回来。
原来慕容彦超已经返回了泰宁。现在莱州,密州,沂州、兖州都在泰宁军辖区。青州的符彦卿因为主力现在全部在沧州与辽军对峙,两军相安无事。如果在算上徐州周边的几个州,刘赟的势力其实不算小。
这是标准的南军的势力,与郭威、王峻、符彦卿、高继冲的北军隐然对峙。
另一方势力就是刘崇以太原府以及周边几个州。由于郭威已经进京,并且立刘赟为帝,所以正在整军备战,只等刘赟当了皇帝,他们好进京拱卫京师。
辽国,耶律阮看到了机会,他停下了西进的步伐,回头与符彦卿相持,同时派使者去了太原。登上了泰山的萧思温被耶律阮派人召回,萧思温不情不愿,在路上磨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