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故事,谢宝树也是听说过很多的。笔神阁 www.bishenge.com
什么地藏王,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话说久远之前的某一个月圆之夜,阿阇世王见月光如水,便问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昼,当如何度此良宵呢?”
夫人见大王欢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应当沐浴更衣,令诸婇女舞乐一番。”
阿阇世王又问太子优耶婆陀:“今日月满,当如何度过?”
太子答道:“今夜月好,理当召集群臣与四部兵马,共议征伐边境叛逆之事,然后共相娱乐。”
阿阇世王略作沉吟,又先后问婆罗门雨舍和其他大臣,“今夜当如何度过,方能令自己心开意解?”婆罗门和大臣们分别建议阿阇世王去参访各位婆罗门、尼乾子等所谓求道大德,而阿阇世王却举棋不定。
这时,阿阇世王转头问身边的寿命童子:“今夜月白风轻,我当礼见沙门还是婆罗门,方能开悟我心呢?”
寿命童子答道:“今有佛陀在庵婆园中,大王应当前去礼拜请法。大王若能得见佛陀,必能令心开悟。”
听罢童子一言,阿阇世王心中豁然开朗,急令属下备下众宝象车与五百白象,以及珍馐供,一干人等浩浩荡荡,前去礼拜释迦牟尼佛。
话说众人一路前行,转闹市、出城门,不觉来到荒野小路,阿阇世王忽觉心头不安,于是厉声问寿命童子道:“莫非你心怀不诡,欺诳于我,故意引我与大众至此,欲行歹意?”
寿命童子急忙答道:“哎呀我的大王啊,小人绝无害人之意。大王但放宽心,一路前行,必获福报吉祥。”
听到寿命童子的回答,阿阇世心中仍有疑虑。行至不远,他又问道:“你说你没有害我之意,为什么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寂然无声,你还敢说你不是另有所谋吗?”
寿命童子再三解释:“我的大王啊,您尽可放心前往,我绝无谋害之意。那一千二百五十大德比丘向来常乐闲静,所以寂然无声。大王只管前进,园林马上就会出现了呀。”
阿阇世王正犹疑之时,人马已经来到园林门口。阿阇世王走下象车,解下腰中佩剑,退去华盖,徐步入园。走进园门之后,他又有些不放心地问道:“但不知世尊现在何处啊?”
寿命童子答道:“大王,前面有高广厅堂,灯火正旺,世尊正于师子座上,面南而坐。只要大王再向前走一小段,自可面见尊颜。”
一行人来到讲堂之外,脱靴洗足,然后走进讲堂。进得堂中,阿阇世王默然四顾,见佛庄严,比丘威仪,生欢喜心,不觉喃喃自语道:“这些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但愿我的太子优婆耶也能成就如此止观才好。”
这时,佛陀对阿阇世王朗声说道:“既然你希望你的太子能够成就若此,但请上前就座。”
阿阇世王闻佛和雅音声,连心向佛顶礼,然后在一侧坐下言道:“我现在欲有所问,不知佛陀可有闲暇,容我请问?”
佛陀说道:“大王但问无妨。”
阿阇世王问道:“尊敬的世尊,人生在世,乘象驱车,习学刀剑兵法,无论贫富贵贱,莫不需要以技谋生,与家人共享天伦,这便是人的果报;但不知沙门出家修道,现世得受何等果报呢?”
佛陀反问道:“你曾经向沙门、婆罗门问过这样的问题吗?”
阿阇世王答道:“是的,我曾经问过他们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我向不兰迦叶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杀盗淫妄,恼乱众生,使众生愁忧啼哭,全非造恶,也不会受恶报;如果做布施大会,利乐有情,也不是行善,不会得福报。就像问瓜报李、问李报瓜一般,全不相干。我问他有无后报,他说无罪报、也无福报。听了他的话,我想:我虽然身为一国之王,如果无缘无故杀害、系缚、驱遣出家人,难道这也没有恶报吗?实在岂有此理,于是我便忿然离他而去。
还有一次,我问末伽梨拘舍梨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没有前世今生,没有善恶,也没有善报、恶报;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说有三世因果,行众生平等之法,那全部都是虚妄之语。就像问瓜报李、问李报瓜一般,全不相干。我问他有无后报,他说无罪报、也无福报。听了他的话,我想:我虽然身为一国之王,如果无缘无故杀害出家人,或者系缚驱遣,难道这也没有恶报吗?实在岂有此理,于是我便忿然离他而去。
之后,我又曾经去问阿夷陀翅舍钦婆罗、浮陀伽旃延、散若毗罗梨子、尼乾子,他们的回答大致相同。
所以,尊敬的佛陀,我现在向您提问同样的问题,人乘象乘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都得现世果报,那么沙门修道能得现世福报吗?”
听了阿阇世王如此这般一番长篇大论之后,佛陀开口说道:“我现在问大王几个问题,大王可随意回答。大王身边的人劝说大王当于月圆之夜行五欲之乐,假如有人想到:难道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积下的福报吗?如果这样行五欲之乐,那么大王来世又当受何果报呢?后来,这个人剃须发、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遥见此人前来,还会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奴仆使役吗?”
阿阇世王答道:“当然不会。如果见他前来,我定会起身相迎。”
佛陀说:“大王,他本是你的奴仆,却因为出家修道而受到你如此礼遇,难道这不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吗?”
阿阇世王恍然大悟,答道:“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啊。”
佛陀又说道:“大王,假如你的食客中有人见大王于月圆之夜行五欲之乐,而暗自思忖:难道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积下的福报吗?如果这样行五欲之乐,那么大王来世又当受何果报呢?后来,这个人剃须发、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遥见此人前来,还会认为这个人不过只是你门下的食客吗?”
阿阇世王答道:“当然不会啊世尊,我必定会起身相迎,并问讯礼请安坐。”
“那么请问大王,这难道不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吗?”
“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啊。”
佛陀再次开口说道:“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之人,得三明,灭诸冥,生大智,证漏尽。为什么会如此?这全是因为精勤修道,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五欲的缘故。怎么样大王,这难道不是沙门的大福报吗?”
阿阇世王频频点头:“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出家修道的大福报啊!”
此时,阿阇世王站起身来,再次头面礼佛足,对佛陀说道:“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是个狂妄愚痴、无明无识之徒。想我父王,一向以正法治国,化导百姓,无有偏私,而我却迷乱于五欲之中,欲行杀父害母之恶事,实在羞愧难当。祈愿我佛慈悲,哀愍于我,接受我至诚忏悔!”
听罢阿阇世王的肺腑之言,佛陀说道:“阿阇世,你虽然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至恼害你的父王,但却能在佛前至心悔过,自当有所饶益。你虽有大错,但我以慈悲之心怜愍于你,接受你的忏悔。”
阿阇世王含泪再礼佛足,退坐一旁。接下来,佛陀继续为他讲说善法,令他心生欢喜无量。
阿阇世王又向佛言道:“尊敬的佛陀,我现在请求归依三宝,请允许我做一位在家居士。自今以后,我定当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虔心向道,祈愿世尊及在座的各位大德接受我的请求吧!”
世尊接受了阿阇世王的请求之后,阿阇世王再次拜倒在佛前,起身绕佛三匝,躬身而退。
阿阇世王离开之后,佛陀对在场大众说道:“这位阿阇世王在佛前至心忏悔,并一心归依三宝,他的罪过已经多有消减,重罪已脱。假如他没有犯下杀父重罪,便当于此得证法眼净了;不过他能至诚悔过,得离重罪,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话说阿阇世王一干人等,正踏着皎皎月色,行在归途。行至途中,阿阇世王万般感慨,齐聚心头。他对寿命童子说道:“善哉,善哉!你劝我于月圆之夜前来礼佛请法,令我获此大福报,我对你实在是万分感恩啊!”
每逢月圆,人常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怎知那三人皆是影,黄昏之后冥无尽。时逢美景良宵,道此不恰之言,恐是煞人风景。但佛心大慈,不舍一人,尽可藉此良宵,食甜丸、心念佛、赏美景、忆佛恩,如此方为人生圆满,不负清晖明月,不负天地佛心。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
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是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因为黄檗禅师和临济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禅宗,禅宗主张顿悟,因此,他们想出许多法子,来点醒世人,“当头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种。
梁淑英陪着印慈师父说话的时候,巫小青就领着弟弟宝林四处看风景。这庵堂其实很不小,是一套三进的大院子。前厅和中厅,都是香客们可以随便到的地方,后厅是比丘尼们静修休息之处,门被锁着。每一重院子里,最显眼的是一棵大树,那树上挂了块显眼的标牌,说这树就是菩提树,有几百年历史了。
小青在树下就肃然起敬,有些受了洗礼的感觉。但只在转眼间,小青猛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弟弟没有紧跟在她的身后了。
小青吓出了一身汗。她的弟弟今年有十二岁了,从外表看,这孩子白白胖胖的,见人只笑不说话,真的是十分可爱。可他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不聋不哑却见了生人就害怕,不敢说一句话,整天就缠着要妈妈陪着他玩泥巴捏小泥人。妈妈上班就总是把他带到工艺白瓷厂去,向车间里的工人要一坨白泥,就让他在自己的身边玩。到了这个陌生的赎珠庵,突然不见了,巫小青就急忙高声呼叫:
”宝林--你在哪儿--"
一个年轻比丘尼应声出来,趋步合掌说:"施主,静修之地,请勿高声喧哗。"
小青连忙说:"对不起,我弟弟走丢了,他是个有些智障的孩子。"
那小尼却只冷冷的笑,说:"施主请随我来,你弟弟在罗汉堂里玩咧。"
小青连忙跟随那小尼赶到罗汉堂,一脚跨进去,便感觉到一股肃杀之气迎面扑过来。那罗汉堂在偏殿,光线幽暗,五百名汉罗列成五行,绕墙而立。破门而入,便看到正面墙上约有好几百罗汉,全都目光怪异的注视着你。
小青不由打了个惊闪。她极力寻找弟弟,却没有看到弟弟的踪影,便回头要问那小尼。小尼笑一笑,指了左侧墙上的罗汉说:"在那儿哩,无忧尊者旁边。"
小青吓了一跳,再朝罗汉丛中细看,这才发现,弟弟果然就紧挨着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萨坐着,连坐的姿势,也跟那菩萨一模一样。
就在一刹那间,小青的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动,她猛然感觉到,弟弟真的很像一尊菩萨!在那一刹那间,她惊恐了,害怕了,她有些失态的尖叫着:"宝林,不要那样,快下来!"
宝林缓缓的走下神坛,走到
小青身边,却跟小青耳语说:"姐,我想在这里捏这些罗汉菩萨,智化姐姐答应说可以的。"
小青便连忙朝小尼看,问:"你是智化师父?"
小尼连忙合掌还礼,说:"小尼智化。小施主刚才说他能塑这些罗汉,小尼本不敢相信。殊不知这位小施主随身竟还带着白泥,先是捏了个他自己,而后又捏了一尊菩萨,我看他果然捏得很有几分像,就答应了。这也是小施主佛缘极深。只是这件事,智化说了不算,还得印慈师父作主。"
宝林就又跟小青耳语说:"姐姐,你去求求那个印慈师父吧。"
智化双手全十,静静等候着小青和宝林姐弟。
起初,智化正在罗汉堂打扫神龛,突然感觉有个孩子轻轻进来。她就回头去寻觅那孩子,却在罗汉堂昏黄的佛光里看见了一尊活菩萨!站在智化面前的,是一个约摸十来岁的小男孩。白白净净的皮肤,胖乎乎的脸略略的呈椭圆,而且下颌特别宽大,整个脸型就极像是一个隶的国字。一双菩萨一样的眼睛,蚕眉倒卧,两只眸子清清彻彻佛光漾漾,而一双耳垂,竟比一般人的耳垂丰厚许多,硕大许多。
智化猝然见了那孩子,立即就心神不宁起来,暗暗的念了声阿弥陀佛,合掌朝那孩子十分虔诚的问道:"小施主是菩萨身边的童子显灵么?"
有些智障的宝林,本来是跟着他的姐姐一步一趋游玩的,一不小心落了单,这才误入了罗汉堂。但奇怪的是,此时他却一点儿也不慌乱,他甚至已经完全忘记了姐姐。他一眼看到那间大佛堂里四面依墙而立的几百罗汉,顿时就被迷惑了。他痴迷地朝那些神奇的泥塑走过去,看到了智化却并不知道她叫智化,直到智化来跟他说话,他就指着那些罗汉问:"姐姐,我可以过去摸摸他们吗?"
智化连忙说:"阿弥陀佛,小施主,菩萨万不可亵渎。"
宝林哀求说:"让我摸一下吧,只要能摸一下,我就能捏出一样的菩萨来。"
智化哪里肯相信?微笑着轻轻摇一摇头。
宝林就说:"姐姐你不信,我可以捏我自己哩。"
宝林这么说着,就从身上取出一坨白瓷泥。宝林的身上,总是会揣着一坨白瓷泥的。就当着智化的面,用那坨白瓷泥捏了个小人儿叫智化看。智化看了,就惊大了嘴巴--那小泥人儿真的有几分像眼前的孩子!
智化就相信,自己是真正遇到佛了。
但是,小宝林却指着一尊罗汉问:"姐姐,这是谁?"
智化如梦惊醒,朝那菩萨看了看,连忙回答说:"那是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宝林又指了一尊菩萨问:"这一位呢?背着个布袋的是谁呀?"
智化合掌说:"他就是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宝林乐了,问:"他干吗老是背着个布袋子呀?里头装着些什么呢?"
智化说:"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本来就是印度一位捉蛇人,布袋里装的都是蛇。"
宝林顿时就很有些不高兴了,说:"干嘛要捉蛇呀?蛇也没招他惹他。他不会是要吃蛇肉吧?那他就是个很坏的人啦。"
智化连忙合掌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菩萨捉蛇是为众生免被蛇咬。他捉到蛇后去其毒而放生深山。纠正邪恶,造福于民,且又爱惜生命,正是我佛。"
宝林这才转了笑脸,说:"噢,那是个好菩萨。"
宝林一边这样说,一边便伸手要去摸一摸布袋罗汉,可他到底人小,够不着。这时候,智化竟也忘了禁忌,连忙过去把宝林抱起来,让他努力去摸了一下菩萨。宝林却在半空里又指了一尊罗汉问智化:"姐姐,这是谁呀?挺面善的样子。"
智化说:"这是开心罗汉善无畏尊者。"
宝林竟追问:"他怎么叫开心罗汉呢?是可以把心打开给别人看吗?"
智化惊讶了,说:"正是。他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太子,老国王年纪很大了,就要立他做国王,可他的弟弟心存不轨,就作乱来争夺王位。他就很平静的对弟弟说,弟弟,不用动干戈,不要杀人,我让你来做国王,我去出家。他弟弟不信他会真的轻易放弃王位,仍然要动杀伐。他就虔诚的对弟弟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不信你看看吧。他一边说,一边就款款的解开了衣襟,剖开了胸怀让弟弟看。他弟弟果然就看到,他的心中只有一尊佛!弟弟终于也被感动,就再也不动干戈了。"
宝林说:"那我现在就捏开心罗汉善无畏尊者。"
宝林把那坨已经捏成他自己的白瓷泥重新揉成一团,就站在开心罗汉面前,虔诚的仰望着善无畏尊者容颜,约摸看了有二十多分钟。然后开始捏白瓷泥。他朝菩萨看一眼,捏几下,再看一眼,再捏几来,竟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捏成了菩萨的头像,认真看,竟跟神龛里的开心罗汉有五六分相似!
智化大惊失色,正这时候,就听到小青在前面庭院里高声喊叫。
宝林就说:"是我姐姐找我来了。"
小青明白了弟弟的心愿,就连忙带着弟弟去见妈妈。
梁淑英正跟印慈说着家常话,猛听说儿子要捏罗汉,吓了一跳,连忙把宝林拉到自己膝前,说:"乖,我们回家去捏好不好?我们家里才有白瓷泥呀。"
宝林却痴痴说:"妈,能叫爸爸给我送些白瓷泥来么?"
梁淑英长长的叹口气,说:"乖,这做不到。"
宝林听了这一句,竟黯然落泪,虽然并不高声哭闹,却是涕泪双流。
印慈师太便跟梁淑英说:"这孩子真的是有些佛缘哩,你何不依了他?"
妈妈说:"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又不能留下来照顾他。"
巫小青连忙说:"妈,我可以留下来陪弟弟几天。"
梁淑英却怎么也放不了心。
宝林一直在流泪,可怜巴巴的望着梁淑英,那眼神里满是乞求,死活不肯离开赎珠庵。巫小青连忙把弟弟揽进怀里说:"妈,拗了弟弟的心愿,我怕他会生出别的事情来,不如就在这里住几天,再慢慢劝他。"
梁淑英百般无奈,就带着小青和宝林在赎珠庵住下了。
印慈师父特别关照,打扫了一间向阳通风的禅房给梁淑英母子住。本来也要给小青单独安排一间的。可又想到小青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姑娘,住在深山庵堂里,一个人单独夜宿,会不会胆怯?因为赎珠庵里是没有通电的。印慈师父本来就不愿意给赎珠庵里通电,她喜欢青灯古佛,烛光香火,不喜欢电灯通明耀眼。偏又是赎珠庵在深山里,附近的村庄离得最近的也有四五里路,专为小小赎珠庵架线送电,费用太大。所以,赎珠庵就仍然是保持着黄卷青灯。到了晚上,佛堂里,烛光闪闪,禅房内,青灯幽幽,有木鱼声四壁响应,便感觉佛国的祥和笼罩着每一个人的身与心。
而这时候,小青要一个人独处一室,孤寂恐惧是肯定了。
小青就只好跟智化师父共处一室。
赎珠庵里众尼一天只吃两顿。天色渐渐昏黄下来,庵堂之内,夜影幢幢。智化要去做晚功课,须很久才能回来,她怕小青用不惯油灯,就特地点了一只白蜡,对小青说:"我案几上有几样杂志,虽然多是佛教方面的,其实看看也挺有意思的。内中呢,也有两本文学方面的,有一本文论,另外一本,还是诗歌杂志哩。"
小青说:"谢谢。"
待智化走了,小青一个人实在无聊,就把白蜡烛移过去,先在智化的一堆刊里找到了那本诗歌杂志《残月》。《残月》是小青特别熟识的一本诗歌刊物,在那上面发表诗作的,大多都跟她差不多年纪。智化案几上那本《残月》上面,就正有她的一首小诗。还有几位享誉全国据说在全世界都快要出名的诗坛领袖人物论诗的长篇大作。若在平时日子,光是那些领袖人物的名字,就够小青敬佩和崇拜得三日不知肉味。可是今夜,在智化的禅房里,小青试着去读几位领袖的文章,竟是索然无味,甚至于感觉很有些鄙夷不屑的意思。
小青就悻悻的扔下了那本《残月》。
可扔了《残月》,无聊就更厉害了。烛光摇曳着那间禅房,四壁便愈是黑沉沉的压迫下来,把人的心压抑得有些慌乱,必须有点事做才好。案几上另有一堆杂志,是佛教协会办的期刊《南无》。小青觉得这刊名倒也有些意思,就随手拿起一本来看,竟不想就被那杂志里刊登的头一篇文章吸引了。
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你为什么要信佛?"
你为什么要信佛呢?这样的问题,若是在昨天,小青是还不会关心的,可是今夜不同,今夜她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禅房的烛光里,就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应该想一想,你,为什么要信佛?
她捧起《南无》,就着烛光阅读,那文章却这样写道--
"在下雨。下了很长一段日子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淋得透湿。雨本来也不大,可雨中间夹了雪子儿,还刮着凄凄的凛风。上山的小路极是湿滑。戚氏,一个脚有些跛的老妇人,在这条又湿又滑的上山小径上爬行。她走三步一跪,俯身爬到地上磕头,磕了三个头,再爬起来,走三步,又跪下磕头。如此重复。每磕一次头,她就在心中暗暗念道,佛祖保佑我儿子孙子躲过此劫,我一定舍我全部家产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戚氏这样一路爬上东方山,跪进大殿,前额已是血肉模糊,两只膝盖处的棉裤,也被鲜血湿透。她爬进大殿的时候,就看见佛祖面前已经跪了三个人。一个中年妇人,比她年轻许多,一个男人,大腹便便,一个老头,衣冠楚楚。
戚氏就跪到他们三个人的最右边。右边,照从左到右的规矩,就是后面。
戚氏不知道那三个人是为什么事来求佛祖保佑,正如那三个人不知道她的事情一样。但他们跪在佛祖面前,就都要向佛祖祷告,就都要告诉佛祖一切隐情。到了佛祖面前,心就要透明,要想求得佛祖保佑,就得在心里跟佛祖说真话。
戚氏本来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他的儿子办了一家很大的工厂,办了很多年,所以,他们家富甲一方,令千千万万的人称羡得不得了。跟他们家来往的,也都是阔绰的人物。他的儿子发财之后,曾经回到出生的村子里,把一个一百三十多户的村子全部重新做过,给每一家都免费建造一幢漂亮的小洋楼。他们家的钱,多得数也数不过来。原只说,铁富贵千秋万代。可万料不到突然一天,她的儿子,孙子都被抓起来了,他们家的工厂突然被查封了。戚氏真的不知道,她的儿子孙子在工厂制造毒!事情败露后,他们为销毁罪证,竟然叫人放火焚烧车间,纵火事故中还活活烧死十三个工人。有人说,她的儿子孙子,犯的都是死罪!钱再多,有什么用呀?戚氏央求佛祖开恩,她愿意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捐出来,建庙宇,造佛像,只求佛祖保佑她的儿子孙子能够免于一死。
戚氏向佛祖诉说了一切情由,没有半点隐匿,就给佛祖磕头求情。
戚氏身边是那大腹便便的男人。
大腹便便的男人也在心里向佛祖祷告,也在心里很彻底的向佛祖坦白自己的一切罪孽。大腹便便的男人,二十八年前就已经脱干净了中国衣服,做了香港人。二十八年前的香港人,是可能算得英国人的。可是,他还是觉得必须回到中国来,央求中国的佛祖保佑,才靠得住。
二十八年前,他上山斫柴。那时候,他的家乡斫柴是一种最苦最累的家务活。柴米油盐,普通农人家的生活,柴是第一位的。可附近的山,一部分被公社禁了,另一部分山上的柴禾就不够用了。平时日子,就要起五更,到更远的无人认领的大山里去斫柴。但那种无人认领的大山实在太远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大男人一天就只能斫一担柴回来,还须是半夜里动
身。那一天,他也是半夜带点干粮出发,钻了五六十里山沟,走了十几个小时,天大亮才到一处无人认领的野山。到该吃午饭的时候,柴也斫好了,捆好了,他吃了些干粮挑着一担柴下山。大约往回走了一小半的路,他走累了,听到一人多高的茅草林中有流水声,就扔下肩上的柴担子,到路边密林里去寻水喝。山泉却藏得很严密,听到流水声,还要在密不透风的高杆茅草林里钻好大一阵子,才见到了那条山溪。山溪在一条乱石沟里,水真清冽,真甘淳,喝下就解乏。他喝完水转身要寻路回去,却猛看见几步远一块大石头后面,一个女孩翘着光鲜的嫩屁股尿尿。他心慌意乱了。那一瞬间,他到底没把握住自己的心智,就向那来不及穿上裤子的女孩扑去。女孩惊叫,挣扎,还咬了他。他猛把女孩推倒,却不想那女孩一声惊叫,竟不见了!原来,就在女孩身后的茅草林里,深藏着一个大洞。
女孩掉进那个深不见底的山洞里去了,他救不了她,他吓坏了。
从此,他就不敢在家里呆了。虽然并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他与那个女孩之间的事,可暝暝中他的心里却总有一个恶鬼的影子,他睡不安寝,食不甘味,夜夜恶梦盜汗。他终于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暗暗的打听到,任是什么样的恶鬼,都是不敢上汽车火车的,于是,他坐了汽车爬火车,然后又坐海船,远远的逃走了。
那一年,他二十二岁--
二十八年,他远离故土,逃亡香港,可他的内心还是不能摆脱心债。而且到了五十岁,他反倒一日比一日更不能安宁了,他就是在五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竟突然暝暝中看到了二十八年前掉进山洞的那个女孩!
他感觉自己逃不过去了,只得回来求佛祖宽恕。
大腹便便的男人向佛祖祷告道,饶恕我吧,我捐钱给山里修条大路,我把我的名字刻在路基石上,让千万人踩踏,以赎我罪--
大腹便便男人另一边,是那位中轻妇人。她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她是个单身母亲,她和她的儿子被无情无义的前夫遗弃了。她的丈夫原先跟她一样,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后来却突然上了大学,还留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里当了大学老师,就遗弃了她和儿子。她要争口气,守身不嫁,吃尽了人间辛苦,才把儿子养大。儿子今年上高三了,到了明年七月里就要高考了。她求佛祖保佑,让她的儿子考出好成绩,最好能考上北京大学,让那无情无义人后悔吧!
她许愿:佛祖如了她的愿,她就为佛祖扫塔十年!
离戚氏最远的,是那位衣冠楚楚的老者。老者是个名人,一座大城市的文化名人,很有名。但文化名人在年轻的时候有点花,爱过很多女人。那时候,他很风光,也就不怎么把他结发妻子当回事。直到后来他病了,突然中风,辗转床席两年多,就只有他的妻子天天伴守在他的身旁。在妻子的精心照扶下,他竟奇迹般恢复了健康,又能衣冠楚楚的做他的名人了。却想不到,恰在这时候,他的妻子被查出来有膀胱癌。这时候,他就痛彻心肺,他向佛祖祷告--大慈大悲的佛祖,我的妻子一生受苦受累,没过一天好日子,求佛祖保佑她,让她风风光光活几年,我宁愿将我的寿命全部换给她。"
讲完了这四个故事,那文章的作者就问:
"你为什么信佛?为躲避灾难?为隐匿罪恶?为你自己那一点虚荣,还是为你那一点无谓的忏悔?
"总之,你的礼佛,不是你的本愿,你的本愿是不愿意信佛的,你是有求于佛才礼佛呀!你是因为有了一道过不去的坎了,才来拜佛的。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说的是谁呀?是你,是我,是他--
"信佛不要信得那么苦痛,不要信得那么不堪,不要信得那么狭隘,不要求佛为你开脱罪愆,不要求佛为你的升官发财操劳,不要求佛满足你的私欲。
"信佛要信得光明磊落,要信得快乐高兴,要信得心底纯洁。"
小青就着昏暗摇曳的烛光读完《南无》上的这一篇"你为什么要信佛",顿时感觉天地间豁然开朗,灿灿然如有天地之光笼罩于其顶。她十分激动。她生性本来也是一个容易激动的姑娘,现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她等于是孤身处于这样的一间尼姑庵的禅房里,突然读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她的心就像是被清明的雨水洗刷过的尘世一样,突然爽朗起来。连那些树枝树叶,连那些小草藤蔓,甚至那些腐朽的落叶,都被清明的雨水洗刷得青郁晶莹起来。
她就想,原来世人带着那么多私心杂念信佛,无论是怎样的礼拜怎样的祷告,那其实都是对佛的亵渎呀。真的信佛,是情愿,是喜欢,是高兴,是无欲的宽大,是非贪的奉献。
爱和慈悲才是佛。
小青沉溺在《南无》的文字里,在禅房摇曳的烛光里懵懂痴呆,完全没察觉智化已经回了禅房,走到了她的身后。
智化看到了小青手里翻开的那本《南无》,就问:"怎么不是读那本《残月》,却偏要读起《南无》来了,你不是也想皈依我佛了吧?"
小青打了个惊闪,连忙将杂志递过去,羞涩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智化这才认真看到,小青读的是那篇《你为什么要信佛》,就淡淡笑了一下,轻轻说:"其实呢,佛是不会这么问世人的。"
小青又惊了一下,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智化。骤然间,她看到烛光里的智化真美!智化就端坐在小青的对面,咫尺之遥。一领绛紫色的尼姑长衫,端庄里显着华贵。智化的肤色并没有一般出家人的那种死灰,而是洋溢着青春的意气。她刚刚做完晚功课回来,脸上闪烁着幸福的毫光,便感觉是红艳艳的有玉一样的光彩。玉一般温润的光头上,似有细碎的汗珠,也在烛光里泛着熠熠的光芒。
小青就感觉,在她面前,端坐在烛光里的智化,就是一尊观音菩萨,或者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智化的话在她听来,就如同梵音一样,她从痴迷中被唤醒了,她就问智化:"这篇文章,你肯定也是读过的,你不觉得写得好吗?"
智化铺开一张黄表纸和一卷经,她准备抄写经了。却还回答小青说:"自然,那文章写的也是对的。只是呢,无论世人怀着怎样的心境来拜佛,譬如文章里写到的戚氏老妇,譬如那从香港回来的富豪,抑或是那位中年的母亲,老年的名人,他们礼拜我佛的那一刻,内心是赎罪的,是向善的。这就够了。或者有人来拜佛是为升官为发财,甚至有人是做了恶事求佛帮他逃脱惩罚。佛自然是帮不了他们的。可是呢,他们拜了佛,就得到了一点心理上的慰藉,或者说是某种心灵暗示,就能减轻一些他们内心的痛苦,纷扰,狂躁,至少能让他们暂时平静下来,这不是也很好吗?更或许还有可能,他们因为得了这一点慰藉,就改变了他们原本要作恶的心迹,也未可知。倘若真有这样的事,你说,好是不好呢?"
小青听呆了,小青看到的智化,年龄不会比自己大,但人家说出来的话,却是那样深刻,那样渊博,她开始崇拜智化了。
她由衷对智化说:"你说得太好了,比那文章里的话更好。"
智化说:"我佛慈悲,慈航普渡,一切众生,皆有佛缘,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何必问为什么呢?"
小青兴奋了,连声说:"对,不问,不问了!"
小青静下来,看见智化在认真抄写经文,就走过去。却看见案几上有一方木头的镇纸,那镇纸上竟然嵌着一枚碎玻璃碴。智化右手握毛笔抄写,左手中指就在那镇纸的碎玻璃碴上刺破,然后就蘸着中指血来抄写经文。
小青大惊,问:"你,是用自己的血抄写经文呀?"
智化说:"这部心经,才刚刚开始抄写。"
小青惊问:"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血抄写经文呢?是许了什么大愿吗?"
智化淡淡笑着摇了摇头,说:"我情愿。"
小青无法相信,试探着问智化:"你今年没有二十岁吧?"
智化还是那样笑着,却说:"你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出家,对吧?"
小青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是不是太没礼貌了?"
智化放下了手中的毛笔,说:"这没什么不礼貌的。我这么年轻就出家为尼,谁都想问一问为什么的。其实,没有为什么。也不是家里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也不是我自己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困厄。我其实一直很幸福,在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我们那座小县城里,我们家也是上等人家,父母都是较有地位的人。所以,我从小上的是我们县城当时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父母巴不得天天都把我打扮得花儿似的向人炫耀。那时候,我们同班有三个女孩,竟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都是同班的同学。我们那三家人便也因此走得很近。到了那年七月九号,我们在一起高考结束了!那时候是通过跟老师对答案来估计自己的高考成绩的,我们对了答案,都觉得考得还不错。几家人高兴,就约在一起要外出玩一下,放松一下。那天,我们就在逛风景逛累的时候,大家坐到一棵大枫树下歇凉,就碰到一个游方化缘的比丘尼,就是这庵里的印慈师父。你说巧不巧,我们碰到一起,所有的人都同时认出来,眼前的比丘尼,竟是当年我们读小学时的班主任!那时候,她也是刚从佛学院毕业,正在四方化缘,想要重建赎珠庵。"
小青不禁脱口惊叫起来:"这,是真的吗?"
智化说:"印慈师父出家,倒是有一点特别的故事。印慈师父俗家姓林,本名叫林慈安。慈安这个名字,却是姑姑为她取的。她小时候是姑姑抚养成人的。她的母亲是个苦命的乡下女子,十六岁嫁人,十七岁怀了第一个孩子,却为生下这个孩子而毁灭了自己的生命。那时候乡村远离医院,没有助产士,女人生孩子就是闯鬼门关,她的母亲没有闯过那道关,产后大出血,生下她就咽气了。姑姑就连夜把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抱进了她出家的庵堂。姑姑却是个很特别的人。姑姑很小要被送去给人当童养媳。我们现在真的很难想得出那时候的童养媳过的是一种怎样痛苦的生活。姑姑自然不肯去当童养媳,就躲进了附近的一座尼姑庵里。那时候,姑姑只有四岁半。后来,姑姑就当了尼姑,而且跟着老尼学习佛经,学到了很不错的文化知识。直到当年合作化,庙宇庵堂都被强行取缔,姑姑无处可去,人虽还了俗,却仍是住在原来的破庵里。小慈安自然也是跟着姑姑在尼姑庵里长大成人,后来却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就留在师范附小当老师。那时候,姑姑失去了尼姑的身份,但慈安却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姑姑一天也没有放弃追随佛祖。每到更深夜静时刻,姑姑就会躲在家里做功课,念佛经,抄经文,无论生产队的农活有多累,姑姑就从未间断过功课。直到重新开放庙宇庵堂,姑姑就做回了尼姑。"
小青听痴了,沉闷说:"慈安不当老师却也出家,是听了姑姑的召唤么?"
智化说:"不是。"
小青说:"对,我说错了,应该是佛的召唤。"
智化摇摇头:"没有佛缘,什么召唤也不行。"
小青顿有所悟,自语着说:"所以,枫树下突然遇到印慈师父,也是佛缘。"
智化说:"那年,高考的录取通知也来了,是华中师院外语系,但我还可以上南京佛学院。我选择了南京佛学院。毕业后,就一直跟着印慈师父。"
小青听呆了,怔怔的望着那支快要燃烬的白蜡烛,竟说:"智化师父,我,可以不叫你师父吗?"
智化微笑点头。
小青紧接着问:"我从此以后只叫你智化姐姐,行吗?"
智化愣了一下。
小青说:"智化姐,我可以帮你抄写经文吗?我也抄血经!"
智化说:"小青,这件事不要急,今夜蜡烛也烧烬了,我们该睡一会儿了。"
(本章完)
读之阁,读之阁精彩!
(www.duzhig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