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汴梁城,兮郡王府。
凌乱的书案,满地的公文纸片,一个赵元兮最喜欢的翠绿和田璧玉笔洗都被扫落在地,大头朝下,摔得四分五裂。
“废物,废物,都是群废物!”
而在公案后面的赵元兮此时余怒未消,仍在愤怒的叉腰咆哮着。
不是他最近火气太大,见到什么东西都想砸,见到什么东西都想骂。
而是,最近传来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实在是令人太生气了!
有个隐仙镇周家造反谋逆的家臣已经很让他很头疼了,让他在朝廷上颜面尽失。
现在瓜州市舶司这里,他的另外一个得力家臣,竟然也出了乱子!
六弟赵元兮竟然查出这货徇私枉法,勾结番邦商人荼毒大宋子民的事情,这,这还了得?
而且这还不算,竟然在那市舶司的家里,查出了大量的金银,二百多万两呢!
二百万两,都快赶上大宋一整年的国库收入了!
也怪不得年年海关收入全无,还得朝廷倒贴银子给他们!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市舶司官员有多贪,又多无耻,才能做出这种大损大宋利益的事情!
而且这事儿还偏偏被老六发现了,这——
赵元兮想到这里,就气闷的不得不闭上眼睛,想起那年父皇嘉和皇帝刚刚登基,他也刚当时兮郡王,正是百废待兴,让他大展宏图的好时候。
那个市舶司官员大老远的跑到京都来述职,就递了贴子到他门下,诚惶诚恐,又敬献了无数价值连城的好东西,敬表忠心的样子。<>此后,也是年年有一笔不菲的冰敬献上。
他就天真的以为这个市舶司官吏是诚心投靠他的,就网开一面,在父皇面前保举说情,让他继续在原任任职,还屡次为他说好话。
却不想,这人竟然这样无耻!
出了这种事情,这让他如何向父皇交代?
难道是说,这是他的眼光有问题,看不准人?
可是,一次看不准,还次次都能看走眼了吗?
赵元兮的眼前,就接连飘过那个周家的家臣,又飘过那个市舶司官员猥琐讨好的面容。
忽而,又飘过六弟赵元浩那英武俊逸,又带着点意味深长盯着他看的笑容——还是因为,六弟赵元兮,是故意为之?
“启禀兮郡王,其实这事,也未必不是个机会——”
却是这个时候,见赵元兮阴郁的表情暂时安静了下来,似乎不那么暴怒了。在下面一直侍立伺候的一个长眉谋臣,忙上前拱手建议到。
“嗯?说——”
听得那谋臣这么说,赵元兮就动了下眉头,也没睁眼,就吩咐到。
他现在心情正烦闷着呢,若是这谋臣能出个好主意,让他反败为胜,在父皇那里得脸,他也不介意听听他们的话。
不过,至于这些谋臣能不能出个好主意,他现在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他手下的人一个两个的都是那样的蠢钝,让他对他所有的家臣智商都产生了怀疑。
好吧,接连几件事情,都让赵元兮对自己的识人之能有了巨大的疑虑。<>
“回兮郡王话,此事未必不是一个契机。一个小小的瓜州市舶司都能抄出这么些银子,可见海关税收利润之多。要是我们把朝廷几个口岸的市舶司都好好查一下,那——”
可是,这谋臣不这么说还好,这么一说,赵元兮的眼睛蹭的一下就睁开了,顿时一道冰冷寒光就射在了这个谋臣身上,恨不得把他给扎成筛子。
这个谋臣说的什么意思?
他手下出了一个贪污百万银两的瓜州市舶司的贪官还不够丢人吗?
竟然还叫他去查抄他手下其他的海关官员的家?
若是没查出什么还好,若是也跟这瓜州市舶司官员一样查出那么多脏银和不法行为,那他这个兮郡王又能讨得了什么好?
或者说,他兮郡王手下专门出贪官?
他在朝廷上还要不要脸,要不要脸啦?!
“不,不,不,卑职是说,不如趁此机会整顿一下各处海关港口的吏治和税收,能为朝廷弄到不少银两不说,还能牢牢掌控地方。必定会力揽狂澜,让万岁爷看到您的诚意和治国能力的——”
赵元兮眼中的寒光,就把这谋士吓得浑身一抖,顿时身上的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连忙躬身解释着他出这个主意的初衷。
听了这个主意,又想了良久,赵元兮眼中的寒芒才一闪而逝。
“嗯,你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吧!”
他已经考虑过了,其实谋臣的提议也是很好的。
至少现在这种情况下,事关六弟赵元兮,他就是再捂着压着的也瞒不过父皇和母后,倒不如,坦然一点儿,索性把这些海关的事情整顿一下。<>
说不定,还真能弄到一大笔的资金,又能巩固一下他在海关的掌控权呢!
赵元兮也是个枭雄式的人物,说做就做,很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多久,一份厚厚的详细提案就很快到了嘉和皇帝的面前。
嘉和皇帝就仔细看了看赵元兮的意见,不由赞赏的捋了捋他长到胸口的美髯。
他原本以为老四接连受到了这样的挫折,会藏着掖着,或者消沉愤怒一段时间呢,没想到这么快就振作起来,还能想出如此对朝廷有益的对策来。
这么看来,那些朝臣议论的什么老四识人不清,包藏祸心的说法,根本不攻自破!
知错能改,又能事事为朝廷着想,老四,还真是储君不错的好苗子。
至少,比当年他年轻的时候,心宽多了,也办事稳妥多了!
便立时就准了赵元兮的提案,并让他放手去做。
当然,这边老六赵元浩的建议(其实这里是乐儿给提的意见)他也没有忽视,也适当采纳了一些。
比如说,在瓜州入海口这里,严格了条文规定,不许藩国商人开设赌场,放印子钱等等。
可以允许藩国商人上岸定居,却不许他们买卖华夏国子民作为奴婢,并且不许他们把华夏国子民当奴隶带出大宋去。
还要求他们入了大宋的国土,就得守大宋的规矩,入乡随俗。
不仅穿衣,说话,报税的书写,以及生活习惯和宗教习俗,都得跟大宋人一致。
还有一条必须执行,且没有任何缓冲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