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夏 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

    转

    长城精神和龙图腾

    我们的精神何在?

    在论坛上看了很多关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所得颇多啊,心里也有一种深深的伤痛感……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居多的国家,整个历史进程也是以汉族为主导的。中华文明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汉民族的文化。中华古代文明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偏偏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从世界文明的颠峰跌落了下来,摔得很重……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史中,有两次半的亡国史,此处的亡国是指汉族在中原建立的国家政权被外族入侵而灭,第一次是元朝建立(宋朝灭亡,汉族沦为下等的贱民),第二次是满清王朝的建立(明朝灭亡,汉族沦为亡国奴,不过满清统治者的统治手段要比蒙元高明,但这并不能改变满清对中原以及整个中国的统治是一种殖民统治的事实,血腥!)那半次就是西晋的灭亡以及随后的南北朝时期。

    历史已经化作无数的典籍和记忆,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穷无尽————一个曾经那么出色而先进的民族,缘何今日如此地落伍于其他先进的民族(以前的他们只是一群蛮夷!)?

    中国落后的历史并不长,一直到清朝之前的明朝,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一样,中国都是整个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裕的泱泱大国,我们也不闭塞,大航海的时代勿庸置疑是我们开创的。明末,中国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几乎是同步的,按此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很快也会迎来资产阶级大革命,然后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我们的文化会继续传承下去,强国的地位会更加稳固,依靠强大的国力开疆括土,中华的国威和文化会在更大范围传播开去,哪会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进程恰恰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在这时,一个强大的外族入侵了中原,忙于窝里斗的汉民族很快被其收买的叛徒各个击破,此时的汉民族也不似历史上的那个强悍的西汉王朝时期的汉民族那样奋起抵抗,居然接受了当亡国奴的现实。从此满清王朝开始了在中原260年的统治,这种统治是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地压制和摧毁,例子太多了,不一一累述了,至此,华夏文明发展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停滞不前的时期,而此时的世界却正在进行着翻天复地的大变革,人类开始从古代史进入了近代史,我们正是在这个时期落后了西方整整100多年!!

    此处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

    熟悉军事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时,明朝大将袁崇焕抗击八旗铁骑时就开始大量地使用火器,在著名的宁远大捷及以后多次的战役中,明军对清军形成了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清军用装备弓箭长矛的骑兵冲击明军配备有密集远程火器的坚固城墙防线,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清军几乎无法伤到明军一兵一卒,而明军依靠远程火力大量杀伤清军有生力量----这是众多军事将领梦寐以求的不对称打击。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汉民族的火yao技术发展到明朝,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军事领域使用并发挥威力了。而那些在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包括女真族)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具备和明朝抗衡的能力。

    而在200年后,当英法联军入侵时,那相同的一幕居然又出现了,英法联军在野外用火炮和步枪兵构筑了坚固的阵地,当“英勇”的八旗骑兵无畏地向英法军阵地冲击时,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骑兵都成了活靶子……(电影《火烧圆明园》有这样的镜头,震撼人心)此后的每次战争,西方的侵略军总能击败数倍于己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清军,中国人对西方的恐惧和敬畏心理从这时开始越来越严重,而西方依靠对中国一次次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对中国的蔑视和自我的优越感也是与日俱增,从此我们被戴上了屈辱的帽子整整109年!!!

    从这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汉族的军队就能像英法联军一样对清军形成绝对优势了,要不是农民起义,要不是吴三桂,要不是三藩,满清充其量只能是明朝的一个边患,绝无入主中原的可能。若没有满清对汉民族文化科技的长达两百多年的压制摧残,使得中华文明停滞甚至倒退了两百多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以后的战场上和任何外族侵略军进行对等的决战,而结果也肯定是胜利!!(相比较而言,满清颇以为自豪的八旗铁骑,在两百年前和两百年后,居然还在用相同的战术作战,所遭遇的结局也是何其相似,可见满清的不思进取到了什么程度!)

    汉民族是个极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在任何领域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这是我们伟大之处,这也是我们的精神所在!但明末清初的那幕悲剧恰恰也是我们伟大的先人们埋下的祸根所致,汉族传统文化中,自古认为:华夷不相容。明朝没有唐朝的那种气魄,没有广泛地接纳四周的少数民族,这使得四周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只能兵戎相见,最终导致了民族间没有那种宽容的态度,而只有狭隘的敌视和仇杀!那场明末清初的战争以及随后的满清的统治,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历史代价--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几乎脱节和消亡。

    中国要强大,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必须让中华传统的文化延续下来,继承其内在深厚的底蕴和特质,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才能重新挺起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有着民族自豪感的民族,才能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尊重,犹如个人的自信一样。

    我们的精神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而我们现在太忽略这些了,看看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来自欧美、日韩的文化产品的全方位的冲击,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太少了,我并不排斥这些外来的,可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太少了点吧,正常的局面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主导,丰富的外来文化是有益的补充,让我们自身的文化发展可以借鉴、吸取新的的成分。西方和日韩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有大量的关于本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虽然日韩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相比幼稚的如小儿科一般),这使得他们的年轻一代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日韩的出国留学生会回国;而中国的留学生多数会留在国外,很多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一种不满和失望(李敖在北大演讲所讲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那种“逃亡派”)。

    时下,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实在缺乏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因为我们的根基太少了,太脆弱了。中国80、90年代出生的一代,鲜有熟知自己历史的,更多的关注来自于西方日韩的潮流,并以了解他国的详情而沾沾自喜,对自己国家的了解却只有偏见和不满,他们的最大理想就是出国镀金然后定居国外(想起西点军校一句校训:“不管她有什么错,她总是我的祖国!“这是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基础上的绝对忠诚)这样的下一代,是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承担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责任。

    一个国家要强盛起来,是不可能依靠某一代或几代人就可以达到的,要长盛不衰,更加需要有优秀的后备力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让我们所有的人,包括年轻的一代,从内心里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充满着赞美和骄傲的感情,以自己是本民族一员而自豪,只有这样,在他们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就会显示出无尽的创造力和干劲,忠实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魏晋:人性自由

    那是个忧郁而又放纵的时代,是个激情与理性共存的世纪。

    既有慨以当歌,旷达人世;也有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即便陶陶其乐归隐南山下,也要携朋唤友,不醉不归。性灵之美,大抵不过如此吧。

    梦回魏晋的时候,想纵歌,欲狂放,自由的极限在魏晋的时空里,被幻梦渐渐地放大。

    人性的光辉从没有在我们这个文明中达到过那样的境界。汉族精神在那一刻达到了自己自由奔放的极至,感叹后世人的繁琐、谨小慎微之余,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渐渐地的浅塞了我的胸膛。许是因为我们失落了自己。其实何必仙羡西方人性自由精神,只要重归魏晋。

    那个宽衣大袖的时代里,包容了多少对后世迷途者的期盼和等待。一千五百年,岁月如钩,可以划断汉族衣冠,却磨不平心灵中弥远的圣迹。

    汉末离乱,国家衰弱,门阀士族代之而起,庄园经济兴起于魏晋。导致了士族对个性自由广泛的追求。也不得不对乱世的人的价值加以思考,及至先古时期人道主义的复苏,产生了对普世自由的追求。

    其中玄学之风应之而起,浪漫主义的魏晋人纵酒嬉游,或庄子梦间,蝴蝶翩翩,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在乱世视人命为草芥中,追寻个人生命的价值。其意亦艰,其心亦苦。心性放达间谁说不是达到了无奈和孤愤的极至。人性至上的精神终魏晋一代,第一次系统的成为中华文明中思想的核心。弹着《广陵散》的嵇康是以音乐完成了他对死亡的蔑视,其中人性的从容,对性灵的珍视,在曲散而失的断头台上显示出的骄傲,足以为万世景仰。而在生命的自由和权位的的选择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洒脱,亦足以让我们汗颜。先贤们用行动教会我们,自由是美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魏晋一代,风物亦是无限,汉族衣风之美,历代难出其右,宽衣缚带,举止悠容,着衣的开放自由甚至为后世所讥。俊美人物如潘安者“善为哀谏之文”,妇女也仍公然爱其之美,并非有如后代,性灵所受礼教桎梏,藏匿于心而莫能显于外。

    而魏晋的自由始终要消失,专制的中国是我们汉族的悲哀,也是自由的不幸,洋洋千年,历经专制者们挫自由之骨,扬自由之灰,自由的精神在中国的大地几乎葬于不复生之地。

    古贤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而君子者不知避人心之峰镝,自由当随君子存而在,亡而失,实为自由精神的不幸。凡此种种,以今日之汉族精神,必当以自由为普世之精神,以完成魏晋先贤不能让其传流万代的遗憾。

    找回汉族精神(魏晋篇(三)祖逖)

    魏晋:祖逖英雄主义

    晋承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北国破碎,百姓受离乱之苦,教化为夷狄所弃。中原既为不中,正统又何安存?

    祖逖者百十人成行,吁琅琊王司马睿者兴复中华,然王者无意北归,不过委其虚职,资以千人粮绢。而祖逖举义者何避艰险?竟率百十汉军以赴国难。于是此南渡者衣冠,北进者祖逖君也,及至北渡江中,愤而击揖,不灭胡虏誓不舟还。行者无不涕泪,以生取义,当其时也。

    江北坞堡遍地,人人自危,志不复国,但求以自保。祖逖者振臂以呼,大义昭然,群起而以回应,遂集二千之士,枕戈待旦以出淮阴,先胜于陈川,再战于蓬陂,其勇致敌于死地,其智疲敌而奔命。中原之复有望矣。中原父老之情寄于祖逖,溢于言表,但待南来之师,复我中华汉国。殷殷之情,可恸天地。

    不料晋乱非以胡族悍而以汉国无圣君。东晋既立,建康为都,竟无北志,但求安逸。元帝者取祖逖之权印,竟挟帝王一已私利,夺苍生恢复国家之意,何其痛矣。

    时不久,其友刘琨,幽州死于晋臣王敦,且晋乱政以权争,权贵上下莫视外侮,但争利权,悲忧祖逖,复国之志既以无望,生又何异以死矣。祖逖终以病去,士子若丧考妣,百姓为之立祠。使其志不绝于天地之间绵绵矣。

    祖逖者,摧峰于正锐,挽狂澜于既倒,为众人所不能是为英雄也。

    祖逖之精神亦为我汉族英雄主义是也。以此当召后人,不以已之艰难荣辱,是非曲折,凡国难当以身赴,无以为避矣。

    汉:苏武-汉家气节

    慷慨就义易,忍辱负重难。然而有一种人在等待中坚持着信仰,且被所信仰的人们所遗忘又当是什么滋味?

    千年的时光,大漠仍然是风沙的世界,北海仍然荒凉,此地已然是异国的土地,我们无法以主人的姿态站在先人流过血和泪的土地上,我无言,只能对以沉默。

    我们无从身同感受北海盐湿的风寒,只是凭着传载了千年的记忆去追索那个骄傲而又不屈的年代,为祖先们的执着流下满是惭愧的泪水。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苏武牧羊词》是这样吟诵着那个在千难万苦中仍不放弃信仰和忠诚的汉家孤子。南望故国十九个年头,苏武根本就没有打算能够活着归到汉地的,也不在乎是不是有人挂记着自己,所做的就是面对自己的信仰,手持的汉旌节可以磨断所有旌穗,心里的汉国威仪是不能受到半点侮辱的,虽然作了人家的俘虏,却是死也不能放弃汉家的铁骨。

    十九年了,岁月如水,水势常变,老了故人,去了家亲,万物可变,百事可变,皇帝可以不同,妇女可以改嫁,然而汉家节义当于生死相随,与日月同辉,苏武心中的汉家精神不可弃。

    十九年了,朝廷于千里之外也不曾想到在苦寒之地有着这样一位忍辱负节,百死不折的汉家英雄,如果按照当现今社会一些的议论,象范文程吴三桂之流都有着不得不投降的理由的话,苏武足有理由投降几千次了。这也许就是明季可以灭亡,而汉朔却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吧。

    然而,十九年的岁月不会白过,汉武帝时出使的苏武等到汉昭帝的使节来的时候,虽然是白发苍苍,四十岁的出使的使节终于在五十九岁那年慨然归汉。回到长安的日子,汉家的人民载道相迎,苏武那被北风寒冽过肃然的面孔上也忍不住老泪纵横,丝丝的白发记载的是对汉家的点滴的忠诚;蜕光了穗子的旌节,在十九年的岁月中,光光的旌杆上始终悬挂着是那颗赤诚无我的汉心。而流下更多的泪水的是那天长安的人们,那天的泪水将化作丹青永远记载下什么叫汉家的忠诚,给后代树立了个永远不能背叛汉家的理由;那天的泪水也将化作每个汉族人心里应有的那份对汉族的热爱。……

    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敌数万,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然而一位负节出使的使臣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忍辱负节死而不屈的精神,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汉家民族英雄。苏武的汉族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在教诲着我们后世的人,个人不论处于什么境地,什么艰难都不能成为背负家国的理由。

    语至此,当歌苏武牧羊词以为结尾:

    附: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野幕夜孤眠。心存汉社稷梦想旧家山,历尽难中难,节落尽未还。兀坐绝寒,时听胡茄耳声痛酸。

    群雁却南飞,家书欲寄谁。白发娘倚柴扉,紅妆守空帏,三更徒入梦,未卜安与危,心酸百念灰,大節仍不少亏。羝羊未乳,不道终得生随汉使归。

    找回大汉精神(汉篇(四)班超)

    汉:班超—汉族冒险进取精神

    西班牙的英雄佩德罗率领一小队骑兵征服了南美,英国用一支小小的军队征服了印度。我们感叹于被征服民族的不幸,又为征服者的冒险进取的精神所折服。

    汉族人也许屡屡被异族入侵,先后又被蒙古和满洲所征服。这样的日子久了,都快要遗忘自己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品质了,而我们的精神才是东亚的冒险进取精神的源泉所在。

    我们的先人足迹遍于大漠南北,一队几十人的汉军就曾经征服一个国家,英雄的业迹,我们应当缅怀。在这些人当中,班超是最杰出的代表。

    班超字仲升,其父为东汉著名学者班彪,其兄为《汉书》的作者班固。公元50年(东汉建武二十六年),班超继承父志为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汉书》。然而,班超素有大志,不能安于笔案工作,其时,每每听到匈奴入侵,班超便愤怒不能自已,言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赛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果然,班超实现抱负的机会来了。公元73年,班超毅然投笔从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并立下了赫赫战功。时不久,班超又任汉使出行西域。同行者不过三十六人。

    他们先至西域鄯善国,其王三心二意,既事匈奴,又惧汉朝威武。匈奴使节竟和汉使同在其国。班超知道形势危急,便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率随从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为势所逼,于是归附了汉朝。既收鄯善国,又征服于阗国。班超于此,决意收服西域,还是那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孤军直遏疏勒国都,深入虎穴生擒疏勒王,一举安定了疏勒国,打通了丝路南道。

    公元74年底,匈奴进攻汉军,汉西域都护偕2000汉军全数阵亡。

    班超者真英雄也,孤立无援,匈奴发兵攻疏勒国都,班超率领少数汉军守城数年,(想想近代的中国军队,汗颜)汉军形势虽危,但只有死者并无降者,终以退敌。

    公元76年,汉廷诏谕班超回国,弃守西域。班超毅然孤军留在西域,首先平定了疏勒贵族叛乱。再以疏勒军队为主力北征姑墨国,大胜而归。稍后几年,疏勒国都尉番辰发动军事叛乱,班超平定之。乘势而行,班超又领汉军击破莎车国。

    公元90年,大月氏7万大军东越葱岭兵临西域。班超又以少胜多,迫使大月氏军队投降。

    公元91年,班超统一西域全境

    此功此业,足以为我等万世景仰。有班超立我大汉雄威,谁敢言汉族不能冒险进取,三十六人而灭数国,亘古未有,其业可证我汉族血脉勇武进取,此精神不可不传于世,故立班超为我汉族冒险进取之魂魄。以文记之。

    (汉篇(一)蔡文姬)

    汉:蔡文姬-汉族的凝聚精神

    在一个变乱的时代里,当生命如烛火般摇曳,如叶舟浮泛于洪波之上的时候,个人的命运常常是沉浮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间。当我们回首到东汉末年那个民族间互相杀戮的时代里,除了感觉到帝王英雄们在鲜血和泪水染成的历史舞台上的喜怒哀乐之外,也不要忘记了普通人的生命所担负的不能承受的重负。因此,我将要为这样一个人物写出她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她的执着,汉族英雄们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而她的精神正是汉族平民精神的汇集。也正是有了她这样的汉族精神,我们的民族在无数次屈辱的倒下之后,又骄傲的重生。她,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文姬是她的字,她出生于一个大儒的家庭,父亲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本来这样的环境等待蔡文姬的是无忧的生活,更何况最初的婚姻中,她嫁给了作为河东世族的卫姓家族,她的丈夫卫仲道也是个才学出众的士子。幸福的生活本来就是相同的,衣食无虑,相夫教子的生活应当为所有时代的女孩子们所羡慕。然而也许是天妒良缘吧,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为咯血患病而死去了,蔡文姬也于随后不久带着丧夫的痛苦凄然离开了卫家。

    或者这对青春年少的蔡文姬来说只是人生上的一次挫折,时间仍然可以磨灭此类的痛楚。

    然而,汉民族的悲惨的命运将要变成她的命运,她将以自己柔弱的臂膀去担负起分散到每个人身上的具体的民族悲剧。

    腐朽的统治带来的黄巾起义导致辞了豪强地方势力的扩大,东汉国家的政权的动乱,就要把蔡文姬和整个汉民族带入另一个时代。

    董卓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把持朝政后,为了笼络作为名士的蔡邕,封他为中郎将,后来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又被吕布所杀,蔡邕也因此被连累治了死罪。军阀混战的时期开始了,边关各个胡族的军队也趁机频频入侵中原,抢掠人口,而蔡文姬不幸在失去夫君和父亲之后,沦入了敌手。一个少女在家破的苦闷中,被国破的命运带上了远去大漠的险途。这年她二十三岁。

    此一去其实生死难料,但是做为小儿女的蔡文姬除了顺应命运的大势而动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她饱尝了流离于外族生活的痛苦,以她的才貌被嫁给了匈奴左贤王,也为匈奴王生下了二个儿子。


    有十二年了,匈奴的日子苦闷而又无奈。南方的故国,战乱峰火虽然看不见,但是心里隐隐的痛又岂是时光所能平淡。

    十二年了,终于等来了汉家的旌节,蔡邕的学生曹操已经贵为汉朝宰相,他派人出使匈奴要把她赎回来。但是作为汉家女的蔡文姬,既难忘自己的故国家园,归国的欢畅下又难掩对儿子们的慻顾之情,柔肠寸断时忍不住泪如雨下,往事离乱,十二年的经历不能风消云散,真性情的汉家女儿蔡文姬为此留下了催人泪下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作为感情的寄托和归宿。唐代人有诗云:“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也算是对此凄凉的精确写照吧。

    归汉的蔡文姬是伟大的。在流离与等待之后,在屈辱和悲愤中坚韧的活了下来,在亲情的割舍间选择了归国的执着。这也是汉族虽然几经亡族,而终于亡而不灭的精神源泉所归。每当国家破碎,普通的汉族人不能反抗的时候,也总是在默默的等待着,在暴虐的统治下坚持着不放弃对自己民族的信仰。所以无论艰险阻碍,汉族人始终坚持不放弃对本民族的热爱和期盼的精神是为民族凝聚的精神,也是为汉族精神。

    附:

    蔡文姬《悲愤诗》《胡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

    汉季失权时,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详。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不顾邈冥冥,肝脾为腐烂。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囤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终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缴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mo,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着皆嘘欷,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从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吒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历。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胡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shi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分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杏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陈,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mian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星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国。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营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据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人类历史该有六百万年以上了吧,暴露羞处、蹦跳于树上、不穿衣服的时间有五百多万年,发明文字只是一万年以来,其中的故事想必不少。但哪一个世纪百年都没有二十世纪----1900~~1999这样令人惊诧。我们能生活在这个世纪之中和之后,得以领略其戏剧般的过程,真是幸运。

    让我们看一下那些可惊诧的地方:

    1,此前从未有过的世界大战,竟然集中地爆发了两次,战场遍及全球,牵动近百个国家和二十亿以上的人口,死伤约二亿。钢铁坦克洪流滚滚,喀秋莎炮群焰吞天地,蚊子轰炸密密麻麻,航空母舰接连沉没。

    2,战争结尾竟然发明了核武器,炸翻了小jp,并使得随后的世界大战再也打不起来,因为再打就要毁灭地球了。七十年代的苏联核武库足以毁灭地球26次。

    3,两次大战几乎耗尽人类财富,但人类的新创造却马上又填平了损失,并远远超出----

    4,阿波罗飞船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散步。

    5,玄妙的相对论被提出,我们得以窥视宇宙深处的奥秘。

    6,生命基因被破解,克隆生物快等于上帝造物了。

    7,计算机将全世界连成了一个局域网,世纪初的全球战场现在只等于一个共享文件夹。

    8,二十世纪之前的两千年里始终占全球gdp的30以上的千年帝国----中华,在二十世纪初竟然霸气耗尽,形同乞丐,还差点被小jp灭了国。殊不料死里求生奋战过关,过关后立即在1951--1953年以千疮百孔之躯神速击退新霸主美利坚和17国联军于朝鲜半岛,笑傲环宇。至二十世纪末更是导弹指天,经济飞升,盛唐冉冉重现,小日惶惶不可终日。中华以千年霸主之底气,竟然极衰和复兴于同一个百年之中,也是二十世纪一大奇闻,别国历史都没有这么大的戏剧性和重要性。

    接下来专看中华,亦多有自身的可惊诧之处。

    1,一场可惜的败局。

    二十世纪之前的1894年,中国的整体国力包括武备不仅仍然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远强于jp,也因此仍然保持着惯有的对于jp的轻视。这种轻视导致jp在甲午海战中达成了处心积虑的偷袭成功,但是jp不仅在战前就战战兢兢,而且一役取胜后也耗尽国力,实无继续进攻、吞并中国的潜力。中国如果调动全国、继续作战则战争的潜力仍非常巨大,超过jp十数倍。可惜统治中国的是异族满清政府,一场海战下来就吓破了胆,绝不想把这场战争打下去,而决定出卖汉族的国土和汉族的血汗财富,于是提前终止了这场尚未打完的全盘战争。满清割了汉族的地,赔了汉族的款。那赔款是个天价,中国从此走向贫穷,jp则几年内就获得了相当于原来200多年的gdp,中国与jp的国力对比来了个翻天覆地。回头想想,与其赔穷还不如打穷,至少钱不会流到jp腰包里。jp如果想并吞中国,当时的兵力和财力都远远不够,而中国以湘军为主的新式军队其精神和实力都很强(不久前还收复新疆逼退沙俄),民众中所蕴藏的战争潜力也堪称雄厚。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被满清出卖了,为什么会出卖?原因很简单,早先的清帝顺治就曾说过,满人一旦失利,那么放弃中原、退回东北就是了,没有损失可谈(为此,满清二百多年里一直不许汉人踏入东北半步)。中原本来就是汉人的江山,满人能占则占,不能占则拉倒不管。此次甲午海战,满清政府当然还是这么想。它宁愿与jp、西洋分享中国,宁愿汉人掏腰包赔偿jp,也不愿发动由汉人组成的湘军,更不愿发动四万万的汉人,因为湘军在此前已经威胁到了满清的异族特权,而四万万汉人的发动更会是满清统治者的噩梦。对于满清政府来说,提前终止这场全盘战争才是维护它本族利益的上策,它将与列强分享汉族的中国,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与友邦,勿与家奴”。

    260年前,满清自己就是入侵中华的另一个“jp”,扬州十日杀人83万,是jp南京大屠杀的3倍,在四川屠杀数百上千万,杀到没人了所以搞“湖广填四川”。它到最后视汉族也不是自己人,不是一条心。有什么奇怪吗?一条心才奇怪,绝不可能的。

    苦难的中国,苦难的汉族,那个原本文明、原本富裕的汉族,面对一场仅仅首战失利的战争,赋着自己仍然雄厚的实力,却提前终战了----被异族满清出卖了。

    我们应该这样看待甲午战争的结局:中国和汉族被两个敌人所害----旧敌人满清,新敌人jp。

    我们再不要停留在以前的错觉:以满清政府为代表的中国和汉族,被jp“全面”“击败”了。

    jp在此前的千年历史上从未赢过中国,被唐朝刮过一耳,被明朝痛打一顿,丰臣秀吉气死。他也是个偷袭者,一个首战偷袭得胜最后血本无归者。

    明朝因为内乱,李自成逼杀崇祯皇帝,于是全国陷入群龙无首的崩溃局面,各个新皇帝纷争内战,同时最精锐的数十万吴三桂边防军----比满八旗更强大的军队集体叛国,从东北打到缅甸,穷凶极恶的“战功”超过满八旗十数倍,满八旗(总数只有7万人)跟在这支汉奸军队的后面检战利品,被汉奸军队捧上了政权宝座,于是中国沦亡。吴三桂这番作为其实只是下一步自己称帝的一个步骤,开始不过是觉得刚当上明朝反臣,称帝暂时还名不正言不顺,需待时日。如果不是吴三桂,7万满八旗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辽阔中原的阵仗消耗,人丁不够去死的,拿不下中国。

    可见后来在甲午海战后与jp共同分享危害中国的那个满清,便宜了jp的那个满清,早先和jp一样是个检了便宜的角色。

    因此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急剧衰落,并不能说是中国被jp“击败”,如同260年前也是被害于有皇帝野心的汉奸吴三桂,而不是被规模小小的满八旗“击败”。

    jp从未“击败”中国,中国再不要容忍jp吹历史的大牛,更不要带上子虚乌有的“历史”自卑。我们一直都蒙在甲午战争“战败”的错觉里,我们的错觉是jp的又一个便宜,精神便宜。

    岂止不要那子虚乌有的自卑,甚至有真正的光荣在后头。

    如下。

    2,光耀千秋的抗日战争

    时至1937年,中国因为长期被列强搜刮、内部战乱而积贫积弱,国力降到了自身历史上的最低点,而jp正好相反,吸中国血、发自己财达到了自身历史上的最强点,甚至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此时的中日力量对比在1:10以上,古代中国的西汉比匈奴、东晋比五胡、宋比金元、明比后金等几个危机时期则绝不是这样的比分,因此可以说jp颠覆中国自信满满。

    1937年jp拥有人口1亿,可动员兵役1000万,飞机2700架,汽车9500辆,坦克2000辆,火炮16000门,军舰190万吨含航空母舰6艘,同期中国拥有人口4亿,人口教育质量、兵役训练质量低,作战飞机100架以下,汽车千辆不到,坦克几乎没有,火炮千门左右,军舰6万吨。

    东北三省、华北一部、台湾、朝鲜均被jp占领,jp的实际控制地域并不比中方小多少,他早已登上大陆而且经营巩固,尽是战略要地,东北更能给他提供深厚的工农业支持。他早已不是那几个小岛,他从大陆上的占领区出发对中方有顺势直下的冲击势态,再加上他的庞大物力,几乎成了泰山压顶。

    至此可以说,这不是条件公平的较量,可以比喻成一盘让了两车两马两炮或者围棋6子的让子棋,这个比喻绝不是开玩笑。

    7月7日惨烈悲壮的历史开演了。

    中国能依靠的是什么呢?只有不惜流血、牺牲一切的英雄精神和深谋远虑、巧妙制敌的历史智慧。

    结果到1939年,这场战争就已经打成了僵局,双方胶着拉锯,jp再也不能前进半步。直到1942年jp处于对美作战的需要希望加快解决中国战场,再度猛攻却先后三次惨败于长沙。再直到1945年投降。

    这就是让子棋的结局,局终时中国即使没有大胜,却真真切切地没有战败。

    这是谁的耻辱?是jp的还是中国的?

    炎黄的子孙、大汉的子民们应该仰天长笑。

    日美作战期间,中国从美国获得的援助从真正意义上说只是开始于1944年,而且数量很少,更是只及欧洲、苏联所获得的3还不到。另一方面八年的作战揪住几百万日军,其实也给与了太平洋美军以巨大的配合,中美的帮助是双向的。

    这场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光耀千秋,荣誉彪炳,中国以绝对的劣势与优势之敌打成平手,主要依靠着自身的力量,是对敌手的最大讽刺----钢固然多,智依然少,人与牛战,牛进化慢。

    中日之间也有过一次公平的较量,就是明朝援救朝鲜的那一次,结果是30万明军全歼20万侵朝日军。当时是jp国内统一后的巅峰期之一,同时是中国国力的中等时期。

    至今仍然奇怪的是广大中国人普遍以为二十世纪的中日战争令自己颜面无光,同时jp人纷纷做出胜者的姿态,做秀地表示想再来一次,这种做秀又使得中国人更愤懑。

    不要愤懑,要自豪,要蔑视那个连让子棋也赢不了的下手。做秀不过是做秀而已,做秀者的心里充满自卑,每次做完秀回到家里都会拿脑袋撞墙。

    真正智勇双全、强悍善战的是中国军人,而不是jp武士。

    论强悍,中国人在劣势装备下的奋勇流血、殉城殉国是莫大的光荣,黄埔青年军官在1937年左右就殉国1万名,8年牺牲高级将官200多名,淞沪会战中一个师一个师的中华男儿前赴后继熔化到钢铁火海,义无反顾,藤县战斗王铭章将军以下2000人以步枪对坦克成功堵住日军5000人的逃路,全部战死,这些还只是八年战争的一角。八年中全国97的县城都遭受轰炸,重庆被密集轰炸了5年,日日不免,但重庆废墟里传出的永远是激昂倔强的声音,那种坚定不移的声音。

    轮智慧,卢沟桥战事初启时,jp有从华北平原直下武汉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的趋势,中国军队和军工、经济重心有可能被包围在东部。此时国民政府深思熟虑主动发起了淞沪会战,将大部分日军调动到上海战场,从此日军的南北攻势被扭转为由西向东、丘陵纵横的艰难推进,中国则取得时间将军工、经济转移到西南,奠定了战争不败的基础。于中国而言,这是千秋手笔,于jp而言,则是千秋笑柄。

    jp不必再做秀,如果真要再来一次,当然又是条件公平的一次对决了。

    愚蠢者不会是偶然愚蠢一次,让子局赢不了平手局只会悲惨。

    jp从来是中国之下的失败者。中国人,要自豪!

    大jia看一看历史就会发现,世界上出现过很多强大的帝国,但只是光辉一时!只有我们的中华帝国才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都是这个星球上最强盛的国家,我们本是最骄傲的民族,只是到了近代才变了,我们在文化上根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文化优越性,我们只要找回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傲立于世界!

    ;



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  
相关:  日月重光  天铮    天降鬼才  战神狂飙  红色莫斯科  钢铁蒸汽与火焰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诸夏找回大汉的精神和魂魄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38s 2.3653MB

搜"诸夏"
360搜"诸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