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最快的小说网,无弹窗!
寒时要下山。他们被撵来破庙,缺东少西的。但正好赶上秋收,佃户忙,抽不出人来。现在秋收完事了,寒时要去佃户那里,收取粮食,召集人手,把破庙收拾出来,好过冬。这些琐事,上性师兄是不管不问的。寒时充当了后勤部长。叶盛当然要跟去,自从来到了元朝,他还没出过这个破庙呢。
寒时是老实人,自己背起了背筐。筐里是几本账簿,还有几个布袋。破庙留守的和尚,分到了几百顷的山坡薄地。以后,就靠它过日子了。叶盛东张西望了半天,没有看到马车类的东东。寒时已经走远了,叶盛急忙跟上。
天气很冷,地上有一层薄霜。叶盛抱怨寒时,干嘛起个大早呢。也没有保暖内衣,宽大的衣服下面,空空如也。冷风吹过,一点热乎气也留不住。叶盛想起在部队站岗时,披个军大衣还直埋怨,埋怨不是鸭绒的。现在看来,那时候多幸福啊。如今连个棉衣也没有。只能裸奔。
寒时走的很快,他说:“走起来,就不冷了。”叶盛翻个白眼,尽量裹紧衣服,捂着耳朵,小跑的跟着。这时候的节气,也就相当于公历九、十月份吧,叶盛默算,怎么比后世的十二月还冷。
下山的路不好走,许多地方都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草,虽然被割倒了,但还有根部,短短的茬口立在那里,薄薄的布鞋底踩上,硌的脚心疼。叶盛怀念军靴。
到了山腰的村子,比山顶的气温高多了,加上一路小跑下来,叶盛感觉不那么冷了。进村的路上,一些孩童拎着筐,筐里是捡拾的豆荚、谷穗、秕谷。还有野草籽,因为,叶盛认识狗尾巴草,所以能分辨出野草籽。让叶盛吃惊的是,这些孩童没穿衣服,没穿鞋,一个个黑不溜秋的,打打闹闹的,高高兴兴的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寒时知道叶盛做惯了少爷,许多事儿上是个棒槌,说道:“他们买不起布,这个岁数的孩子,都这么光着。还有的人家,连大人都光着。”
叶盛哭丧着脸,为什么捏,人家穿越来了,随随便便就能偷套衣服。自己来了,看到一群光腚娃。
村子里的狗,看到叶盛他们,远远叫了起来。叶盛马上回忆,后世所学格斗,该怎么对付狗。寒时满不在乎的说:“没事儿,这些狗怕咱们。”叶盛嘿嘿一笑,放松下来,果然,到了近前,所有的狗都夹起了尾巴。寒时说:“这些人家,都养狗,除了能看家护院,还能撵个兔子啥的。尤其是狗皮,做褥子,做帽子,做袄。狗也不挑吃,你看这些人家,没个茅厕,每次便了,就喊狗吃了。冬天冷,小孩子不愿出去方biàn ,就直接便在屋子里。‘三九四九,隔门唤狗’,就这么来的。”寒时说的不紧不慢。
叶盛本来打算摸摸狗,闻听,急忙缩手,一阵恶心。心里正核计着以后偷偷来抓狗,寒时这么一说,叶盛飞快的打消了念头。估计寒时也是这个目的,不过,丫用说的这么恶心吗。
寒时到了一座茅屋前,这座茅屋比其它的茅屋要好,茅草是新苫的,墙皮也没有青苔。茅屋旁边立着很粗的空心树干,树干里冒出了袅袅炊烟。
叶盛冷啊,抢先钻入屋子。进了屋子,叶盛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才适应了屋子里的黑暗。叶盛所在是个灶房,锅里还冒着水汽。另外还堆放着杂物。左右各有一个屋子,住着人。
狗一叫,就有两个男人迎了出来。很木讷的把寒时请进屋子里。嘴里嘟囔:“小心头上,门矮。”
叶盛不客气的跟着寒时后面,拐进了东屋。屋子里南北两铺炕,炕上铺着席子。看来人家正要吃饭,南炕上摆着桌子,一大木盆橙红的稀汤,主位上,藤篮里一个棕红的馍馍,还有几个草绿的团子。中间一碗乌黑的酱。几个孩子看来了生人,挤在一角。
叶盛走了一个早shàng ,看见红红绿绿的吃食,流出了口水。两个男人是兄弟,分住东西两屋。弟弟为人灵活,找了两个完整的碗,盛了开水,说:“刚烧的。”
寒时问叶盛:“咱们的早饭,是去下面的庙里吃,还是在这里就吃了?”叶盛忙不迭的说:“在这里吃吧。”自穿越以来,叶盛早厌烦了寒时做的老三样。
寒时一笑,说:“王五,王幺,给我们做点吃的。”兄弟俩赶紧吩咐婆娘。寒时从背筐里翻出几个腌萝卜,王五如获至宝的捧了出去,他们吃不起盐啊。
叶盛客气说:“不用另做,一起吃就好。”寒时笑眯眯的说:“你饿了,就先吃点。”叶盛听了,抓起那个棕红的馍馍,掰下一块,送入嘴里。馍馍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像草,嚼着刷刷响,感觉嚼了一嘴的沙子。叶盛不好意思吐掉,想拿水冲下去,不曾想水太烫,叶盛一口喷了,碗也打了。王五王幺看着碎碗,脸色变了变。小心翼翼把碎片拣起。
寒时拿出一张宝钞,面额十文,递给王五,说:“拿去补碗。”王五推辞,说:“用不了这许多。”叶盛也有张宝钞,是二十文的,换铜香炉时,货郎给的找头。叶盛想打听下物价,因此问:“这能买几个碗?”
寒时说:“那里舍得买呢,不过是找补锅匠,补一下罢了。”叶盛兴趣大增,说:“怎么补?”寒时看向王幺,王幺机灵,拿了个补过的碗。叶盛端来细看,这是一个破成三瓣的碗,沿着裂缝钻了眼,用细铁枝连上,又用不知名的胶堵上洞眼。这就是瓷器王国里,老百姓用的碗。
叶盛穿越前看惯了汝窑青花,看过了这破碗,随即放手。又瞄上了草绿的团子。拿过一个,有了经验,先小心的尝了一点,苦、涩,还有软软的刺。毫不犹豫的吐掉。看着那橙红的汤,失去了品尝的勇气。
寒时笑得狭促,给叶盛介shào ,这棕红的,是一点高粱的糠,掺杂少许高粱面,是给家里的主要劳力吃的,不然上午没有力气干活。绿色的呢,是野菜团,裹点高粱糠,和糠馍一起蒸的。稀汤呢,主要是南瓜,这东西不挑地,房前地头的,都可以种,只是不耐储藏。
叶盛听得直翻眼皮,敢情,这寒时都知道。叶盛前世在野外训liàn 时,也没有吃过这种东西。
寒时笑着对王五说:“还有什么新鲜玩意,再给他找点。”
这么一会儿功夫,得到十文钞,王家兄弟美滋滋的。王幺想了想,去了自家,端来一小筐野果,红的,紫的,黄的,绿的。王幺憨憨的说:“这是去拣橡实、核桃时,顺手摘回来的。”
叶盛抓起一嘟噜果,比黄豆大些,扔到嘴里,又酸又涩,叶盛使劲的吐掉,整个嘴都涩涩的。寒时笑着,拿起一串野葡萄,吃的嘎叭叭响。
叶盛不甘心,又拿起个绿色的,这个味道很好,于是多吃了几个,王幺赶紧说:“可不敢多吃,小心拉肚子。”叶盛无奈停下。
这时饭好了,王五王幺的婆娘,把南炕的饭菜搬走,把新做的饭摆上。小米稀饭,咸萝卜条,把炒熟的苏子碾碎了,洒在萝卜条上,闻起来扑鼻香。
王五王幺兄弟,在地下候着,孩婆娘子都被赶去了西屋。叶盛和寒时稀里呼噜的吃完。叶盛吃的不多,寒时瞄了瞄他,没吱声。叶盛有些儿不好意思,他想给那些孩子留一口。那些孩子出去时,眼睛都盯着小米饭。
寒时吩咐王五,带人去庙里,维修库房,住房,另外还要盘炕。库房维修好了,就赶紧把粮食打出来,运到庙里去。叶盛听得无聊,加上起的早了些,在热乎的炕上,迷糊了一会儿。寒时推醒了他,说:“不要睡,走时该冻着了。”
离开村子时,寒时话多了起来,说,这王五是佃户的头。王家是这里的老户了。从完颜兴起时,王家祖上就到了这里。王五王幺哥俩都很聪明,会搭建女真式的屋子,盘女真式的炕。
叶盛问道,这王五来寺庙干活,一天多少工钱?寒时奇怪的看看叶盛,叶盛摸摸鼻子,心道,问错了吗?这怀里的二十文,到底能买什么呢?寒时说,王五去庙里干活,是没有工钱的。
叶盛纳闷了,都是一样的佃户,凭什么会的多,干的就多啊。寒时说,干活的时候,庙里是管饱的。他们一年到头,只有这时,能吃饱饭。叶盛再次恼火起来,凭什么啊,凭什么人家穿越,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绫罗绸缎的穿着,通房丫鬟服侍着。他不但来到了元朝,来到了东北,做了沙弥,不但没有亭台楼榭,流行的,居然是女真矮墩墩的、小门小窗的茅草屋。
从山腰到山脚,路好走多了。寒时看着两旁的旱地,叹息说:“这么薄的地,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叶盛认为,现在的日子就不好过。
叶盛懒洋洋的跟着寒时,从侧门进了庙。一进了庙,叶盛精神起来,金碧辉煌啊。寒时自去办事,叶盛满世界溜达。一些和尚看到平时趾高气扬的白十三,难免说些三七疙瘩话,可惜,此白十三不是彼白十三,一路笑呵呵的听着。早有人飞奔,报告了方丈。
方丈想白十三不闹了,已然立威,这白十三毕竟是八喇家出来的,不好得罪透了,因此派人,把白十三以前的书本佛经,衣服鞋袜,零零碎碎的,用破藤箱装了,送还了他。
白十三连说好,先拿一件僧衣穿了,然hòu 说:“叫人给我送上去吧。”听到的人都撇嘴,这厮还以为是老方丈的时候哪。来送藤箱的和尚,知道方丈的用意,因此吩咐个杂工,把藤箱送上山,说:“仔细了,若少了一件,回来大棒子伺候。”
叶盛说:“等等。”又自藤箱里摸出几个小物件,一会儿要和寒时去城里,拿点东西当了,换些吃食。锡壶的酒都空了。
杂工看叶盛翻检完了,用绳子捆好藤箱,扛在肩上,上山了。来送藤箱的和尚,以为叶盛在检查点数。心里暗笑,这厮真是不识抬举,略略值钱的东西,已经被大伙分了。若不是方丈命令,只怕这些也没有呢。
更新最快的小说网,无弹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