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
宁道臣一怔,前面到底在谈什么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看了荆剑一眼,敢情这家伙也只顾着喝酒,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现在明白,这位长公主殿下硬要让自己前来赴宴,是看上他的身份,不过怎就断定自己可以起到作用?还是她需要的只是一名西北军士表明出他该有的立场?如果是这样,这燕国的暗流可真够端急的,权利争斗一旦涉及军中,基本都是腥风血雨。
“宁校尉?”
眼中满是期待的燕婉又给了他一个鼓励性的微笑,被点第二次名,想不引人注意都难,何况他的反应都被看在眼里,干脆也就直言不讳:
“你们在聊什么?”
该说这小子是胆大还是没心没肺,眼下这种场合竟然敢走神,果真是蠢得没救,有人觉得他倒霉,偏心不在焉的时候被点到,以致当众现糗,也有人在交头接耳之际露出嘲笑,多是存心看热闹。
“这就是长公主殿下想让我们听的?”有面带愤慨的士子指了指他。
席间一名修士闻言笑道:“这位校尉想表达的,是对司徒先生方才之所提不屑吧。”
不过他话音刚落,就有另一名修士拆台:“李上人真会揣度,是你自己的想法吧。”
争锋相对的两人目光一视,皆露出对彼此的不屑,跟着又有阴阳怪气的声音传出:“久闻边军多骄纵,果不其然,西江镇候的驭下之道还真不一般。”
材火就这样越烧越旺,重点反而不在某人的无礼之上了,反正对宁道臣来说,该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眼见讨论的焦点有移靶的趋向,索性假装没事人一样,最好这些家伙把自己当个屁给放了。
只是有人并不想如他所愿,一定要借他口说些什么。
在旁默不作声的燕婉看向徐东来,后者微微颌首,将手中羽扇伸出,朝下一压,朗声道:“诸位且安静。”
窸窸窣窣的声音渐小后,徐东来这才看向宁道臣,亲自解说:“适才有马坪贤良司徒伦先生谈及仁义治国,言我燕国夹于齐晋吴三大强国当中,本就羸弱,仍年年增资军用,示敌以强,实为不智之举,这才有了强齐屡次借口犯边,其他诸国乐见其成的困局,司徒先生认为应该削减边军用度,多将税赋用于民生文教,改霸治为仁治,义结友邻”
他把前事复述完毕后,又露出温和:“宁校尉身为西北边军的一份子,不知对此治国之策有何看法?本相今夜设宴,想多听些国政意见,校尉不必有所顾虑,但说无妨。”
事到如今,再纠缠人家的态度问题就说不过去了,所以场中宾客又正襟危坐,看看这位被长公主殿下亲自点到名的边军校尉,到底会说些什么。
连带荆剑都感到压力甚大,也好奇他会如何应对,千万不要又是“你们在聊什么”之类的话,结果
宁道臣朝徐东来回了个礼,微一皱眉,他对那位司徒伦的治国之策并不关心,不管对方是假仁义,想借此示敌以弱,还是真仁义,要把燕国阉割成一个放弃霸业之争的老好人,从而让齐国的入侵行为看起来是在行暴虐,冠虎狼之国的名号于他,令其忌惮,又予以口实让诸国联合伐之,这些都不重要,他的关注点只有六个字:消减边军用度。
从这句话里,他看到的不是内政权重上的倾斜,也不是外交上的让步,而是一股子阴谋的味道,一如先前猜测,有人想动,或者已经在动西北军这块奶酪。
真的只是因为军费消耗过大,不得不节流?怕是未必,这诸侯乱战都延续了上千年,若经济不继,早没大燕国什么事了。
想到了韩玄身上,天门一战的风头正在慢慢退去,这位当初只手定乾坤的大督军已从神坛下来,这不是谁与谁之间的纷争,牵扯到这等身份上,基本是利益团体之间的明争暗斗,所以他看向坐在左侧前排,正一脸怡然自得的短须中年儒生,想必就是提出仁义之策的司徒伦。
很想告诉对方:棺材已经买了就算了,坟地就不用破费了,卷入这种级别的争斗,还想有葬身之地?
暂不管是这位儒生自己的意思,还是有人授意,既然提出削减军用这么敏感的话题,就肯定会冲着舆论造势去,这种事一个人说了不算,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能引发大规模的民间议论,一旦这股热风吹进朝堂,就得成为一个不得不商讨,又不得不对外公告的议题。
一来是本国人关心,二来是已经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注意,于内于外都要给出一个解释,但无论结果怎样,对好不容易刚得喘息的燕国来说,又将是一场政治风暴。
宁道臣没有司徒伦这样的抱负,也不是徐东来,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更谈不上燕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修道士,不搞事,不招烦。
可麻烦事总会自动上门,避都避不开。
原以为他在酝酿什么,结果只是摇摇头:“说实话,我还是不知道你们在聊什么。”
如果第一次是无意,那这次就不只是有意,而是要故意发起挑衅了,不少望向宁道臣的目光都带着相同的意思:这家伙,当自己是什么东西?
“长公主殿下,看来这位校尉大人是不屑与我等论道啊!”
“想必西北军上上下下都与宁校尉一样,浑然不把天下士子放在眼里。”
“放肆,狂妄之极!”
这些个嘴比刀利的士子,一旦骂起人来,唾沫比术法还厉害,连带外厅的宾客都伸长脖子,打听里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些贤良们如此激动。
不光邱泰和荆剑有点坐不住,连徐东来也皱起了眉,与同样收起了笑容的燕长公主交换个眼色,希望这小子不是真的只有个性。
就差有人把酒樽砸过来,斥他滚蛋,宁道臣仍然面不改色,自顾自地倒了杯酒,不待荆剑反应过来,与他轻碰一下,让这位苦竹山弟子哭笑不得:你自己跳粪坑就算了,还拉我。
“肃静!”
左席上伟岸的身影唰一声站起,身上铁甲抖得乱响,这一吼的成效比之前的更显著,白不闻面色不悦,多少还是要顾及长公主殿下的面子,语气中只带警告:“今夜清谈本不分贵贱,人人皆可各抒己见,但莫要以狂生浪言来做哗众取宠,此间在座的无一不是我大燕国的有学之士,更有西相大人和长公主殿下尊驾在此,希望你懂点分寸。”
宁道臣拱手表示受教,看向打量了自己很久的马坪贤良:“宁某只是有一事不解,先请教司徒先生,何为仁义治国?”
司徒伦宽袖一抖:等你很久了,小子。
他捻着短须,眼睛微咪,无论是说话的语气,还是动作表情,都透着一股倨傲:“政以礼,王以德,内之宽行仁治,外之信义交邦,故百姓怀德,君王显圣,四邻亲义方不疏离,宁校尉觉得如何,需要解释吗?”
宁道臣摇头:“只是这与消减边军支度有什么关系,下去还要裁军减员?”
司徒伦白他一眼:“我大燕历年之赋税,十之都在军用上,不消支夺度,你变出钱来?”
说完自感郁闷,又哼出一声,觉得自己如此人物,怎堕落到要与个小兵痞解释这个解释那个,真掉身份。
宁道臣再问:“依先生的意思,只要消减了军用,就能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来?”
“国不安,民何以治?消减军用,不只是为了腾出钱来,更是为了显示我大燕国不主动挑起兵戈的决心,世人皆争,唯我大燕不忍百姓生灵涂炭,解兵除武,这便是仁,这便是义。”有士子替司徒伦作答,也是看到这位贤良面上露出不耐。
解兵除武?恐怕只是想解除某人的兵权,打乱军队序列,再换其他人执掌吧。
宁道臣反笑:“当今天下,诸侯并起,战乱不息,自殷王朝商台失鹿以来,此间千年,诸位告诉宁某,可有一战能谓之仁义?”
司徒伦方要开口,却又讶然,环看四处,多是神色古怪,看来是无人能作答了。
“既然诸侯无义战,诸位哪来的自信,觉得我大燕能与他国讲义?是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还好,起码只是个蠢,就怕露出个白花花的屁股来,还自鸣得意,到时可就真成笑话了。”
“你”
司徒伦刚要站起来骂他粗鄙,被宁道臣一拍案桌喝下:
“削减军用支度,裁军减员,如此自毁国器之谬论,到底有何好谈!三岁小孩都知道兵强则国强,在座妄为饱学之士,却连这等空中楼阁般无基础可依据,不以当前社会背景为前提,无视客观存在之问题作考虑的治国之策,都要在此论来论去,不是宁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而是在座诸位,你们是不是无聊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