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广告1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一笔阁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说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这篇评语倒是写得倒是极谨慎。
郑归音慢慢读着:
三代之古史官采民风,录歌吟,备天子听民之意。劝谕天子敬民奉天。
由此而成三代之治。
三代采风而成诗,孔子修之成诗三百,郁郁乎文哉?后至汉以赋为盛,至唐时以诗为盛,至本朝以词为盛,皆是一代之作。南渡前,词以士人词为元首,用词雅丽,表人情之沉郁顿挫,南渡后到如今,词心又是一变,渐渐以白字村语写田园之趣。谓为田园词,佳作频出。天下文人皓首穷经,捻须断经,求一佳句,惜田园词也渐入尾声乎?
近一二年来,词人皆各出巧思,以求新意。此作二郎神本为唐时旧词牌,翻新却以戏曲入词,是词乎?是戏曲乎?庄周梦蝶,焉知不是此身本为蝶乎?
臣直学士赵若愚,忝列侍从,奉旨采选贺春之词。于正月初十辰时,燃灯于学士院后书房,收录此词藏于宫档,以效古史官采风之意。
【白话翻译,上古夏商周时代的史官们,会到民间采风,收集民歌,以广开言路,让天子听到百姓的心声,了解民意。上古天子因为能遵从民意,敬畏天意,所以有了三代之治。】
【而这些民间采风就是诗的原形,孔子把这些采风诗整理后就成了四书五经时的《诗三百》。学问文章由此而大盛。从上古三代到汉朝,民歌渐渐没落,汉朝以汉赋文最出色,到唐代的时候,诗人辈出,唐诗蔚为盛状,到了我朝宋代,写词人却是比写诗人出色,我朝有出色的词,就像是唐代有最出色的诗。】
这一篇文章果然被抄出来,落到了县学,太学里的士子们手里,便是武学里也有人抄录。郑抱虎在武学里读书,就看到舍友们在念着文章,说是学士院里的抄出来的贺春诗还有附档的评语,正是赵若愚这一篇,他们继续读下去,赵学士写的就是:
“近一两年,我们临安城渐渐开始流行用市井白话和乡村人的口语来写词,形成了田园词。二郎神这首词,却又有了新的不同,是用戏曲杂剧的腔调写词。”
郑抱虎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说她二姐写的《二郎神》了。
而赵若愚写的评语,在家里就明着向二妹说过,问他道:“我看这首词的时候,不禁迷惑,这是词呢还是戏曲呢?”她二姐陪笑着,最近特别不敢得罪赵若愚,赵若愚看她那小心翼翼地样子,也不和他玩笑了,就叹道:“我以为是词,但也许就像是庄周梦蝶,你写的是新样儿的戏曲吧?”
郑二娘子猛点头,明摆着就是顺杆子爬,一嘴地自吹:“对!就是新样儿,若愚哥哥,你想想,我在北边听金人的宫调,在南边听南曲,还有母亲、父亲与兄长们都喜欢诗词,你们都爱,我自然也要爱的。”
郑抱虎想着二姐这样说,他自己却是看不出这词有什么好。估计这些士子们也不太看得出来,但赵若愚的评语写了一大篇,似乎也不是胡说八道,反是有了些慎重之意,郑三朗就听到有士子小声议论,赵大人这评语有不详之意。
“哪里有?”立时有赵若愚的拥泵来质疑,“全是一副忠国之心。你看他最后怎么结的,臣赵若愚,奉命在新春的时候选择出贺春的好诗词,看到二郎神这首词,决定把它选入,存进宫档。臣这样做,是效仿古礼,学习三代时史官们采风选民歌,让天子听到民意的意思。”读完后,又问,“这不是忠国之心吗?”
一时间附合的人多,七嘴八舌,可见得赵若愚在士林里清望之高。
别的士子偶尔有什么意见,不好再说。
郑抱虎去找卢一冰,因为他在教谕房里改作业,他便在廊上等,隐约听得公房里似乎有几位教谕,似乎也在悄声议论着道:
“你们也学诗经,虽然不在太学里教授,但赵学士这评语,意思是说,春秋时有诗三百,汉朝时有汉赋,唐朝时有唐诗,皆是一代之文学。本朝有词曲。”
“这不是很对,我朝上承西周,汉唐之脉,正是炎黄正统。”
“但本朝既有了词,怎么他又说这这首二郎神是新意?这其中的意思——”
说话人也很小心,没把赵若愚这评语里有亡国之音说出来。
“二郎神历来是水师里司战争之神仙,许是因为战事吧?”
“罢了,他是赵姓宗亲,哪里又会胡说。”
“难不成还是赵氏灭了赵氏?”
“罢了,他们宗亲前阵子还饿死了不少。”
“正是呢,所以他这评语里才有了悲伤之意……”
【注】赵若愚这段语语是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意思。暗示着元曲已经出现,宋代的统治走向没落。让赵若愚写这个暗示,是因为多年后宗亲因为海商提供的钱保证了衣食温饱,大数量地科举参政,挤占普通士人上升的通道。个人认为这是宋代灭亡的原因之一。
郑归音看完这一篇,眼珠子呆滞着,觉得赵若愚这是在夸她吗?应该是吧?
这字迹一看的确是赵若愚的。不会错,但这是在说她写的是民歌,不是正经的词作吧?这还是亲戚干哥哥,她一直在拍马屁,还讨好赵若愚的外室云奴娘子来着,但换来的这评语,她怎么看着有点不怎么靠谱?
“怎么了?”挽迟笑瞥着郑二娘,郑归音犹犹豫豫道:“小女不太能写词,这首二郎神,小女是凑数。和杨词人春贴子、上好钧窑斗笠瓷器四件一套。这三件贺春礼一并呈上来。《二郎神》献进了英雪殿给娘娘,小女就是表个心意——”说到这里,她偷窥张娘娘的脸色,似乎没见娘娘嫌她写得丢脸,她才放心道:“其他两件,杨词人的春贴并瓷器,小女请云才人献给了陛下,本来是因为女真国使来了……”
测试广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