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了,所以有更多读书的兴趣;或者说,此时此刻书是更能读的进去了。这和人的处境有关系。现在是2001年,此时的自己和2015年的那个自己有多少区别呢?在时间上最多也只是相距一两个月,从不敢相信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类的说法,何况是用到自己身上。所以两个月之前的自己和此时的自己,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硬要找出那么一点点的区别,或许是心态的改变。虽然一直以来都是沉沦,2015年的自己,迷茫着无望着,未来可以说渺渺。但是在某一瞬间情况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自己,却重生到小时候,凭空获得了十几年的时间。多给了一段十几年长毫无负担的时光。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环境了。没有负担,轻装上阵。记忆更好,书也更能读的进去。
自己重新来过,假设一切都不想往更好的地方去改变,那么一切再坏也就是原来那样,又还能坏到哪里去呢!照逻辑来说,一个人再怎么烂下去,再怎么沉沦,十几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是比现在强。最多是更坏了而已。因为单单是时间就能把每个人推到更强的地方去。人可以随时间变坏,但是一定随时间变更强。
读书是最简便最全面了解世界的方式。说到读书,其实现在真的很迷茫,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十几年的阅读生涯里,到底知道了多少东西,到底对多少东西有了判断,其实自己完全是搞不清楚。
我们面对某件事,或者在书里读到某一段内容,我们会在心里生出情绪,在心里面会生出自己的倾向。这情绪和倾向就是一生所有经历和全部的阅读综合而得。至于它正确与否合适与否还有待商榷。所以读书的时候,做一个读书笔记,把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在这记录里,自己的情绪和判断保留了下来,生命的得与失,都将一一留存其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之后,所有的这些情绪和判断,一定会有差别会有转变,这其中的差别、转变以及它们变化的脉络,构成我们生命赖以依存的物质。
我们因此触摸得到自己。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条一条人类所有可能面对的问题都列出来,然后我们逐一的去问自己,因为所有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我们的经历里。这些列出的问答是最全面最有效率的。如果能够找的到这数量假设是1000条的问题,并且对它们逐一解答。我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自己一定会有一个最全面的认识。当某一天我们能够在心里把这些所以问题串起来,那条贯穿其中的脉络就是我们苦苦找寻的东西。
当然,这样只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可能不够深入。因为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在身与心俱在、情景交融的时候才能最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那些一闪即逝的答案。或许我们可以作一个补充。
因为我们是举一生的时间来问答这些问题,所以一时的答案不是最终的答案。而且某些问题里或许是需要我们尽可能收集到各种不同的答案。是以我们大可不必着急。我们身处人世间,身处这个商业繁荣技术聚变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变化了。有的是机会扩大我们的问题库,有的是机会重新记录新的回答,有的是机会看见自己在不同时候或相近或迥异的问答。一天一个脚步。
一直相信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混沌,这个世界最终会只有一个问答。所以某一天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问答库里全部的东西连通起来变成唯一的问答,那么这个唯一的问答一定是和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之运转规则所暗合。假使我们有足够量的大脑和时间,我们一定可以得到那个唯一的问答。
我们的这颗心长在这具灵长类进化而来的身体里,我们除了是这颗心,也是这具躯体。这具躯体不只是我们的活动的工具也是我们自己。这想法是直觉。且不管这直觉是否足够准确,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活就是它们一起主导,我们吃饭、睡觉、活动,它们互为助力。或者说他们就是一体。
曾经某个人对人有一个观察:
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产物,所以人既不等于精神——灵魂,也不等于形体——肉体,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矛盾统一体。然后他又说到,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联系之中,存在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是内部联系的质和外部联系的质的辩证统一。
这是多年来所看到的最好的对于人的本质的解释。2015年的某一天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段话,乃确认自己的直觉的方向是对了的。看到这段话之后,我对人的认知又有了一些肯定和修正。
人就是形神统一的矛盾体,而且还是所有关系之和。所以我们才会有生命里必须面对的那些矛盾。这些矛盾是如此多又如此难以发现,暂且抄一段佛家对生命问题的佛法,借他们的问答来显现我们的问答。
为什么要如此,一来我们不是佛教徒,二来这些久远以前的问答毕竟很久了,而处身现代的我们又时时刻刻都有新增加很多对于人的知识。所以有必要重新建立一个问答库。因为此时此刻的我自己还是懵懂和浅薄,或许有直觉但是没有知识,所以才想到要借他人的东西来讲我的问答。
佛家对人生问题总结有所谓:八苦八正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八正道
正见正思(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戒学)正精进正念正定(定学)
四圣谛
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
五蕴
色、受、想、行、识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这些是佛家总结出来的人生问题。其实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生命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因为我们人就是形神统一的矛盾体,而且还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亦是宇宙之一部分。
这个发现或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是在前人的肩膀上讲出来的话。这段话或许就是某一个人曾经讲过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亦或已经有人在其他我自己未曾到达的地方有讲过更全面更准确的意思。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此时此刻有这个关于人生、生命、人类、宇宙的一点点发现,并且想到要通过阅读的方式去了解更多发现,其实已经是很好了的。
就像关于人的本质的这段笔记,如果之前自己没有想到要通过记笔记来加深记忆,就不会有发现记录对于读书的好处。如果没有发现读书有助于返顾自身二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就不会想到要把人之意义的这一条问答列出来,没有列出来的这些简陋的人生意义的问答,就不会想到要借佛家的总结来扩充完善我们的那些问题的问答库。就不会想起曾经发现有人曾经做过更好的问答,而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就好。要发现需要阅读就好。
绕了一圈,还是回到读书,回到这最简便最有效的认识世界人生的方法。但是饶了这一圈,好像驱散了很多的迷茫,得到了很多的问答。这些问答都是我们必须经历过才能到更进一步的必经之路。所以不管这条路曲折还是重复,都是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不过,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其他的事。曲折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的认知都必须经历就是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抄也罢借也罢都只是为了增加我们的认知罢了。我们从最粗浅的地方开始,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好。然后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后我们更迅捷更强大。然后看见更加多更加完整的那个唯一的问答。
这些都是将来的事了,现在,我们先来谈一谈最近想到的2015年时候读到的一本书,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里有很多的议论,颠覆了曾经坚持的很多认知。
ok,我们开始。
ps:这些章节标题是读书笔记的,可以看作是周庄在心里在纸上对着另一个自己的对话。所以第一人称最有感觉。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您对这部作品内容有特别的想法,欢迎到书评发言,我们一起探讨故事的各种可能。您的发言,将会给我崭新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