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到了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起来时,奴隶社会已经是基本成熟了。而且其后的商、周以及春秋都属于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中,社会的财富都属于奴隶主阶层,毕竟按照当时的规定,做为奴隶的人都属于奴隶主,更不要说其他的东西了。可以说全国的财富都属于作为统治阶层的奴隶主。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奴隶主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是不会太高的,毕竟他们是要靠广大的奴隶来供养的,据估计这个比例可能为一百个人中占二个或者三个,当然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个比例可能会多一点,但绝对超不过半成。”
“也就是说当时占全国不到半成的人口占有全国所有的财富,而占全国九成五以上的人口的奴隶没有任何财富。这也就造成了如奴隶们的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这样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战争规模的扩大,就需要尽量少的人口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毕竟前线的兵力紧张,需要更多的兵员,这就需要提高奴隶的生产积极性,于是就有了商鞅变法的出现。”
“通过这个变法,秦国走上了封建社会之路,而奴隶们也可以有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并且可能通过军功等获得自己的土地,也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这样秦国迅速强盛起来,统一了六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经历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这些朝代的更替之后,才有太祖建立了我们大明。”
“但我们大明和这些朝代一样也属于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就是士绅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则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生存,当然也会有一定量的自耕农。当一个朝代刚建立时,由于前朝灭亡时的战争中死亡了大量的人,就会形成大量的无主土地,这时国家就会把这些土地分给那些没有地的游民,这个过程形成了大量的自耕农。当然还有一些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地主。”
“我们大明也是如此,但我们大明有一点和其他的朝代不一样,那就是规定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是不用交税的。而读书人基本上存在于那些富裕的地主士绅家里,自耕农很少有精力和财力去读书的。这也就造成了士绅家庭不用交税,而交税的就是那些自耕农了。”
“所以我们大明在成祖时一年能收二千万两的白银,看起来很多,但前宋的疆士远小于我们大明,但农税却比成祖时要多几乎一倍,而多出来的一倍其实也就是士绅地主的土地。也就是说在成祖时,士绅地主所占的土地占我们大明总土地面积的一半,而自耕农占一半。”
“现在呢?成祖时的二千万两的农税变成了二百万两,少了九成,而这部分土地不用说也是被士绅地主给吞并了。再加上成祖时士绅本来就拥有的一半的土地,这样算来文官士绅所占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九成五左右。所以说我刚才所说的八九成还是少说了。”
“当然士绅所占的土地他们自己是不会自己耕种的,他们也要出租给农民来耕种,但根据现在我们大明的地租,可以说六成是很少的,大部分是七成,有的甚至为八成。可以说这些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一年的收成连自己家吃都不够,所以他们基本上和奴隶社会的奴隶一样没有任何的财产,只不过他们人身是相对自由的。”
“而那些自耕农呢?他们要缴的税要养活我们大明所有的官吏,军队以及朝廷运作所需要的银子,可以想像他们的负担是多么的重。当然有些文官要是听到我这话可能就会挑理说我们大明有规定是每亩收多少税,但你们知道我大明实行的是包税制,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有多少土地,需要交多少税是一定的,而由于朝廷不下乡,这些税是由士绅代收的,他们会自己出吗?”
“他们甚至为多收一些来犒劳自己,所以这些税收基本上都是由自耕农负担了。至于负担不起怎么办,那就把土地贱卖给那些士绅吧,反正这上千年来他们就是这样来吞并自耕农的土地的,直到把所有的农民给逼得活不下去了,那就又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
“但由于土地产出的限制,这些士绅地主占全国的人口比例不可能太多,现在的农作物产量比春秋时要高一些,但怨高得有限,所以供养的人口也就多不了多少。春秋时这一比例为一百个人占三个,而现在最多是五个。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的半成。”
“根据这个分析,你们也看到了,在我们大明开国初期,由于有大量的自耕农的存在,全国的财富分布相对平均一些,可能为占全国半成的人口占有全国财富的五成,但到了现在按照我们刚才的分析,占全国半成的人口占全国的财富比例为九成五。好在先帝收了商税,否则现在的情况是不堪设想。”
“你们想想,如果新帝听东林党人的话废除了商税,反而加农税。但收税的农田仅有全国土地的半成,你们想一想到时的情形是多少可怕,再加上北方一年只能收一季,南方好一点收两季,但现在的农税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北方的负担比南方重一倍。再加上这些年陕西河南等地的旱灾不断,但新皇不知道这一情况,东林党人为了南方他们根据地的稳定,也不会说这件事,能告诉他的厂卫则被他给废掉了。”
“这就造成陕西等地本来就因为旱灾而收成不好,官府不但不赈灾,反而加税,这样的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你们知道吗?”魏希孟说道这里问道。
“会杀官造反呀!”许显纯他们被魏希孟描述的这个场景给惊住了,一个个眼睁得很大,嘴也张得很大的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