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自古便是儒家学派里的精髓,而历史走到现在,她却被远远地贬值,中庸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就是毫无立场。事实上,所谓中庸,对人生是中不偏,庸不易;对事物,则是中正、平和。然而,中庸之意难悟,中庸之度更难把握。尤其在当代,要求的是个性鲜明,追求的是立场坚定,旗帜明确,实则已无中庸可处之地。
不知所以,竟然想至此。或许是因为看到报道中的文章太过刺眼,又或者可以说,太具有引导性。复旦投毒案,被告变供。而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变供”二字。从事发到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文章均是带有评判和分析的语调,从生活细节到人生决断的心理状态均要花上大量笔墨,透侧心扉地引领大家看到一个恶魔如何诞生、如何进展,又如何推动故事的情节,最终将扭曲的人性和悲惨的结局暴露在世人面前,加深人们对“恶魔”的憎恶。最终,使得事件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同为复旦人,当年我们为逝者折过满校园的千纸鹤,希望他不要带着怨恨离开。一次错误的决定葬送了两个家庭,如何不让人痛惜和责怪。但,没有人可以真正揣度他人的心理,能够真正了解他人的心境,只是我们渴求的或许仅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错误的宽容。所祈盼的也只是给予错误第二次机会。也许正为此,复旦的学子联盟上书,祈求能够帮助被告。
然而二审的结果尚未宣判,却是各大媒体的言论铺天盖地地袭来,从语言文字的描述和情感投入的表达无不是声泪俱下地痛斥这个“恶魔”是如何邪恶地翻供、否认。
师妹盯了会网络,含着泪摇了摇头,“他确实是个非常乐于助人的朋友,只是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若真是无心,希望他能够有补偿的机会。”
是啊,若是这个孩子也走了。另一个家庭,也便是连个念想都没了,错误也只能以最冰冷的方式解决。
事情总是喜在碎言秽语中愈演愈烈,再慢慢滋生出更多的暴戾之气。以至于各方媒体的言论却似乎凌驾于了法律之上,也正因此,现今更多人不愿去闻及法律之音。
外面似乎又渐渐飘起冬日的细雨。
所相信的媒体应该是揭露现实,客观表达,不偏不倚,如此,方可达中正、平和。然而,重拾中庸之道,怕还是遥远的后话。
雨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