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名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
从父李乾,早期跟随曹操破黄巾、击袁术。
吕布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
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
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
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其子李整继之,李整死后李典成为了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
后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
当时李典最多只有二十二岁(杀薛李时是195年,李典最早死于209年,李典死时36岁,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22岁),即得此高位,可以推断出所立功并不小。
野史杂谈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地名)集合了好几千食客。
李典初平(汉献帝年号)时期,带领众人跟随太祖(曹操),在寿张打败黄巾起义军,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术,征讨徐州。
吕布叛乱,太祖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抚各县百姓。
吕布的别驾(官职名)薛兰、治中(官职名)李封招降李乾,打算一起叛变,李乾不听从他们,他们于是把李乾杀了。
太祖(曹操)派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部队,和其他将领攻打薛兰、李封。
薛兰、李封被打败,李典因为跟随平定兖州的各县有功,升迁为青州刺史(官职名)。
李整死后,李典改任颍阴县县令,担任中郎将(官职名),统领李整的部队,《魏书》说:李典从小爱好文学,不喜欢读兵法,于是拜师读《春秋左氏传》,熟读各种书籍。
太祖认为他不错,让他试着管理百姓。
升迁为离狐太守(官职名)。
当时太祖和袁绍在官渡两军对抗,李典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
袁绍被打败以后,任命李典裨将军(官职名),在安民(地名)屯兵驻扎。
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都是袁绍之子),派遣李典与程昱等将领用船运输军粮。
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带领部队驻扎在河上,断绝了水道,太祖下令李典、程昱说:“如果船过不去,就走陆路.”
李典与各将领商议说:“高蕃的部队缺少兵甲只是依仗水势,士兵有轻敌的心思,攻打他们一定能够取胜。
在军队可以不听圣旨;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应该立即攻打.”
程昱也这样认为。
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取得大胜,水路终于畅通。
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了叶县,太祖派李典跟随夏侯惇抵抗刘备。
刘备一天早晨烧掉营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领部队追击刘备,李典说:“敌人无故撤退,怀疑肯定有埋伏。
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又浓密,不能追击.”
夏侯惇不采纳他的意见,和于禁一同带兵去追击,李典留守。
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敌人的埋伏,战况对他们不利,李典带兵去救援,刘备望见夏侯惇的救兵到了,于是撤退了。
李典跟随太祖围攻邺县,邺县平定以后,会同乐进在壶关(地名)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承,都取得胜利。
升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
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户,居住在乘氏,李典自愿请求迁徙封地到魏郡。
太祖笑着说:“你想效仿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性格懦弱功劳微薄,但是封赏的爵位太大,确实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还没有平定,应该迁徙到魏郡之郊,来防御四方变乱,并不是效仿耿纯.”
于是迁徙部下族人一万三千多口到邺县。
太祖赞扬他,加封为破虏将军。
李典与张辽、乐进在合肥驻扎,孙权指挥大军围攻合肥,张辽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战。
乐进、李典、张辽平常都互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要看你的计策是否好,(如果可行)我怎么能够因为私怨而不顾大局呢!”于是指挥部队与张辽打败赶走了孙权。
加封赏地住户一百户,加上以前的封赏共三百户。
李典爱好学问,注重儒雅,从来不和别的将领争抢功劳。
尊敬贤士大夫,恐怕有礼节不周的地方,军营的官兵都认为他是长者。
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即位,追思感念李典在合肥时的功劳,加封李祯封地住户一百户,赏赐李典另一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封地住户一百户;李典的谥号叫做愍侯。
良将之才后来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
袁尚既派高干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水道。
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
高干大概是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备比较松懈。
李典由此看出了敌军有可乘之机,认为敌军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装备少,攻之必破。
说服程昱及其他将领渡河进击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军主力的水路。
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李典在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博望坡战役,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场作为原型的战役,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这场战役里面获胜的是刘备军。
但可以说,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惇,获胜的也许是曹军。
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惇对付刘备。
刘备见大军到,遂把军营烧掉退兵。
夏侯惇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夏侯惇以及曹营里另一位著名的智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石压死蟹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
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夏侯惇救出来。
大公无私由于数次立功,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
李典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打张鲁了。
老实说这七千多人实在是少了点,以这三人的身价和东吴的威胁少说也得给个三五万的。
大概曹操是想着自己刚刚攻打完孙权,孙权不敢妄动的原因吧。
可惜曹操前脚刚走,孙权立马拉了十万人就把合肥给围了。
面对此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
虽然李、乐、张从来就不和(还有个于禁,张、于、乐三人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他这样说,看来仇还是挺深的)遂与张辽精选八百人,攻击吴军,一度逼退东吴军。
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一战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
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
当然这场仗首功应归在战斗中勇猛无匹的张辽,但同样不计前嫌出战的李典也功不可没。
英年早逝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三十六岁就死了。
否则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
他的功绩也受到了领导者的肯定,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
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编辑本段李典生卒考四种说法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但大都是终年三十六岁,具体资料如下: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军(约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确,当不足二十岁).任中朗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资治通鉴(215年)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
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