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有这样一个人,他专杀反清的大明高官,谁跟满清作对,谁就要被他干掉!他临死前,也不让明太子朱慈炯南下,以至于南明因内斗亡国;他暗中和满清议和,死后被清朝追认为烈士,多尔衮率十万八旗军入关替他报仇,为他修了陵墓;他死后,他家的后代也加入了八旗,后裔被清朝封侯。各位读者猜猜看,这位看似汉族第一大汉奸、满清的好基友,到底是谁?
猜不出来?那给你点提示,以下有四个选项:
A、范文程B、洪承畴
C、袁崇焕D、朱由校
正确答案是D,理由有八个,有兴趣的读者,请百度《揭秘明朝崇祯帝真实身份:竟是大清国的卧底》了解详情,趣历史、中国军事网、中华网、大众网、铁血网,还有满族文化网等网站,都有这篇奇文。
出这个题目,笔者想说的是,这就是现今网络盛行的事实和逻辑——事实经过精心剪辑,逻辑水平低劣,但往往这样的论调最易流行,因为这样的结论和标题最能“吸引眼球”。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特殊的国情,使多数人只能在网络上刷存在感。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可是,谁又在乎你说什么?所以,有一大批人,就以推翻官方的历史定论为荣,有争议的袁崇焕就成了屡被攻击的靶子。因为袁崇焕得到了古今两大官方的认可,首先是满清的乾隆皇帝为他平反,在他死后一百五十年。另外,袁崇焕也是被当今官方认可的民族英雄,在1952年,经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知名人士多方努力,最后请示毛主席,才使得北京市政府对袁崇焕墓进行了全面修葺,墓古迹得以保存,地址就在今天的北京东城区花市斜街,不过,袁督师的墓祠,早被北京的高楼大厦淹没,里面门可罗雀。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姓家族后人还在,至今已三百八十余年,第十七代传人叫佘幼芝。虽然也有人质疑她,但不管你信不信,这事我愿意相信!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信奉强权和专制,至于儒家的忠孝仁义,虽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极容易变成愚民的东西。但这并不代表现代人不需要传统文化和道德,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和汉服的复兴运动,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确实是生生不息的,我们不能夜郎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笔者认为,今天要认识袁崇焕,必须恪守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袁崇焕是一个人,不是神,不能像今天诸多聪明的读者那样预知未来。就算是李自成,到了1644年3月18日,攻进北京城的前一天,还派人跟崇祯皇帝议和,只想要西北王和百万两白银。客观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局限性,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原则。
第二、只能从人物性格和大环境去认知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明末的交通、通信主要靠人马,要打胜仗很难。而且,要明白人心隔肚皮的道理,另外,小孩做事才分对错,大人行事多看利弊。
第三、史书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如今,网上关于袁督师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去伪存真并不容易,读者要学会自己去甄别。比如,现在多少历史和小说,都说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了李自成,但实际上,他在崇祯十二年就告老还乡了。而且,津津乐道的李岩,历史上很可能就不存在。而且,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很多东西,很可能以前史书也没准确记载,比如明末京城的大鼠疫。
第四、历史由活生生的人组成,有其必然性,更多的是偶然性,生活也是如此。历史上,大明朝有很多机会不亡国,比如崇祯先和满清议和,崇祯去南京等,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看历史人物,不能够强求古人有今天的思维方式,但是对于他们的行为,不能简单以现代知道未来后的对错来衡量,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有时别无选择,比如吴三桂,但他们都追求自己的前程与理想,为了活命,为了自己的家人与家族过得好一点,在历史和命运的旋涡里苦苦奋斗。
回过头来,说说《大明君》这本书,袁崇焕是忠是奸,其实对大明君的故事情节,并没太大影响,本书的主角是袁承志,笔者当年读金庸《碧血剑》时,还在读中学,就想历史上的袁承志,到底是谁呢?当时也为袁承志最后退隐海外的结局感到遗憾,现在笔者想尽力弥补袁承志的遗憾。
熟悉“羽落凡心”的读者知道,这并不是凡心的第一本签约书,上一本上架书《重生之大总统》成绩还不错,却因政治原因被和谐,在115万字时,没来得及跟老读者告别就消失了(好消息,现在QQ书城上又可搜到了),这本书,还会继续上一本书主角对建设自由、民主、平等新世界的努力探索,不过在明末,搞资本主义和文艺复兴比较合适。另外,作为一位老作者,大明君想讲讲生死同袍的兄弟情,袁承志的爱情,还有乱世中众多大人物、草根小人物对个人前途、对忠义、对名利的艰难抉择,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唐通、白广恩、史可法等都将粉墨登场,写历史小说,凡心喜欢把人物还原成人,有欲望,讲私利,儒家道德只是外皮,我认为这样才跟现实生活相符,比较客观和真实,而且构思的情节,也多有严肃史料出处,如顾诚先生著的《南明史》。
不过,今天热心读者“尺子本尊”提醒凡心,“在起点多数历史网文中,袁崇焕即便不是个小人,也是个志大才疏的庸才。这是现实,对于作者很不利的现实。说实话,我看完第一章,对主角的身份感到很大的抵触,这就是网络环境对于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结果”,笔者十分感谢他能指出这个问题,原来凡心以为,只要讲好故事,文笔优秀就能取得好成绩,现在看来,是有写点东西的必要。因为主角是袁崇焕的妾生遗腹子,绕不过袁崇焕。笔者在这可以坦诚说了,笔者不是袁崇焕的粉丝,袁督师也不需要再翻案,但笔者阅读了大量史料和专著,去了袁督师的墓祠参观,对袁崇焕这人有了基本认知,小说的作者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要在背后讲故事,不便直接跳出来议论,笔者对袁崇焕的认知,就放在本书第十二章《袁崇焕还魂》里,对袁崇焕是忠臣还是汉奸纠结,或想客观认识袁督师的读者,可以直接先去看第十二章的情节。
本来凡心很不愿在“作品相关”放内容,怕影响读者阅读好故事。但从前期的书评区来看,不得不放一些历史资料,好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袁崇焕的为人,本书不奢求能唤醒读者对传统忠义精神的理解,如果能唤起一两个读者对袁督师生平的兴趣,或让一两个读者亲自去北京东城花市斜街的袁督师墓祠走一走,瞧一瞧,再评价他的为人,这也就足够了。
期待和热心的读者一起,讲好这个有历史、有思想、有情有义的故事。
2015年4月1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