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 第二章: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5

    5,中国的反击,开始了

    1623年8月,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抵达福州,这位出身陕西渭南的名儒,之前主要从事的是司法工作。名声好的很,是当朝著名的清官,只是打仗?这是赶鸭子上架头一回。此时荷兰人的恶行正变本加厉,在其无理要求被拒绝后,jan

    coen下令荷兰军扩大战争规模,企图逼迫明王朝接受条件,同时命令军队大肆掳掠东南人口。1623年11月,兵力不足的南居益,用疑兵之计围困荷兰一艘大型战船,用火箭将其焚毁,没打过仗的南居益,上来就给了荷兰人一个下马威。随后明军一改往日的消极防守,开始有限度的出击,截杀荷兰人的散兵。战局的天枰,在一点点的倾斜过来。

    而到了次年一月,随着辽东战局的暂缓,明王朝终于可以调度部分兵力南下。1624年1月,40艘满载两千明军的战舰终于出现在了澎湖列岛,明王朝的反攻打响了。1月22日,冒着瓢泼大雨,明军在荷兰澎湖要塞强行登陆,一举摧毁荷兰人的海上防线,作战经验丰富的荷兰人并不慌乱,反而火速集结部队撤入要塞,这是他们苦心经营两年的要塞:装备有百余门火炮,堡垒由糯米砖石构成,坚固无比。荷兰人坚信,两年的苦心建筑,足够架设起一条中国人冲不过的天堑。

    堡垒攻防战开始了,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前仆后继的向着堡垒发起冲杀,荷兰人用战舰封锁海面,和堡垒相互依托,用交叉火力轰炸着冲锋的明军,如荷兰人所预料的那样,在荷兰火枪手密集的排枪,和铁甲战舰轰鸣的火炮中,一排又一排的中国士兵倒了下去,小小的澎湖岛上,很快堆满了明军士兵的尸体。然而明军针锋相对,在出师不利的局面下,明军暂缓了进攻,反而也开始在澎湖修筑堡垒,与荷兰军对峙,同时,明军水师从外围冲击,向荷兰的铁甲舰队发起疯狂的冲锋,尽管高大的铁甲战舰一次又一次打沉明军战船,一排又一排的明军士兵倒在冲锋的路上,但荷兰人很快乐不起来了,从一月份开始,中国军队竟然越打越多,比如外围的水师,竟然有源源不断的战船来援,更断绝了澎湖的外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粮食补给几乎被全部切断。陆军方面的情况更让荷兰人抓狂,堡垒面前的中国兵们天天冲锋,杀一批却又冲上来一批,像地里的韭菜一样,一茬茬割了又长。

    荷兰人不会想到,就在明王朝决心解决澎湖问题后,半年之间,明王朝先后调集了200艘战船,一万五千名士兵,明军的士兵数量是荷兰军的十多倍,战船数量,更是荷兰军的二十倍,最强盛时期的荷兰,攻打中国最虚弱的地方—东南沿海,到如今,却显然已是一场必败的仗。

    1624年2月,在战事久拖不决下,福建巡抚南居益亲临福建前线,这个没打过仗的老清流,却是一个很动脑子的人。此时的澎湖战局,已是胶着状态。荷兰人严防死守,坚船利炮抵抗,明军虽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攻攻不下来,赶赶不走,一时也无计可施。南居益却找到了办法:既然攻不下来,那就先不攻。

    所谓的不攻,只是减少冲锋,荷兰的堡垒,中文名叫“风柜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明军的火炮对它无计可施。南居益有办法,既然打不动他的墙,就打他墙上的人。

    墙都打不动,怎么打人,南居益的办法很简单,澎湖旁边是马公岛,比风柜城地势高,加上炮苗准了轰,城墙上谁冒头就一轰一个准,一发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飞进了堡垒,这可把荷兰人轰惨了,直缩在城里不敢冒头。

    然后是在岛外搞交叉火力的荷兰铁甲舰,不就是铁甲大船嘛,我的船不如你打,打不过你还烧不过你,放火船!澎湖水港内外一下子多了几十条火船,烈火熊熊烧向荷兰人。战无不胜的荷兰铁甲舰,这下可吃了船大的亏,一下子就被烧掉了五艘,虽是主力尚存,却也支持不了多久了。

    然后还有荷兰人的排枪,荷兰人的火枪是厉害,一排排放枪,冲上去倒一片。没关系,让你打不着我不就行了?很快荷兰军就发现,明军使用了一种新式武器:一种长宽五尺的巨型堡篮,下面铺上圆木,里面填满了圆石,荷兰人的火枪打上去,却只打出一溜轻烟,半点杀伤都没有。明军白天用它躲子弹,晚上推着它前进,荷兰守军看着直冒火,打打不动,赶赶不走,只能眼见着明军一天天逼近,就像眼看着死亡一天天逼近。

    挺不住了。

    挺不住的荷兰人,很快又得到了南居益一句让人抓狂的喊话:再不滚蛋,我就用沙石把整个澎湖湾填平了

    这可掐了荷兰人的死穴了,荷兰人千算万算,却惟独地质学没算好。澎湖湾地势低洼,水港狭窄,一旦明军填满了沙石,那是一堵一个准,眼前死亡在逼近,后路又眼看着要被断,前些日子还交叉火力的水师,此时正烧得鬼哭狼嚎,这一战,算是彻底打不下去了。

    认栽!

    1624年3月18日,驻扎澎湖的五百荷兰残兵,在走投无路下终于向明军投降。在明军的监督下,荷兰军拆除了澎湖的军事要塞,会溜溜的“扬帆去”。历时两年的第二次澎湖会战,在明军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和数千百姓遭掳掠的结果后,终于再次以胜利而告终。就在此战后,先前信誓旦旦要在中国夺取“神圣领土”的jan

    coen,被荷兰政府解除了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总督的职务。这场荷兰亚洲殖民扩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联合远征,终以完败而告终。

    而完胜的明王朝,却得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打赢澎湖,却丢失台湾。

    联系到前面一章荷兰窜犯台湾的经过,我们大体可以把台湾丢失,做一个前因后果的梳理:这支在澎湖血战中伤亡惨重的荷兰残兵,在启程返航的路上,并未返回总部巴达维亚,反而转道去了台湾岛,之后,以“牛皮换国土”的方式,成功的在台湾岛上修筑了堡垒,设置了军队,委任了总督,开始了他们对台湾岛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晚明中国一幕沉痛的国土沦丧的悲剧,就此上演。一场光辉的澎湖大捷,却成了中国东南宝岛沦陷的*。

    面对这样的事实,包括后世的史家,乃至今天的互联网上,许多人都在追问着为什么?比起中国历史上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台湾的沦陷,却更像是一笔糊涂账,连个白纸黑字的文件都没有。偌大的岛就这么丢了。而且,面对国土沦陷的悲剧,从南居益之后至明亡的历届明朝地方官,没有一个人筹划过跨海东征,收复台湾的行动。这个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成就过无数英雄,经历过无数悲壮的岛屿,在从1624年开始至明朝灭亡的二十年间,基本是被“选择性失明”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记录荷兰人殖民台湾历史的西方资料《热兰遮日志》里,荷兰人获得台湾岛,与其说是处心积虑的结果,不如说是个意外收获:澎湖战役的后半段,由于战事久拖未决,荷兰人不得不临阵易帅,由擅长打海战的宋克(martinus

    sonck)火线接替,在赴任的路上,宋克的船只遭遇风浪,在台湾岛补充淡水和给养,也第一次见到了这个美丽的岛屿,其绚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无不让他惊讶,更让他惊喜的是:这么重要的岛屿,竟然见不到一个明朝政府军。按照他后来在荷兰设在巴达维亚的评议会上的报告说:“从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给我们带来长久财富的岛屿。得到了它,就可以得到亚洲海洋上的一切。”在荷兰人被迫撤出澎湖时,宋克随即决定率领舰队抢占台湾岛,作为他们在东亚的基地。但这个动议一开始并没有在荷军内部得到支持:毕竟当时刚打完仗,荷兰海军元气大伤,弹药武器也严重不足,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而且许多荷兰军官对台湾也不看重,这个小岛在当时还是蛮荒状况,虽然交通位置重要,但经济基础实在太差,怎么能与澎湖,澳门这些黄金地段相比。在究竟是返回巴达维亚复命,还是占领台湾的问题上,荷军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结果是“折中”了一下,由宋克带领舰队主力返回巴达维亚复命,分拨出三艘舰船造访台湾,荷兰人上岛后之所以采取“牛皮骗国土”的办法,也是苦于实力不足。

    虽然内部分歧严重,但宋克抢占台湾的方略,却还是筹划的很仔细的,在荷兰舰队造访台湾前,他就制定了慎重的步骤,比如选择在一鲲登陆,就是为以后盘踞台湾做准备,看看台湾岛的地图就清楚了,在台湾岛的外部,从北到南一共环列着11个岛屿,其中的七个岛屿,是从台江口以南的一鲲到七鲲,可谓是天然屏障,屏障的里面,就是一个宽六里,长30多里的天然海港。只要在这里扎下根,就等于占有了台湾岛最易守难攻的要地。在登陆台湾之前,宋克还曾经告诫执行任务的荷兰军,让他们要约束手下人的纪律,不要和当地人发生冲突。荷兰人在登陆台湾的初期,确实一度和当地高山族村落和平相处,除了“骗”来几块落脚点之外,他们还开设市集,和当地人交换物品。而率领舰队回到巴达维亚的宋克,一度曾经遭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强烈质疑,外加他之前有过贪污腐败的劣迹,这次被新帐老账一起算,解除职务送上法庭接受审判。在受审的几个月里,放弃澎湖移师台湾,也被荷兰当局当做了一条罪状。就在这关键时刻,先前受命进占台湾的荷兰军回巴达维亚复命了,不但带来了荷兰人已经在当地修筑城市,站稳脚跟的消息。更带来了大批台湾土产的麝香,鹿皮,檀香木等紧俏商品。原本是罪犯的宋克也就时来运转,随即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总督。荷兰人占有台湾,就这样木已成舟。

    虽然如此,但早期的荷兰人无论是在台湾的势力,还是对台湾的重视程度,都还是非常有限的。宋克就任台湾总督的时候,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内部的反对声极大,其巴达维亚“评议会”的议员里,有许多人对占有台湾的举动很不理解。那时候的荷兰,在亚洲地区的实力并不是太强大,一场动了他们血本的澎湖战役,更令他们损失极大。在这种局面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评议会”甚至有放弃中国东南沿海航线,全力经营印尼地区的提案。当时的东印度公司总督顾恩力排众议,任命宋克为台湾总督,但是他的力量却非常有限:跟随他一起去拓展台湾的荷兰人,总数只有240人,战船也不过三艘。所谓的扩张,也不过是拓展和当地部落的贸易,修筑城堡,向过往船只征收租税。宋克在就任台湾总督的时候,干的最多的就是给东印度公司写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人,他认为公司在台湾的“人员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保证荷兰人在当地的安全。”作为总督的宋克,着实是惨淡经营。

    但惨淡经营的宋克,却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就像他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里说的,占有台湾的最大突破口,就是当地高山族部落画地为牢,势力分散。所以当时荷兰人主要采取的是打一支拉一支,分化瓦解的策略。先通过赠送礼品,金钱的方式,取得当地部落的信任,对不听话的部落,则出钱出枪,挑动互相之间争斗。最早遭荷兰人血腥征服的地区,就是台湾南部新港社的部落,当时宋克强迫新港社部落向台湾交税,当地居民不从,招来了荷兰人的武装进攻,荷兰人杀死数十名居民,烧毁部落所有房屋,迫使当地人臣服。这也是荷兰人在扩张时的惯用手段,比起西班牙人的烧光抢光,他们比较“温柔”。往往都是“先礼后兵”,起初武力威慑,威慑不成就进攻,进攻中当然要杀人,但主要是烧房子,最后迫使当地部落和他签订契约,宣誓效忠。征服新港社的宋克,于明朝天启五年9月,在台湾热兰遮城外大员湾港口溺水而死,也有说法是死于新港社人的报复。

    荷兰人逐渐重视台湾,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的过程。一是随着荷兰占领军控制区域的扩大,大量台湾土特产品经东南亚输入欧洲,给荷兰人带来暴利。二是日本航线日益重要的地位,日本本土出产的白银,在世界市场上份额越来越重,台湾,也就成为一个连接中国和日本的枢纽中转站。在明朝天启八年(1628年)之前,荷兰人在台湾岛上的驻军,一直维持在200至300人的规模。促成他们加强台湾防卫力量的*,就是发生在明朝天启八年(1628年)四月的滨田兵卫事件。当时荷兰人向过往日本商人征收重税,引起日本不满。作为报复,日本海盗滨田兵卫于是天启八年(1628年)四月带领470多人到达台湾,以和当地高山族部落通商为名,企图浑水摸鱼。荷兰人得知后,立刻扣押滨田兵卫,并没收日本人所有的货物,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荷兰人没收的货物里,其中有当时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家光赠送的礼物,日本人这下有了口实,滞留在台湾岛的日本人,于是年六月二十八日袭击荷兰人,拘捕了荷兰驻台湾总督茨纳,经过双方“交换人质”,是年7月25日,事件得到解决,滨田兵卫率领船队返回日本。事发后,日本政府震怒,立刻禁止荷兰人到平户与日本贸易,将在日本的荷兰人全部做为人质囚禁。实力不足下,荷兰人只能低头,随即撤换了原总督茨纳,并派员和日本交涉,在给足了日本人面子以后,日本人方才恢复了荷日贸易,释放被关押的荷兰人。这个茨纳回到巴达维亚后,随即被逮捕,后又作为替罪羊送到日本受审。初来乍到的荷兰人,确实很“夹着尾巴做人”。

    但荷兰人是不想“夹尾巴”的,在滨田兵卫事件之后,荷兰人随即加大了对台湾的投入,驻守兵力连年激增,替代茨纳担任台湾总督的普特曼斯,本身就是荷兰殖民者中的名将,他在任的时候,荷兰的驻军也开始维持在五百人的规模以上。从他开始,荷兰人不断的在台湾岛修筑城池堡垒,在已经落成的热兰遮城和赤坎两城之间,修筑了大量的炮台和海堡,比起前几任总督的“怀柔”来,从他开始,荷兰人也开始了对台湾岛上各部落血腥征服的历史。台湾给荷兰殖民者输送的财富,也在连年激增,普特曼斯到任前,虽然荷兰人也在台湾岛上大量掠夺,但因为要花大量金钱收买当地部落,外加控制区域有限,前三任荷兰总督(普特曼斯是第四代)时期,荷兰驻台湾的的商馆是连年亏损的,从普特曼斯开始,荷兰人不但扭亏为盈,更向东印度公司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在明王朝的眼皮底下,荷兰人步步为营,最终羽毛风貌,在台湾岛上站住了脚跟。

    纵观荷兰人得到台湾的过程,可以说是“摔跟斗捡了个金元宝”。在之后的三十八年里,台湾岛成为荷兰人亚洲殖民网络里重要的一环。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他们渴望在澎湖得到的利益,在台湾可以说是加倍得到了。但是,作为这个金元宝的主人,明朝为什么会毫无反应呢?

    在今天这个观点流通更为迅捷的网络社会里,也同样流传着许多新说法,比如说明朝当时的前线总指挥南居益,其实是和荷兰人签订了协议,即明朝允许荷兰人占领台湾,而荷兰人则保证不再窜犯澎湖,此后,就有了台湾三十八年殖民统治的悲剧。这类说法的出处,来自于互联网上流传的荷兰方面的资料。甚至许多荷兰当事人的回忆录里,也承认明朝政府默许他们占领台湾。中国方面的文献中,对于这个事件的说法,则多来自于一些当时以及稍后年代文人的笔记。比如沈德符的《明季荷兰人侵据澎湖残档》中,曾说过荷兰人在遭明朝包围时“岂缓进师,容运米粮上船,即拆城还地,扬帆台湾。”意思就是说荷兰人表示愿意撤出澎湖,退守台湾。而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则记录说是荷兰人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求和,然后明朝顺水推舟,准许荷兰人的“互市”请求,“互市”的场所,则定在了台湾。

    综合这几种说法,结合明朝末年的政治局面,首先我们可以说,荷兰人所谓“明朝允许荷兰占领台湾的说法”,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就是在晚明明朝,也同样发生过日本图谋侵占台湾,遭到明王朝警告的事情。明王朝的附属国琉球,还曾向明王朝通报日本的侵台图谋,可见在明朝的眼里,台湾就是国家的领土,身负守土职责,又以忠诚刚直著称的南居益,无论就他的个人操守,还是身为总督的守土职责,以及一旦答应必然会承担的欺君之罪,都很难会和荷兰人达成这样的条款。而“许互市”之说,可信度相对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也是晚明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常用手段。而这并不牵涉主权问题。事实上,在中国沿海岛屿进行“互市”,在明朝官员的思维里,也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这在与以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曾有过。应该说,这是当时东西方两种领土观念的差异。

    但是一个事实却是,在明王朝的眼皮子底下,荷兰人占领了台湾,事后西班牙人也染指了台湾岛。但是,明王朝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一直没有对台湾做出任何官方的反应。其中原因又在哪里呢?

    如果说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也是不准确的,在这二十年里,有关台湾问题的奏折一直很多。比如在荷兰人迁移台湾后,福建籍名臣沈鈇曾上书南居益,提出了著名的《六策书》。提出了改变澎湖原本驻军方式,移民澎湖屯垦,增强澎湖防御,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海军,建造新式战船,以经济和军事双重手段驱逐荷兰人*湾的方略。但是南居益除了采纳了其中加强澎湖兵力一条外,对其他条款都没有采纳。虽然如此,此后因为明朝军费困难,沿海驻军裁撤者日多。澎湖驻军也名存实亡。原本是重镇的澎湖,一度成了刘香老,郑芝龙等海盗的乐园。一直到了后来郑芝龙被闽浙总督熊文灿招安,并平定刘香老等各路海匪后。明朝才利用郑芝龙的海商势力恢复了对澎湖列岛的控制。除此以外,在崇祯年间,如给事中何楷等言官们也曾有集结兵马,驱逐荷兰出澎湖的奏议,但并未采纳。可见,从官场来说,明朝政治家们并未无视台湾的情况。但是没有动作,却也是真的。

    然而在两次的澎湖之战中,明荷水师对比的一个现实情况,或许能够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一个比较现实的答案:实力。

    今天我们在肯定澎湖之战,明朝水师浴血奋战勇挫强敌的辉煌时,却也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在荷兰人的第一次造访中,虽然只有两艘炮船,且遭到明朝优势水师的围困,但即使如沈有容这样久经沙场的名将,也不得不承认此时的明朝水师,绝无必胜的把握。也只有采取一吓二吼的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到了二十年后的第二次澎湖大战,明朝调动上百战船,数万兵马,以十倍的兵力与荷兰人拉锯,但是战局却始终相持不下。当时的史料记载荷兰人的巨型炮船“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也就是说,在实战中,荷兰人的战船虽少,但是无论是战船性能还是火力,都远远压倒了明朝水师。比起当时荷兰人已经拥有了排水量近千吨,载炮六十门以上的巨型战舰,此时的明朝战船与之相比,却几乎算是“小不点”了。即使是明朝著名水师军事家俞大猷,对海战的认识也是“海战是以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在那个世界海战已经进入完全*化的时代里,决定海战的关键,就是船只的火力和吨位,而在这两条上,明朝都是完完全全的劣势的。

    而如果看看从葡萄牙殖民者东来后,明朝与西方殖民者的历次战斗看,明王朝与西方殖民者的舰队交手,在许多重大战役中,火力和船只吨位都是吃亏的。往往都是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船只,最后才能艰难获胜。我们今天说到明朝的水上力量,无不想到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光辉,宝船的烈烈风姿,令之后历代炎黄子孙心神往之。但是明朝中后期至明末,明朝的水师力量,相比于当时的世界,却已经开始落后了。郑和的巨型宝船早已经是昙花一现,此时的明朝,主力战船大福船,虽然明朝人自己说“高大如楼”,也曾出现过体积堪于西方舰船媲美的一号福船。但是总体来说,无论吨位还是载炮数量,乃至火炮的制造技术,非但不具备技术优势,反而是处于劣势了。早在明朝中期清剿倭寇的时候,著名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曾提出过“海防”的建议,即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以海上力量巩卫国家的安全,但是巨大的开支,令明朝政府最终没有完全采纳。而这段时期,也是西方造船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以火炮的配置而论,明朝虽然在抗倭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杀伤力强的海船重炮,但是按照《筹海图篇》的记录,这种重型火炮,往往容易在发射时造成船身的倾斜乃至断裂。就在同时代的西方,欧洲舰船设计者已经开发出了船舷炮门,即在船的侧身上托撑火炮的装置,可以发射重型火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加莱海战”上,英国人正是依靠这个技术优势重挫了西班牙。后来的荷兰人也学习了这个技术。在这个连接东西方航线的大航海时代里,作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虽然也打开了国门,融入了世界市场,但是素来对海权的漠视,和对于经营海军的不作为,使当时的*海军,虽然在近海尚能与敌人争锋,但对付越发强大的欧洲舰队,已经日益力不从心了。

    明朝海军的落后,与其说是单纯技术上的落后,不如说是国家发展理念的落后,这是一个欧洲人不惜血本,主动拓展万里海疆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我们在被动中渐渐接受,被动应对挑战的时代。这一个起点上的差别,决定了东西方在整个海洋上的所有差距。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当时明王朝围剿澎湖荷兰侵略军的战局,固然明军成功形成了围困,以优势兵力与敌人对峙。但是以明朝水师的实力,围困容易,相持容易,要做到彻底围歼这支荷兰军队,却是何其难。沈国元的《两朝从信录》里记录了当时明朝政府水师和荷兰人在厦门海上交手的情景,明朝战船和商船被击沉者,竟多达七八十艘,身为总指挥的南居益,在他的《谨陈闽事始末疏》中也承认,以此时明朝水师的能力,与荷兰人在海洋上是“万难接济战”的。因此,即使合围局面已经形成,明朝用计谋烧毁了荷兰人的战船,但是荷兰人的据城死守,还是无法令明军获得胜利。这支入侵的荷兰舰队,明朝能够做到将其击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更何况战事旷日持久,军费开支巨大,而众所周知,此时明朝最主要的大患,不是东南的荷兰人,而是北方的后金政权。

    所以,当时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侵略,明朝即使知道,却也是无奈的。晚明的明朝政府,已是江河日下,天启时代政治腐败,阉党当道这些问题自不必说,最为要命的,却是从万历晚期开始明朝经济的亏损,这个封建制的帝国,此时已经无法把东南沿海蓬勃的资本主义萌芽,纳入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轨道中来。北方战争的危急局面,也让国家把更多的财政投入到北边的战事中去。这样下来是个恶性循环。东南沿海防务废弛——海盗和西方殖民者势力猖獗——国家贸易税收锐减——北方战事局面严重吃紧——东南沿海防务继续废弛。这是一个没落而又错过最佳调整时期的封建制帝国,在晚期必然会出现的景象。台湾的沦陷,只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一环而已。

    因此,即使知道荷兰殖民者的恶行,身为母国的明王朝又能怎么样呢?喊打喊杀的口号人人都可以说,但作为执政者,实力却才是基础。跨海东征,驱逐荷兰人,以当时明王朝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

    而此时台湾的局面,也在恶性循环之中,站稳了脚跟的荷兰人,开始了以台湾为跳板,骚扰东南沿海的过程,几乎每年他们都会窜犯东南海疆,倭寇干过的事,他们基本变本加厉的干了一遍。福建,广东沿海的对外贸易受到沉重打击。同时荷兰人凭借着从台湾获得的低廉原材料,以及在中国沿海抢掠获得的商品,周转于整个东亚的海上航线上,其实是霸占了这条财富之路。虽然许多学者都有荷兰人的到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但熟悉经济的人都会明白,恰恰相反,这是对沿海工商业的剧烈打击。

    可即使这样又能如何呢?从明朝天启到崇祯的年代,是中国官方海军实力急剧萎缩的时代,守在家门口护院,都越发力不从心,谁又能拿荷兰这个巨无霸有办法呢?

    有办法的人,却早就出现了。就是那位和荷兰,台湾,早就结下不解之缘的人:郑芝龙。



第二章: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5  
相关:    红色莫斯科  末日崛起  特拉福买家俱乐部  真实的克苏鲁跑团游戏  
(快捷键←)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节↓ 下一章 (快捷键→)
 
版权声明: 飞速中文网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第二章: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5所有小说、电子书均由会员发表或从网络转载,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联系邮箱请见首页底部。
最新小说地图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052s 2.5994MB

搜"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
360搜"就这样收复台湾:你所不知道的台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