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回天
南明是段悲壮的历史,出现了很多人物,被套上“民族英雄”的头衔,流芳千古。
而真正像堵胤锡,阎应元等却没几个人认识。
史可法基本上已经是家喻户晓,这不公平。以前看书,写到“二分明月故臣心”,觉得史可法很伟大。
但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伟大是吹捧出来的。
伟大和有骨气是两码事,写这些不是为了贬低史可法,他以身殉国固然有骨气,但是目光短浅也不容否定。
再后来读何腾蛟,发现这哥们也差不多。
何腾蛟同史可法一样,被誉为“民族英雄”,现在看来已是当时少有的精英。
我看了《明史.何腾蛟传》,张廷玉把这哥们写得很神。
后来我看了《永历实录》,王夫之把这哥们写得很真。
何腾蛟,字云从,天启元年乡试中举,崇祯年间授南阳知县。崇祯十六年(1643年)担任右佥都御史,巡视湖广。
曾经当过右佥都御史的还有一个名人,袁可立。
不过袁可立是天启二年(1622年)升右佥都御史,也就是说袁可立60岁才混个四品官。
何腾蛟也差不多,51岁。
这个算是正常的当官进度,不过后来朱聿键当皇帝后,就不正常了。
两年时间,何腾蛟从一个四品官蹦成一个军区司令——湖广等七省总督。
给予他这一切的是朱聿键。
朱聿键是唐王,唐王的藩地在南阳,而何腾蛟曾经就是南阳知县。
朱聿键在南阳时就常听何腾蛟的才干,当皇帝后就重用何腾蛟,飞一般的升官,比开飞机还快。
何腾蛟相比弘光的马士英、民族英雄史可法确实能干,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何腾蛟巡视湖广时,和一个人经常打交道,这个人就是左良玉。
刚到湖广的何腾蛟还是比较懵懂的,好的就干,不好的就不干,耐下心给我们的左良玉讲大道理。
不过后来左良玉非但没听进去,还要造反。
邀何腾蛟一起,不过何腾蛟没干,摆脱了左良玉的控制。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左良玉这种军阀打交道久了,难免产生些许割据思想。
刚刚到任的何腾蛟想的是好好当官,好好升官,等到官当大了,升不了了,想法就变了。
前文说了,朱聿键是南明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不仅仅是战略方针的改变。
而且十分敢做!
隆武朝最有战力的军队有两支,一是何腾蛟部(堵胤锡属于他),二是郑芝龙部。
何腾蛟部主要分布在湖南,我们称西部。郑芝龙部在福建,我们称东部。
但是很尴尬,湖南和福建中间隔了一个江西。
隆武帝打算亲临江西(赣州),东西会合共抗清军。
当时浙江已经被清军打掉大半,如果浙江失陷,下个目标就是隆武帝在的福建,隆武帝大可迁往广东。
然而他没有,他主动迁往江西,即使江西失利,他仍可以西入湖南。
隆武想要亲临江西,还有一目的是摆脱郑芝龙控制,郑芝龙肯定不干。
隆武便把希望寄托在了何腾蛟身上。
隆武命令何腾蛟马上派人来福建,接自己入江西。
何腾蛟接到消息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明史》上没有,《永历实录》才有。
“上若幸楚,则虏当聚力攻楚,恐未易支也”。
翻译一下:如果朱聿键来了楚地(何腾蛟的地盘,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清军就会全力攻楚,恐怕打不过。
在何腾蛟的地盘,何腾蛟就是老大,土皇帝,但朱聿键来了就不一样了,只能一心一意当奴才。
何腾蛟的对策是敷衍,他派大顺军降将郝永忠(郝摇旗)大张旗鼓的去迎驾,又嘱咐不可假戏真做。
郝永忠这一走,走了四五个月,将近半年,直到福州被清军打下来了,朱聿键望穿秋水,连郝永忠的人影子都没见到。
朱聿键很信任何腾蛟,他给了何腾蛟一切,而何腾蛟没有用这一切创造可能,他对不起朱聿键。
朱聿键想亲临江西、收复失地的想法最终因郑芝龙的阻止和何腾蛟的跋扈而破灭。
1646年(顺治三年、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清廷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南下,意在平定江南。
博洛南下的目标有三个,一是赣州,下赣州则平江西。
二是绍兴,下绍兴则平浙江。
三是福州,下福州则平福建。
四月十四日清兵攻赣州,当时守赣州的是守将万元吉和大学士杨廷麟。
杨廷麟大家肯定认识,卢象升的老朋友,一封奏疏害死卢象升,不过是出于无心。
七年前,杨廷麟目睹了老朋友卢象升的壮烈殉国,七年后,他选择了走老朋友的路。
清军从四月开始打赣州,杨廷麟守到十月,坚持了半年。
城破后,赣州军民坚持巷战,尸体不计其数,万元吉、杨廷麟俱投江而死。
在杨廷麟的感召下,赣州士兵纷纷投江而死,塘内“积尸平江”。
五月,博洛同时打绍兴,由于朱以海的军队大多用在了朱聿键身上,二十九日晚,朱以海在张名振的护卫下逃亡海上。
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
下一个目标,福州。
在福建还有郑芝龙的势力,一时半会儿清军肯定打不下来,争取时间后就可从湖广调何腾蛟的部队。
郑芝龙同吴三桂一样,成为了历史选择的关键人物,郑芝龙的举动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然而关键时候,郑芝龙做了个决定,同吴三桂一样,降清。
完了,一切都完了。
没得打了,结果朱聿键出逃,八月于汀州被俘,隆武政权覆灭。
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郑成功与父决裂,南下抗清。
朱聿键是个孤独的皇帝,受郑芝龙摆布,被何腾蛟排挤,无兵可用。
一直支持他的只有个大学士黄道周。
黄道周对隆武帝很是赞赏,并且大力支持隆武帝收复失地。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黄道周回乡招募了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包括学生,老乡,同学,大多是百姓。
他们的武器是锄头、扁担。
史称“扁担军”。
十二月,黄道周率领这样一支军队同清军作战(主动出击),扁担军全军覆灭,黄道周被俘。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黄道周英勇就义。
临刑前,洪承畴前来劝降,被黄道周痛骂一顿,洪承畴愤愤而退,似乎被黄道周骂醒了些许,良心有那么一点点发现,他劝清朝统治者饶黄道周一命。
然而清军对这个率一千军前来迎战自己的人很不爽,必须杀。
临刑前,黄道周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
刑后,黄道周头断而身不倒,人们在他的大衣里发现了用鲜血写的七个字:
大明孤臣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