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武承嗣令凤仪舍人张嘉福,唆使王庆之等百人上表,请改立武承嗣为皇嗣。王庆之屡次求见:“以死泣请。“他的理由是:“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既为武氏天下,怎传外姓他人?”
也许是因为遵守在通天浮屠废墟之中对狄仁杰的承诺,武则天没有答应王庆之等人的请求,却也没有明言拒绝。狄仁杰隐约感觉到她心内已经开始动摇,但他刚刚升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列宰相,升迁之快可谓平步青云,多少人眼红心黑视他为仇敌,此时他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并不想因妄加揣测圣上未问、未决之事而招惹事端,于是也便当作没有此事,依然尽心尽责,全力辅佐。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承嗣结党之势愈演愈烈,为争皇嗣不惜千方百计巴结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另一方面又不择手段的拉拢文武百官。武则天沉浸于亲侄子的大肆追捧奉承和软磨硬泡中,在改立皇嗣的问题上越来越摇摆不定,朝堂之上也因此事分作两派,争斗不已。在武承嗣的指使下,来俊臣开始残害反对立武氏为嗣的一众大臣,朝堂不稳,人心惶惶,一波不平,一波再起。
一日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问出心中早有的疑虑:“狄卿,有大臣建议改立武承嗣为太子,朕该如何决断?”
狄仁杰知道,武则天虽承诺于自己还政于正朔,但此时她大权在握,年纪渐长,愈发受武承嗣那所谓的亲情左右,更加被吹捧之言、奉承之举所蒙蔽,现在虽有李旦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嗣,但若听之任之,势必让武承嗣那人面兽心的小人钻了空子。狄仁杰不紧不慢的回答道:“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
此时此刻,狄仁杰巧妙的不以当时之承诺为劝,反而以武承嗣的亲情之道还治于武则天本身。若以承诺为劝,以武则天的脾气,必会以为他以当初之承诺为要挟,很可能再也不会征求狄仁杰的意见。这样聪明一世高高在上的女人,会为一个几年前的承诺而疏远狄仁杰,却绝不会因为他的治国良策损害了个别人的利益而怪罪于狄仁杰。
武则天问道:“此联家事,卿安可预知?”
狄仁杰正色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肱骨,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狄仁杰顿了顿,继而颇为动情的说道:“皇舆周天、亿兆黎民,与陛下之肩头,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而非一时的恻隐动容。改立皇嗣一事,事关重大,系天下安危,稍有不慎政局便动荡难安,望陛下三思。陛下能就此事询问微臣之意,臣惶恐间却深感荣幸,但愿臣之谏言能为陛下稍解忧虑。如此君臣一心,定可承前启后再续盛世,壮哉我大周河山,富足我大周臣民,臣定倾尽全力以助陛下流芳与后世千秋万代,岂不美哉、何其快哉!”
听完狄仁杰一番慷慨激昂的剖白,却和自己劝他出山之言如出一辙,武则天心中暗笑他之机智,却又不禁涌起久违的感动之情。既然李旦为嗣,还能稳固社稷,那她也不必冒险改立太子,但是对武承嗣总该有个交代吧,于是她问道:“此事何以平之?”
狄仁杰回答道:“魏王既为亲王,又位列宰相,权倾朝野,怕对陛下不利呀。”
武则天不以为然道:“亲侄也,何来不利之说?”
狄仁杰皱眉道:“古来为争帝位,父子兄弟尚可生死相搏,姑侄亲于父子乎?”
这一问,叫武则天顿时哑了声,狄仁杰说的没错,若改立武承嗣为嗣,天下不稳反者必众;不立武承嗣,以他之野心和现下的权力,必对自己不利。稍作利弊权衡,武则天决定不但放弃此事,还要削弱武承嗣权力:“狄卿所说有理。那就罢免了他宰相一职吧。”
狄仁杰诚恳万分的作揖说道:“陛下圣明。”
翌日,果然有女官前来宣旨免去武承嗣宰相一职。武承嗣大骇,立刻遣人四处打听,才知道又是狄仁杰从中作梗。武承嗣恼羞成怒,誓言必将狄仁杰置于死地而后快,遂与来俊臣再次合谋诬告狄仁杰与魏元忠、李嗣真等几人私交甚密,欲结党营私,意图不轨。
在看到告密信件和弹劾奏章后,武则天又单独召见了狄仁杰。她看着眼前愈发处事不惊之人,笑道:“狄卿好手段,又遭人陷害了。”
狄仁杰跪拜道:“臣,但凭陛下发落。”
武则天摇头道:“朕也是无奈啊。你几人若不走,难消他心头之恨,一边是朕之至亲,一边是朕之忠臣,若是再起纷争,朕作何取舍?这样吧,有几个地方连年遭灾、民不聊生,你几人便到那里去,即可避祸,也可替朕分忧解愁。”
狄仁杰知她已是周全之策,便不再多说什么,只是一味的叩头谢恩。
是年,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魏元忠等几人也分别被贬至偏远州县任县令一职。
随后,武承嗣为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武则天都没有答应。
狄仁杰任彭泽县令期间,因地制宜,奖励农耕,请旨减免税收,大力发展水利,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不出三年,彭泽县人口剧增,谷满仓、禽满山,家家结余,户户富足。
狄仁杰离任后,彭泽人为其建生祠。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作乱,攻陷翼州。武则天启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整顿生产,安抚民心,以抵御契丹南进。魏州在狄仁杰的治理下,丰衣足食、团结抗敌,契丹人听闻后,不久便退兵北归。
狄仁杰离任后,魏州百姓也为他建了生祠。
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获赐紫袍、龟带。武则天还在紫袍上书:“敷政木,守清勤,生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诚。
狄仁杰被贬期间,武承嗣依旧为改立太子一事费尽心计,怎奈武则天削去其宰相一职正是向天下昭告天子圣意,文武百官见武承嗣大势已去,大多的墙头草早就随风倒去,就连狼狈为奸的来俊臣,也愈发频繁的在武则天面前说起了武承嗣的坏话。
时日一久,权力日渐减弱的武承嗣,再也掀不起大风浪来。
神功元年十月(公元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再次位列宰相。不久,狄仁杰代理纳言,兼右肃正台御史大夫。
武承嗣势力渐弱,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