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报纸的头版上有这样一篇文章:两名工人在一幢高楼外边安装招牌,突然一阵狂风将吊篮一侧的吊绳刮断,工人随时有坠地丧生的危险。一个小时后,两名工人被消防队员营救。紧张的生死营救,报纸做出的标题却是“两工人高空荡秋千”。
这样的报道套路,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些媒体面对底层百姓时的姿态。
今天,大多数人都拥有直接发言的机会,而部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普通市民、普通农民、加工厂的工人,他们似乎已被某些人认为不会由自己的发声器官来发音。底层的声音万一直接出现在媒体,表达的也常常是“感谢”。“几年没出过六的赵婆婆今天真是高兴,因为她被邀请参加了市民城市新变化的活动”,“农民钱大宝说,单位组织我们不回家的民工春节一起吃团圆饭,真是太好了,在这里过年跟回家过年一个样”……底层的声音几乎都是这样的,在这种“感恩”活动中,我们不知道他们所说的话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意思的表示。
在以和谐为社会建设目标的未来,如果大量社会成员仍缺乏自主表达的机会时,和谐将如何实现?;
媒体应传达底层人民声音